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9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3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本文在取得大量实测和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柘林湾的水文、泥沙条件作了归纳与统计;还着重对航道的回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浚深后的回淤量预报值,可供在该海区今后建设深水港口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2.
1991年6月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下,在长江口北槽航道上抛泥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放射性示踪沙试验。示踪核素为钪-46,总活度为17.95×10~(10)Bq(4.85Ci),示踪沙投放总量为495g。本试验目的是通过定量观测底沙运移的方向、路线、速度和输沙率,以期为北槽航道上抛泥区今后能否继续作为抛泥区使用提供直观可靠论据。本次试验观测资料表明,在北槽航道上抛泥区,在中小讯期间,无论是涨潮时投放的示踪沙还是落潮时投放的示踪沙都受落潮流控制,并向北槽航道中段输移。据测量资料分析,在上口抛泥区投放的示踪沙最终沿着110°的运动方向以758m/d的运动速度,在269~#航标附近进入挖槽,单宽输沙率为47.8m~3/md。  相似文献   
103.
1992年10月在“珠江口航整治规划”研究中应用中子活化示踪沙技术对矾石浅滩抛泥区泥沙的运动规律及其对航道的回淤影响进行了现场测试,就该抛泥区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该抛泥区所抛泥沙主要沿矾石浅滩南移沉积,另有一部分西行进入伶仃航道,为减少航道的淤积,该抛泥区应适当向东迁移。  相似文献   
104.
综合钦州湾的实测资料和有关历史资料,阐述了海湾地貌概况和沉积物分析,分析和讨论了河流泥沙的影响,潮流作用下的泥沙输移,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转移,并预估了航道泥沙回淤强度。  相似文献   
105.
航道测量内业制图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上海航道处引进开发的海图、水运工程图和地形图自动制作软件,包括软件的主要功能、图的管理功能、制图的特点及全要素图的绘制等。  相似文献   
106.
河口地区航槽开挖后槽内流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民雄 《海洋通报》1997,16(6):51-58
根据河口挖槽的特点进行水槽与挖槽设计,并在宽水槽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因次和线型分析,得出顺直挖槽和斜挖槽后统一的流速计算公式,公式计算值与实测值为接近,本文公式已用于实际航道回淤预报计算中。  相似文献   
107.
采用不同年代的水深图和物质来源测量资料,研究了青岛港外航道开挖区的海床演变情况。分别利用等深线、区域地形及海底地形剖面来对比水深地形变化,研究开挖区的地形冲淤变化,结果表明拟开挖航道区近70 a来,其海床演变主趋势为轻微侵蚀,而其南北两侧的邻近海域海底地形变化则既有局部侵蚀又有局部淤积;通过外航道开挖区域11个观测点测量的有关水流、底沙粒径等数据计算分析,得到其开挖后淤积厚度在0.453~4.149 cm/a之间。青岛港外航道开挖区年平均回淤速率不大,适合扩建。  相似文献   
108.
CWA2000水道演变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WA2000水道演变分析系统是地形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长江航道管理部门的具体运用,涉及到测绘学、地理信息系统(GIS)、计算机图形学、现代数学、三维可视化等众多领域的相关知识。设计并实现了数字高程模型(DEM)建立,三维立体图生成,航道维护的冲淤变化分析,挖槽、护坡、护底方量计算等功能。重点介绍了航道数字地形表示、高度真实感三维图形绘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9.
《海洋世界》2012,(10):7
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完成考察任务后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93天,实现了我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多个"首次"。本航次航行18600余海里,"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  相似文献   
110.
为探讨外航道回淤特征,采用二维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模拟研究了莱州湾东部航道回淤情况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以期对航道泥沙输运研究提供借鉴。研究表明,正常天气下,水流跨越航道,流速减小、挟沙能力下降导致的悬沙落淤是航道淤积的主要原因,但淤积量有限。大风浪是造成航道淤积的主要动力因素,其淤积泥沙主要来源于海底侵蚀来沙,河流来沙和沿岸输沙对航道淤积的贡献不大。从水深地形、泥沙来源、底质类型、水文动力条件等方面分析,航道发生骤淤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