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陆源入海排污口环境监测评价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作者在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与评价的实践,分析了现行<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评价指南>(HY/T086-2005)在排污口水质评价中的不足之处,在排污口单要素污染指数的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类别和邻近海洋功能区类型赋予相应的权重,提出了"排污口综合评价指数"的概念,并应用此法对排污口水质进行了评价和探讨,综合体现了排污口的污染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2.
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泥沙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开始前,黄河入海水沙通量非常少,调水调沙试验开始后,入海径流量和泥沙量增加近10倍的情况。通过2005年黄河调水调沙入海泥沙扩散的数值模拟,并结合收集到的黄河口卫星航片解译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调水调沙实验开始后黄河入海水沙量急剧增加,由于地形及射流效应,入海水沙出河口后形成E和SE方向为主扩散的泥沙流,但其扩散范围有限,呈现以河口为中心的扇形分布格局,最大影响距离约20km×40km。风作为悬浮泥沙扩散的驱动力,成为泥沙扩散运动方向和大小的重要决定性因子。  相似文献   
103.
珠江虎门潮汐水道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入海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虎门潮汐水道狮子洋4个采样点表层水样中的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进行了定量分析.洪、枯水期水体中多环芳烃总量(颗粒相和溶解相)分别是786~964 ng/L、11 360~19 603 ng/L;有机氯农药总量分别是9.68~26.29 ng/L、41.65~96.23 ng/L.根据4个采样点洪、枯水期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平均值估算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的年均入海通量.初步估算结果显示:多环芳烃的总入海通量(溶解相和颗粒相)为438.4×103 kg/a,其中颗粒相是52.5×103 kg/a;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入海通量为247.9×103 kg/a.有机氯农药的总入海通量是2.6×103kg/a,其中六六六的入海通量为1.1×103 kg/a,滴滴涕类的入海通量为0.3×103kg/a,其它有机氯农药的入海通量为1.2×103 kg/a.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黄河入海径流变化条件下河口附近海域盐度扩散特征,以更好地保护河口海域生物资源多样性,本文以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的长序列实测径流数据资料为基础,利用近海水动力模型FVCOM,分析径流变化对黄河口海域盐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黄河口与莱州湾之间存在顺时针的环流系统,在余流作用以及涨落潮方向的影响下,黄河冲淡水长期向莱州湾扩散;丰水期黄河冲淡水几乎影响了整个莱州湾,27盐度锋可以到达莱州湾中部,27等盐线的表层包络面积为2 665.61 km2,占莱州湾的1/4左右,枯水期低盐度水只有向南扩散的趋势,27以下的低盐度水集中分布在黄河口门附近,27等盐线的表层包络面积只有199.65 km2;5月份,随着入海径流量增加,27等盐线扩散的范围、距离、方向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在对近海生物资源有迫切保护需求的情景下,适当减少其他用水户供水量以增加入海生态径流量,可以有效改善黄河口海域附近的盐度情况,为生物资源的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05.
丁磊  缴健  杨啸宇  曾明  王逸飞 《海洋工程》2022,40(2):130-142
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来自长江口的3大水源地——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盐水入侵是长江口淡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威胁。随着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长江上游水库群的建成和运行,入海流量发生变化。在分析及预测长江入海流量的基础上,通过长江口实测盐度数据及数学模型,以淡水资源面积占比、水源地取水口平均盐度为指标,对长江口盐水入侵受上游水库群运行的影响开展研究,并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蓄水后入海流量小于15 000 m3/s的频率明显减少,而小于10 000 m3/s的极低流量几乎不再发生。未来10 a枯季入海流量较现在大体仍为增加趋势,尤其是12月平均流量增量可达2 400 m3/s。三峡工程的运行并未使得长江口盐度时空分布特征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盐度场会有一定改变。在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下,除11月外其他枯季月份南支、南港、北港淡水资源面积均有增大,南支1、2月增量超过南支面积的40%,南北港则在3月增量最为明显;在11月水源地取水口盐度约有0.05‰的升高,其他月份均为下降,1月变化最为明显,3大水源地取水口盐度下降0.4‰~0.5‰。在未来10 a中,12月盐水入侵与现状相比将会有进一步减弱,水源地取水口盐度进一步下降0.2‰左右。研究可为未来长江口水源地运行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利用江西七一水库水电站2016—2017年水文资料,基于遗传算法对七一水库来水流量新安江模型进行了参数优化率定,并采用参数率定前后2种来水流量模型对七一水库2018年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重点分析了水库来水流量预报结果的日误差、月误差和年误差以及强降水过程流量预报误差等。结果表明:1) 遗传算法参数优化后的模型流量预报误差减小;2) 日误差在7月中旬以后明显减小;3) 月误差在7月之前以正偏差为主,7月以后以负偏差为主;4) 参数优化后的年误差整体好于优化前;5) 在强降水过程实例流量预报误差分析中,参数优化后的误差明显减小,但不同强降水过程误差程度相差较大,可能与降水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面雨量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以及降水的天气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7.
孙靖国 《地图》2014,(6):130-131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一幅地图,此图绘在一张纵107.7厘米、横141.1厘米的纸张上,折叠保存,折封处标出的图名是“直隶沿海各州县入海水道及沙碛远近陆路险易图说”。该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图上画有方格,“见方十里”,属于使用计里画方之法绘制的舆图。该图描绘范围北起山海关至河北三河县的一线,南至山东海丰县(今无棣县),西及京师南苑,东到大海,实际上相当于清代直隶省的东南沿海部分,描绘了这一地域范围内的山川、港汉、礁沙、城镇、村落、关隘、桥梁、哨卡、行宫、塘汛等地物。此图右侧中部有大段图说,详细讲述了直隶省中、东部的河流及其入海口的情况,并将影响到水陆交通的沙碛、池沼一一列举。图说的结尾,交代了地图绘制的时间和主持人,该图成图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当时直隶的津海关官员周馥支持绘制。  相似文献   
108.
延河泉域上游已规划三个水源地,旨在为未平的煤炭开发提供水源。水源地的运行行势必影响其下游的泉水流量。本文利用数学模型的调节反馈功能,通过将延河、下河泉区水位近似恒定做为约束条件,逐时段反财度泉水流量进行水位拟合,较好地解决了延河泉域人工开采干扰泉水溢流量预报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分析近42a来湟水流量变化特征以及湟水流域气候变化对流量的影响得出:近42a来湟水年流量趋势变化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并于1989年发生了一次由多变少的突变现象。流量总的变化趋势是以46.5m^3/10a的速率减少。月流量的累年平均值在汛期的8、9月份最大,而3月份最小。流量变化受流域内降水变化影响较明显,其次也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河网区非稳态水量数学模型,计算珠江东四口门1985-1995年的入海水量(净泄流量);在此基础上,利用1985-1995年在珠江东四口门每年至少3次(丰、平、枯)的实测水质资料(CODMn、BOD5、无机氮、水溶性磷酸盐、石油类等),计算1985-1995年间每年丰、平、枯三季从东四口门下泄到伶仃洋的污染物总量。利用经率定、验证的伶仃洋近海区二维非稳态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陆源污染通过东四口门下泄的污染物量、陆源污染物以及香港水域排污对伶仃洋水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