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18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4 毫秒
91.
介绍刘桂珍主任医师运用刺络拔罐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刘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坚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经验独到,颇有心得。西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调节免疫、镇静止痛等药物,但常有诸多不良反应,或后遗神经痛。刘师认为本病多为正虚邪扰所致,治疗上采用局部刺络放血,整体辨证施针,调理脏腑气血阴阳,对于临床所见各型带状疱疹,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2.
长腹剑水蚤属是海洋中小型浮游动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 在生物地理学与海洋生态学研究中均具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28S rDNA分析了南海长腹剑水蚤属中较为常见的刺长腹剑水蚤Oithona setigera的单倍型多样性和种群遗传结构。结果显示, 792bp长度的核苷酸片段中, 碱基G+C的平均含量为58.2%, 高于A+T含量(41.8%)。种群平均遗传距离ΦST为0.011。在22个种群共计186个个体中, 发现了28个单倍型, 其中单倍型H10在21个种群中均被发现, 最远距离超过1000km, 说明刺长腹剑水蚤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扩散且受到南海海流影响。Mantel检验结果显示, 刺长腹剑水蚤种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线性相关性(R=-0.04615, P=0.678); RDA变差分解结果显示, 空间变量全模型对种群遗传结构的解释率为53.3%, 结合种群平均遗传距离ΦST为0.011, 我们判断目前观测到的刺长腹剑水蚤的种群遗传结构可能由历史上种群扩展带来的拓殖隔离造成。  相似文献   
93.
本文采用Masson染色技术,确定了单环刺螠体壁的组织排列特征,由外向内依次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外环肌层、中纵肌层、内环肌层,各组织之间由发达的结缔组织连接。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确定单环刺螠engrailed和hedgehog基因的mRNA及蛋白均定位于体壁的结缔组织中,尤以外环肌层两侧的结缔组织中阳性信号更明显。探讨了两个基因在单环刺螠体壁功能维持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咽部刺营法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IL-2、TNF-α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咽部刺营法(针刺患处放血)治疗;对照组采用甘桔冰梅片口服治疗。结果:2组IL-2、TNF-α值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部刺营法治疗慢性咽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5.
大量茨康类压型化石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延安组中被发现。本文根据叶外部形态和表皮构造特征,首次发现拟刺葵属的苦戈维尔叶亚属Phoenicopsis ( Culgoweria),并建立了鄂尔多斯拟刺葵(苦戈维尔叶)(新种) Phoenicopsis ( Culgowaria) ordosensis sp.nov。新种代表了该亚属在我国中侏罗世的第一个化石记录,为研究其地质、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研究该类植物在欧亚大陆中侏罗世的多样性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96.
庄荣寿 《云南地质》2011,30(2):148-150
矿体赋存于主干断裂附近的次级构造裂隙中,分硫化矿和氧化矿,属热液充填型铅锌矿。  相似文献   
97.
朱敏  张立新  史大永 《海洋科学》2011,35(12):63-67
以印尼海域刺麒麟菜(Eucheuma spinosum)为原料, 分别采用烘箱法、高温灼烧法、凯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对其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进行测定,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 该刺麒麟菜中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2.93%, 22.68%, 4.19%和0.58%。最佳提取...  相似文献   
98.
应用显微技术观察了后刺才女虫(Polydora latispinosa)胚胎的发育过程及各发育阶段幼虫形态结构特点,以期为多毛类的发育生物学研究和分类学积累更多的资料。结果显示,后刺才女虫在魁蚶内表面形成瘤状突起,在外套膜上钻孔,导致外套膜溃疡发红。后刺才女虫受精卵在卵袋中发育至三刚节幼虫时,幼虫破袋而出开始营浮游生活...  相似文献   
99.
应用位错理论和摩擦磨损原理对积屑瘤和鳞刺的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并对它们的消长规律作了理论上的解释。认为积屑瘤和鳞刺的形成及其变化与材料的强度-温度特性和位错行为有关,揭示了积屑瘤受前刀面摩擦挤压作用和切削温度影响的本质,确立了鳞刺形成的四个阶段(空洞形成、裂纹形成、裂纹扩展、拉裂)及其机理,强调了后刀面摩擦挤压作用对鳞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刺黄盖鲽是黄盖鲽属中最重要的经济鱼种,也是东白令海鲽科鱼类中产量最高的鱼种。其分布于北美南部海岸到不列颠哥仑比亚北部水域,但它在阿拉斯加湾未能形成商业性渔业。在太平洋西北部水域,则分布于从阿纳德尔湾(Gulf of Anadyr)至朝鲜东海岸附近,并且在堪察加半岛西海岸及鄂霍茨克海的一些海域形成商业性渔场。过去美国、苏联、日本等国的渔业科学家对该鱼做了不少研究,但在国内除了对黄盖鲽(Pseudoplcuronectes yokokamae)开展过生物学研究外,对刺黄盖鲽还未进行过调查研究。故笔者拟将参加“烟运二号”生产实践和考察中搜集的刺黄盖鲽资料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