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3篇
  免费   895篇
  国内免费   1113篇
测绘学   138篇
大气科学   1019篇
地球物理   1366篇
地质学   1978篇
海洋学   1057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95篇
自然地理   423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93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87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04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气候态月平均的Levitus和COADS(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温度资料及COADS海面通量资料, 探讨了南海气候态意义下春季暖池(温度大于29.5℃的水体)的演变过程及其生消的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 在气候态意义下, 南海表层海温在5月份存在显著的增温, 在南海中南部形成了大面积、具有一定厚度(约15 m深)的春季暖池, 暖池面积在6月份迅速减小以至消失.对南海春季暖池的生消机制研究发现, 春季暖池的产生过程是由于在不断增长的海面净热通量的作  相似文献   
992.
    
  相似文献   
993.
南海季风爆发的统计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作者对南海季风爆发作了统计动力分析,即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高低层风场看成一个整体,并以南海季风爆发日为基准,对风场作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反映了高低层东亚夏季风环流在南海季风爆发日前后有剧烈变化,这直接体现了南海季风的爆发,并表明此时大气环流有突变发生;第二、三模态则分别反映了具有5~7天振荡周期的中高纬大气长波活动和亚洲季风区中准双周低频振荡的主要活动区,以及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第二模态体现了偏差风场的幅散风部分而第三模态则体现了旋转风部分.  相似文献   
994.
对近年造成桂林台风暴雨的大中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作了分析,着重对比分析了尤特和黄蜂台风暴雨的热力、动力特征,对比结果表明:高空槽云系与台风倒槽云系叠加造成的暴雨远比单纯的台风环流造成的暴雨严重,说明中低纬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能造成暴雨的增幅。同时检验了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台风暴雨预报能力,结果表明: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对台风环流本身造成暴雨有较好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95.
简谐荷载下单层球面网壳动力失效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40m跨度K8型单层球面网壳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程序的Pipe20单元,考察不同矢跨比网壳在不同频率的简谐荷载作用下,随着荷载幅值的逐渐增大,其宏观和微观响应的变化,详细阐述了2类破坏行为的规律,并通过一定规模的参数分析,给出单层球面网壳动力强度破坏判别准则.  相似文献   
996.
吴财芳  秦勇  傅雪海  曾勇 《地学前缘》2005,12(3):299-308
煤层气成藏维系于其能量平衡系统,宏观上受控于“四场互动”过程,核心是能量的有效传递及其地质选择过程。以沁水盆地为例,对构造动力能、热动力能、地下水动力能等宏观动力能的地质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阐明了不同宏观动力能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动力能及其演化总体经历了4个阶段;热动力能及其演化和由其控制的煤化作用同样经历了4个阶段;地下水动力能及其演化包括3个阶段。其中,燕山中期的剧烈岩浆活动是宏观动力能条件演化的关键时期。以构造动力能为主线,将其他能量场贯穿起来,可知宏观动力能与煤层气成藏之间的耦合关系如下:盆地北部阳泉—寿阳区域,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之一,但不利于煤层气高产;盆地南部晋城—阳城及沁水北部区域,不仅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而且利于煤层气高产;盆地中部沁源地区是煤层气成藏和高产的有利区域;盆地东部的屯留—襄垣区域是煤层气成藏有利区域之一,但不利于煤层气高产。  相似文献   
997.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谈GIS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刊特邀记者:在有关研究生读研原因调查中,有65%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找份好工作”,远远超过“喜欢做研究”的16.41%的比例,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998.
压(扭)性动力学环境下动力机制转换与板内沉降坳陷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陆自海西构造运动末期-印支构造运动初期,各主要洋盆基本碰撞关闭并褶皱成山,焊接为统一大陆板块,构成中新生代山-盆体系,形成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夹持作用下,以板内构造特点发展演化的格局。板内盆地是指中国大陆在二叠纪末(或三叠纪初)大洋板块关闭,焊接为一体的大陆板块全部或基本转为陆相沉积时期的重要构造类型。中国西北区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进程归属汇聚板缘洋壳俯冲或碰撞构造动力远距离传递影响下的板内构造动力学和运动学作用范畴。文章通过对中国西北部中新生代盆地在压性、压扭性动力场环境中,不同类型原型盆地(或坳陷)的沉降运动轨迹和方式,及其形成、演化过程的构造及沉积层系蕴育的构造运动学过程遗迹及后期演化、改造的证据研究,探索盆-山耦合动力系统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及其对构造变形体系的制约机制,以揭示中国西部盆-山耦合体系构造动力学机制及其动力转换。  相似文献   
99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工业用房拆迁量逐年增多,呈现了数量日趋增多、难度日趋增大的趋势。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其内在原因,是做好工业用房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鄞州区工业用房拆迁的实际情况,就工业用房拆迁安置难问题作些探讨性的分析和建议,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做好土地信访工作是保护国土资源,保障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国土形象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但是近年来,土地信访件处于不断上升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造成土地信访的原因,研究制定遏制土地信访的对策,切实做好土地信访工作,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