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2篇
  免费   616篇
  国内免费   1129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547篇
地球物理   298篇
地质学   942篇
海洋学   2317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11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74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探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深部地震和重力资料反演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总体上由北部的华南沿海(厚约30km)向南部的洋盆(5──8km)逐渐减薄。南海的近SN向拉张不仅造成南北方向地壳结构的巨大变化,也造成东西向的明显变化。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西部,局部拉张产生了一系列裂谷构造。西沙海槽作为一条狭窄的陆内裂谷向西延伸,海槽南北两侧地壳厚度超过25km,海槽中部地壳减薄至不足10km。西端的莺歌海盆地地壳厚仅5km,缺少明显的壳内反射-折射。在珠江口盆地中部,地壳厚度在下陆坡明显减薄,地壳下部存在较薄的(3──4km)高速层(地震波速7.2──7.5km·s-1);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壳底部存在约 10km厚、300km宽的高速层。在台湾地区,由于弧陆碰撞,曾经减薄的陆壳在碰撞带增厚,莫霍面深度超过30km。南海北部陆缘在裂谷拉张和海底扩张期间岩浆活动平静,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为非火山型陆缘。  相似文献   
102.
南海北缘东部盆地油气资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海北缘东部的珠江口盆地及台西南盆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区域构造背景、盆地发育分布的特点及中、新生代的油气地质条件,结合含油气构造、油气田、油气井的分布规律,利用油气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对区内的油气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按照油气资源状况划分出油气富集区、油气潜力区、油气远景区,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划分出4条油气富集带、11条油气潜力带、8条油气远景带,充分显示了该区石油、天然气的分布规律和油气地质特点,为商业性的勘探开发和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104.
利用1994年8-9月期间,由台湾海峡两岸的4艘海洋调查船在南海东北部海域所获之CTD和ADCP资料,并结合1992年3月间在同一海域获取的CTD资料及部分历史水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水特性以及黑潮水入侵南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本海区水团分布与冬末、春初(1992年3月)航次基本相似,即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结构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温、盐度特性。虽发现有黑潮水穿越巴上海峡进入南海,但其势力甚弱。因此,在夏末秋初,黑潮亦无直接的分支深入南海,即使在巴士海峡北端进入台湾海峡的黑潮水,其影响也是十分微弱的。由等密度面、地转流分析和实测ADCP资料显示,在调查海区的东南海域存在一支较强的N向流动。它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绕过吕宋岛西北角流向东北,在巴上海峡呈现与黑潮水混合的迹象,其水体在冬季明显呈高温、低盐的特性;夏季则为相对低温、低盐。故在冬季的几幅卫星图像上也有较好的体现,很有可能长年存在。  相似文献   
105.
本文研究了南海中部柱状样中烷基环己烷,烷基苯,胡萝卜烷和萜烷的分布特征,它们来自藻类和喜盐细菌。4-甲基甾烷的先驱物4-甲基甾醇存在于钙质超微化石颗石藻中,它为南海沉积物中含有4-甲基甾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本文阐述南海北部大陆架水域浮淤介形类的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生态类群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着重研究介形类与沿岸流,南海暖流,上升流,南海次表层高盐水和珠江径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7.
作者通过收集南沙西南海域近几十年来的油气田(井)勘探资料和多年来我局的工作成果,在研究区域地质、沉积特征、油气地质条件与烃源岩演化的基础上,来分析油气资源在整个盆地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并总结其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8.
南海陆坡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其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构造特征迥异的南海陆缘,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南海地区在中中新统以上发育了上中新统,上新统和第四系3套地层,3套地层所对应的地质时期的沉降速率在纵横向上的差别均较为悬殊,总体而言,南海第四纪整体沉降速率较大,为天然气水合物压力场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海复杂的构造背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构造地质体,特定的构造地质体与水合物形成关系密切,这里讨论了滑塌体、泥底辟、增生楔等构造地质体在南海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上述构造体与气体水合物地震标志BSR之间的关系,以及特殊构造带在南海的展布规律,提出了特殊的造带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9.
南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对南海深海和冲绳海槽二个柱状样进行了正构烷烃、甾烷和萜烷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由于它们所处的沉积环境和生源母质上的差异,反映在正构烷烃的CPI值、C_(17)和C_(18)的含量、轻重烃比值、化合物构型的转化、有机质的成熟度和17α(H)-22,29,30-三降藿烷与18α(H)-22,29,30-三降新藿烷的比值等地球化学参数上的差别。冲绳海槽沉积物的多源性决定了其有机组分的特殊性,如生物来源的C_(17)和C_(18)量占有优势,有机碳含量(1.0—1.3%)高于南海样(0.3—1.0%),重排甾烷量少,生物构型的ββ藿烷已转变成地质构型的αβ藿烷和βα型莫烷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