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0 毫秒
211.
《地理教学》2010,(20):62-62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中部的内陆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连接东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欧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队之路汇合点,是对外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活跃之地。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丝绸之路”古国,历史上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着悠久联系。  相似文献   
212.
文章根据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从非期望产出角度,基于SBM模型静态分析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地区的环境效率水平,并运用Malmquist模型探讨这些地区环境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7—2014年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地区环境效率有所提高,但与理想状况之间仍有一定差距,2011年前效率增长比2011年后快,其经济增长需要牺牲一定的环境成本;上海、广东的环境效率水平较高,海南的环境效率水平最低;2011年前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效率,2011年后主要依靠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效率。基于这些研究结果,建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控制废气废水排放量,调整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213.
广州是华南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赵焕庭 《热带地理》2003,23(3):294-298
概述了中国在史前已发明了养蚕与纺织丝绸,用作宗教祭祀器物,周秦用于服饰和书写纸,并流传海外.丝绸之路就是古代中国向国外输出丝绸等并从外国输入货物所经之路,有海陆多条.华南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据<汉书>记载111BC有日南港、徐闻港和合浦港.据现代学者研究,秦汉时(200BC前)有番禺港(今广州);南宋和元代(12~14世纪)有刺桐港(今泉州).最早的始发港问题引起争论,焦点集中在徐闻说与番禺说.文中为进一步讨论而整理了持徐闻说和否定番禺说的依据.  相似文献   
214.
马海涛  孙湛 《地理学报》2021,76(2):367-382
丝绸之路经济带快速发展形势下,开展中亚国家城镇化的深入研究非常必要。本文通过建立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亚五国独立以来1991—2017年间的城镇化时空格局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从“内—外双向力”视角分析了综合城镇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认为:① 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过程受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显著,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都经历了独立之初的停滞发展阶段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阶段;② 中亚城镇化的国家间差异明显,城镇化各子系统的演化特征各异,需要在中亚区域背景下区别看待和清晰认知各国的城镇化进程;③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中亚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对外铁路交通设施对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两个外向力对城镇化的影响较为显著;④ 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小的国家,其城镇化过程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干扰越明显,越需要开展良好的国际合作,以推进城镇化的顺利、健康发展。本研究可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亚国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对外合作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15.
“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与东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发展并成就了明朝大航海的辉煌,研究其始发港的变迁与原因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体系”的完善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鲜有研究。基于古代典籍、地方志和历史地图的记载,结合前人对历史时期中国环境变化的认识,对隋唐至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的变迁与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隋唐—明清时期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先后兴起了3个“北方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始发港,扬州港盛于隋唐,上海港盛于唐宋,明州港(今宁波港)盛于宋元; (2)气候变冷引起的北方少数民族南犯,中原地区经济和政治中心南迁,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由登州(今蓬莱)迁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 (3)随泥沙堆积,雁形式沙洲发育,河口分汊东伸南移,长江河口海岸由喇叭形的河口湾演化为三角洲,这是引起始发港由扬州港向东迁往上海港、乃至明州港的根本原因; (4)长江河口沙洲的发育,引起了长江扬州港段和上海港段水系的变化,使得2个港作为始发港时,港口的具体位置不断地随河势变化而调整; (5)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亦对始发港的兴衰与变迁起到一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16.
滕玲 《地球》2019,(7):76-79
奇妙壮观的雅丹地貌,山泉相映的鸣沙山-月牙泉,广袤壮阔的沙漠、戈壁和西湖湿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见证古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址阳关、玉门关以及古军事遗址汉长城,构成了敦煌最鲜明的特色。千百年来,敦煌作为东西方多种文化融汇与碰撞的交叉点,孕育了深远悠长、令人神往的敦煌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热爱文化和艺术的人们。不久前,敦煌世界地质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这是保护敦煌地质遗迹、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17.
海上丝绸之路海啸灾害危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和贸易的通道, 也是东西方文化友谊的道路。2004年印度洋海啸对丝路沿线的多个沿海国家造成了重大破坏。因此需要对海啸发生规律和危害进行分析, 以确保海上丝绸之路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安全。为探索和识别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海啸灾害, 本文给出了历史海啸事件的特征和规律。从震源震级、震源深度和水深等震源参数中发现了一些历史海啸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本文还探讨了不同震级引起海啸的概率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海啸主要发生在8个主要构造断层, 每个断层都有不同的海啸发生规律。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采用数值模型模拟了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潜在海啸,计算结果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潜在海啸灾害程度。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海啸灾害预警, 能够为保证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交流的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18.
219.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水产品贸易伙伴。文章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通过双边贸易结合度指数、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对东盟的水产品贸易结合度总体稳步增长,而东盟对中国的水产品贸易结合度有下降趋势;中国与东盟水产品在世界市场和日本市场的竞争性较强,在美国市场的竞争性较弱,但总体竞争性有所加强;中国与东盟大多数类别水产品的贸易互补性较强;中国与东盟都没有比较优势极强的水产品,双方有共同的比较优势,但差异也很明显。基于此,提出进一步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贸易互补性和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以期促进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0.
停泊船空间分布规律挖掘,在海事监管、港口管理和航运公司船队管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针对船舶停泊点进行空间聚类以识别码头和锚地,缺乏对码头、锚地内船舶停泊特征分析,及码头和锚地外的异常停船的检测。因此,利用海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探索船舶停泊规律显得很有必要,且具备可行性。根据海况设定停泊速度阈值和停泊位置变化量阈值,建立停船判定模型。按港区、船型筛选,获取2016年1至11月外高桥港区集装箱船停泊记录。根据类中心点密度和聚类数量,设定邻域半径(ε)和邻域密度(MinPts),采用密度聚类(DBSCAN)算法对船舶停泊点进行密度聚类,并将聚类结果与外高桥港区码头、锚地分布图进行比较,生成可疑停船列表。对比船舶历史轨迹,明确可疑停船列表中船舶真实停泊记录,筛选出异常停船。研究发现,2016年1至11月外高桥港区船舶异常停泊点位于圆圆沙锚地至吴淞口锚地间的南港水道和江亚南沙锚地附近的南港水道航段。船舶停泊前、后位置变化幅度小,而速度变化幅度大,推测船舶突发故障是其异常停泊的原因。海事主管部门(MSA)可根据船舶水上移动通信业务识别码(MMSI)快速锁定航运公司,加强岸上船舶安全管理。船舶停泊位置和时间能够记录船舶发生故障地点及其持续时间,为船队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