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1篇
  免费   924篇
  国内免费   860篇
测绘学   418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873篇
地质学   1685篇
海洋学   2649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45篇
自然地理   26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259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04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4篇
  1954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2篇
  194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991.
基于信息相关理论,根据相关度值动态调整分类器的组合和权重,建立了新型的多分类器集成规则,并应用于决策树分类器、BP人工神经网络分类器和SVM分类器的集成。通过对长沙城区TM影像的分类实验发现:①三种分类器的分类结果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水体区的差异像元最少,占水体总像元的15.12%,建设用地区的差异像元最多,占建设用地区像元的54.93%;②三种分类器均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总体精度均超过了74%,而且分类器各有优势,决策树分类器能够较好地分出水体和建设用地,BP分类器能够较好地分出水体和林地,SVM分类器对水体、林地和建设用地均有较高的分类精度;③基于全信息相关度的多分类器集成分类法明显地提升了分类结果的精度,分类精度达到了85.71%,Kappa系数达到了80.56%。  相似文献   
992.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墙板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掌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墙板节点的抗震性能,对2个现浇试件和2个预制装配式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结合非线性分析手段,从承载能力、变形能力、受力机理以及破坏模式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其抗震性能,并初步探讨了墙板连接钢筋的合理直径.分析结果表明:与现浇试件相比,预制装配式试件承载能力较高,位移延性系数相同,滞同环均较饱满,具有...  相似文献   
993.
为进一步改善混凝土核心简的抗震性能,本文提出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内藏钢桁架组合核心筒.进行了2个1/6缩尺的核心筒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1个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毛组合核心筒,1个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内藏钢桁架组合核心筒.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2个核心简的承载力、延性、刚度及其衰减、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及破坏特征,给出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内藏钢桁架组合核心筒的承载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内藏钢桁架组合核心筒与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组合核心筒相比,其抗震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94.
广州天誉大厦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一钢筋混凝土筒体的混合结构体系,地面以上结构采用抗震缝兼伸缩缝分隔为南、北塔两个独立结构体系,南塔高186.5 m,北塔高159.5 m.两塔的核心筒总宽度与核心筒总高的比值均超出了规范限值.为研究这种超限高层混合结构的抗震性能,对其进行了缩尺(1/30)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并建立了有限元计...  相似文献   
995.
某超高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因指标超限在设计中采用了耗能减震技术,为了检验该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制作了1/35的缩尺模型,通过在钢管混凝土框架设置阻尼器或不设置阻尼器,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对比试验,研究了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该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减震结构与钢管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相比,位移、加速度和应变响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罕遇地震作用下,通过设置耗能减震构件,层间位移角最大值从超过规范要求的1/84减低至满足规范要求的1/130,表明该减震结构具有更优良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996.
王亨方  刘冬整理 《地球》2011,(12):96-99
海域发生地震时引发海水的异常波动,称地震海啸(以下简称“海啸”)。海啸是海水从水面到水底整体的波动,其波长为数百千米,波宽达数百千米以至更宽;波动周期一般为2~200分钟,常见的为2~40分钟;传播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到700~1000千米,它与海水深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997.
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减震控制装置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跨度桥梁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对于桥梁结构的抗震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主跨368m的茅草街大桥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建立了该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子空间迭代法分析了该桥的动力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地震响应及减震控制研究,重点进行了弹性连接装置和粘滞阻尼器减震效果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不同位置布设减震装置时的效果。结果表明,纵飘振型对该桥肋纵向相对位移的贡献最大;弹性连接装置和阻尼器均能有效减小地震作用下该桥的肋梁纵向相对位移;综合考虑各关键部位的地震响应时,同时采用两类减震装置并将其分散布置时的减震效果最佳。结论可供大跨度中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抗震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再生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榀再生骨料掺量分别为25%、50%的再生混凝土框架和1榀普通对比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再生混凝土框架的受力全过程、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破坏形态,分析了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变形性能、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并和普通混凝土框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极限承载力、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没有明显降低,再生混凝土框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再生混凝土框架应用于实际工程是可行的。文中研究成果可为再生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研究配有高强钢筋的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OpenSees开放式软件对配有高强钢筋的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同等参数条件下的结构拟动力试验进行了对比.得到不同峰值加速度情况下的结构层间反应时程曲线,层间位移滞回曲线,以及破坏模式等,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程度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基于OpenSees的有限元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配有高强钢筋的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可以辅助研究该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000.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 shear walls, a new composite shear wall with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e (CFT) columns and concealed steel trusses is proposed. This new shear wall is a double composite shear wall; the first composite being the use of three different force systems, CFT, steel truss and shear wall, and the second the use of two different materials, steel and concrete. Three 1/5 scaled experimental specimens: a traditional RC shear wall, a shear wall with CFT columns, and a shear wall with CFT columns and concealed steel trusses, were tested under cyclic loading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ndices of the shear walls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se experiments, a thorough 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parametric analysis of the new shear wall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BAQUS software. The finite element results of deformation,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cracks in each phase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showed good agreement. A mechanical model was also established for calculating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new composite shear wal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new type of shear wall has improved seismic performance over the other two types of shear walls t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