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3篇
  免费   586篇
  国内免费   1123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555篇
地球物理   281篇
地质学   871篇
海洋学   2306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51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0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4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61.
根据我国丰富的地方史志资料分析,证实在我国频临东海,南海沿岸的历史风暴潮是由台风引起的,这与冬半年出现在我国北方沿岸的风暴潮不同。列出了历朝风暴潮按月的统计和重大历史风暴潮灾害表。对史志的记载进行了探讨,指出时间记载的可靠性,古地名的变迁:随同风暴潮记载的海象、气象、天象和物象的记述;以及由风暴潮引起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962.
南海东北部陆坡深水区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性复杂,进行地震资料采集时,如何获得中生界的高品质地震资料至关重要,而选择合适的地震采集参数是关键。7、10和12 m电缆沉放深度试验表明不论从频率分析,还是从子波特征、子波能量各方面均可发现7 m的沉放深度较优。  相似文献   
963.
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国宝  邱永松 《台湾海峡》2003,22(4):457-464
本文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中的蓝圆鲹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的蓝圆鲹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蓝圆鲹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1.4084×10~(-2)L~(2.9931),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的生长方程描述.(2)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_∞=33.1cm,渐近体重W_∞=498.6g,生长系数K=0.36,t_0=-0.44.(3)总死亡的系数Z=1.87,自然死亡系数M=0.85,捕捞死亡系数F=1.02,开发率E=0.55.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在目前的捕捞强度下的最佳可捕规格叉长为14.7cm,为我国实施拖网目限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4.
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概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李立 《台湾海峡》2002,21(2):265-274
南海是一个地形复杂的半封闭海盆,受季风,黑潮等因素的作用南海呈现独特的中尺度变异特征,一些中尺度信号的强度可以和南海定常环流的强度相比拟,甚至更强,本文回顾了近20a来南海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的进展,并就南海的黑潮入侵,黑潮涡环,次海盆尺度多涡环流,浅海亚潮波动,近岸陷波,海洋锋等中尺度现象做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965.
求解渠道中的线性化流动问题,用以模拟台湾海峡中的流动。固有的(由大洋环流维持的)纵向海面坡度和岸边阻挡作用将诱发更大的横向海面坡度,它产生的梯度流强化了台湾海峡暖流。夏季偏南风将加强这股流动,而冬季偏北风将削弱这股流动,并可在表层形成顺风漂流,但次表层以下仍维持逆风海流。海峡中的北向流在靠大陆一侧形成上升流,这可能是构成闽中、闽北上升流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966.
采用ECOMSED三维水动力模式,诊断计算了冬季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近海环流状况,重点分析了黄海暖流的演变过程及其垂直结构,并探讨了黄海暖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黄海暖流于12月初步形成,次年2月发展最强盛,3月开始衰退。黄海暖流在表层和次表层(0-30m)并不是一支持续稳定的流,其持续稳定性仅在近底层得到很好的体现。对黄海暖流形成机理的分析表明,压强梯度力、垂向摩擦力和柯氏力占主要地位。在表层及次表层,主要表现为风的正压作用,而在近底层,则由海平面起伏造成的正压梯度力和密度场引起的斜压梯度力形成的总压强梯度力与柯氏力基本平衡,因而黄海暖流可基本认为是准地转流。  相似文献   
967.
对南海季风实验(SCSMEX)期间布设于南海中部的3个ATLS海洋锚定浮标所观测的水温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水温存在准双周(10-20d)变化,且主要发生在次表层,尤其在冬半年,温跃层的年循环对其有调制作用;次表层水温的振幅北部大于南部;南海上层的准双周振荡可分为3个垂向模态,即上下同位相、反位相、次表层先于表层;低层大气准双周振荡的强迫,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海面风应力强迫使得温跃层发生垂直位移,从而引起次表层水温的变化;表层水温(SST)的变化小于次表层,海面热收支是引起表层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次表层水温可以影响表层。  相似文献   
968.
南海南部海区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南沙地块南缘与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作为一个构造演化的整体进行研究,对南海南部构造边界的蛇绿—混杂岩及岩浆岩的分布和岩性,以及南海南部前陆盆地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加以描述、分析,发现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时间是自西南往东北,逐渐由晚始新世末—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与南边的俯冲碰撞带形成时间相对应,认为南沙地块南缘与加里曼丹—巴拉望地块之间经历了一个与古南海消亡息息相关的连续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9.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远景   总被引:69,自引:8,他引:69  
通过对南海的中新生代区域构造、中上新世纪沉积、近-现代地貌及地温条件的分析,结合ODP184航次钻探成果和水合物最新调查资料,探讨了南海水合物的成矿条件,认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通过对南海陆坡深水区现有大量多道地震调查资料的重新判读,发现南海地区存在多处水合物的地震标志-BSR,以活动边缘笔架增生楔和非活动边缘西沙-东沙为例,重点解剖水合物的地震特征,建立其成藏模式,总结其成矿规律,预测水合物资源远景,为今后在该海域寻找水合物矿床、预测水合物资源远景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970.
南海热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南海 592个热流数据 ,为克服热流站位分布不均及局部异常热流的影响 ,结合各单元的地质史及其地壳厚度等资料对研究区热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具拉张背景的区域如北部陆缘、湄公盆地以及北巴拉望盆地具有中等偏高热流 ;海沟区热流相对较低 ,东部海沟区除台西南盆地外均为低热流区 ,而南部边缘东段古海沟区处于热恢复中 ;南部边缘西区因边界断裂的扭张及深部热源的异常补给而具高热流 ;属于剪切断裂带的西部陆缘也具高热流特征 ;中沙—西沙地区热流中等偏高 ,并由NW往SE方向增加 ,而南沙地区热流较低 ,约为 60mW·m- 2 ;海盆的热流基本满足随洋壳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 ,东部次海盆实测热流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 ,而西南次海盆实测热流普遍低于预测值 ;在南海北部下陆坡区识别出一条高热流带 ,该带与前人给出的海盆北缘断裂带位置基本一致。研究区不同区域地热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其所处的构造环境。据此 ,给出了研究区的热流趋势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