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按照构造几何学特点和运动学特征我们把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南部,中部和北部。造山带南部为一套构造堆叠体系;中部为一个混合岩穹窿,浅变质的砂岩、板岩和片岩构成了大别山-苏鲁造山带的北部构造单元。造山带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主要由前陆褶皱带构成:未变质的新元古代-早三叠世的沉积地层;由“宿松群”北部和苏北地区的“海州群”构成的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及含柯石英和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造山带中部的混合岩穹隆由大别山地区的罗田穹隆和苏鲁地区的莱西-栖霞穹隆构成。同样大别山北部的浅变质“佛子岭-卢镇关群”和胶东地区浅变质的“蓬莱群”构成了造山带北部的构造堆叠体系。同时大别山和苏鲁两个构造地体均经历了相似的多期构造变形:沿 NW-SE 向矿物拉伸线理发育的上部指北的剪切变形代表着造山带主变形期的变形;早期向南逆冲的韧性剪切变形和沿中部混合岩穹隆边缘发育的重力滑脱变形体系,后者代表了混合岩穹隆形成时的垂向缩短作用。正是由于构造几何学和多期变形的可对比性决定了这两个变质地体具有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来中国小型构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鸿林 《地质论评》2002,48(2):158-167
50年来我国小型构造的研究从对单个形态的几何学描述到对区域构造的全方位、多尺度、多层次、多体制和多世代的综合解析。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对构造形态和方位的系统分析;定量分析和物质平衡原理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以地壳流变学的研究和从构造的力学分析到构造体制分析等方面。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变质地质学和地质年代等多学科的配合极大地促进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解析构造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学。 文中还指出了当前在构造研究中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秦岭晚古生代以来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研究对建立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最终拼合过程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勉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结构,变形序列,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了系统解剖,认为:勉略带是有一定宽度,由一定实体组成的蛇构造混杂岩带,它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构造背景,不同起源的一系列构造岩片,如:基底岩片组,洋壳岩片组,岛弧岩片组,碰撞构造沉积楔形体,大陆边缘岩片组,它们被一系列的北倾南冲的断裂分割。勉略带到-高川段的北倾南冲逆冲断裂和勉略带北部南倾北冲的逆冲断裂组合成为现今不对称的正花状几何学结构,但勉略带的北界状元碑断裂和南界 到-略阳断裂走滑特征明显。结合勉略带邻区的构造特征,分别对带内重要断裂及岩片的构造解析表明,除主造山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外,可将勉略带构造变形序列及演化历程总体归纳为三大阶段:俯冲变形阶段,主造山碰撞变形阶段的陆内造山调整变形阶段,并对不同变表阶段的时限,变形特征,运动学和动力学分别作了描述;最后针对该区复杂的楔入,挤出(逃逸)走滑,逆冲过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动力学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刘伟 《地学前缘》2002,9(4):423-428
耦合的质量传输和动力学限制的同位素交换模型综合考虑了平流、扩散、热液弥散 ,以及岩石与水之间的不平衡同位素交换等项因素。把耦合模型应用于 2个构造环境下的古热液系统 ,进而解释稳定同位素数据。对于造成环绕浅成侵入岩体分布的18O亏损环带的流体的流动几何学 ,以及浅部正断层流体流动的几何学 ,耦合模型提供了不同于单一同位素交换模型的解释。耦合模型也提供了关于同位素相对交换速率和同位素交换机制的信息。结果表明 ,断层带的动态重结晶促进了表面反应 ,进而便利了同位素交换 ;在化学不反应性和未变形的矿物中 ,同位素交换可能受制于固态条件下的扩散。  相似文献   
6.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以及与褶皱变形密切相关的韧性剪切变形。野外调查表明,该地层中至少发育3期褶皱变形,其中F1为北西向韧性剪切褶皱;F2为向南南西倾伏的纵弯褶皱;F3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F1与F:联合制约了西冷岩组岩层展布的总体格局。显微构造,特别是岩石的磁性组构特征证明了区内曾发生过多期构造变形,且有两期最为显著,即早期的水平剪切和随后发生的侧向挤压。本文重点阐述上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新一轮资源调查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等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盖型等三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三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8.
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构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扎伊尔山前,是夹持在南部四棵树凹陷和东部沙湾凹陷之间的三角构造带。然而对这个三角构造带是原地掩伏构造,山前推覆构造,还是走滑构造控制形成的认识存在争议。目前对于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及变形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而过渡带是研究该区构造变形与演化的良好区域,精细研究该区域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对于揭示其构造变形机制以及认识盆山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并对于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研究区的连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不整合面识别、轴面分析及平衡剖面等方法,对车排子凸起与沙湾凹陷过渡带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建模与构造复原。研究表明,过渡带发育下二叠统(P1j-P1f),中二叠统(P2x-P2w),上二叠统(P3w),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与古近系-第四系(E-Q)7个构造变形层序。发育佳木河组底部及石炭系内部滑脱层。深部(前二叠系)构造楔发育于整个过渡带,其个数和几何学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上覆背斜形态。构造楔在早二叠世开始楔入,挤压作用持续至三叠纪末期。晚三叠世发育生长地层,显示了P-T构造层褶皱变形的时间,随后三叠纪末期,过渡带受到来自西北缘造山带方向的逆冲推覆构造的叠加作用,表现在后缘发育一系列叠瓦构造,推覆距离约为8 km,南部逆冲断层上盘二叠系-三叠系被剥蚀完全,北部残余少量下二叠统佳木河组。  相似文献   
9.
储层均匀性的分形表征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0.
地表的断裂分布具有复杂的几何结构,分形几何学是定量研究断裂复杂性和破碎性的一种数学方法,本文应用分维几何学的方法,在比例尺为1:50万的山东省构造体系图上,对沂沭断裂带(山东段)(以下简称沂沭带)断层系统进行了分段解析、计算,并得到了各段的分维值。沂沭带全带断层的分维值为1.34,南段分维值为1.29,北段分维值为1.41,结果表明,分维可以表征断层的不均匀性、不规则性和复杂性等。与沂沭带地震活动南高北低情况对比认为,断层系统分维低的地区地震活动性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