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89篇
  免费   5228篇
  国内免费   6486篇
测绘学   12041篇
大气科学   7055篇
地球物理   2817篇
地质学   9222篇
海洋学   6345篇
天文学   871篇
综合类   2756篇
自然地理   3196篇
  2024年   327篇
  2023年   1281篇
  2022年   1429篇
  2021年   1770篇
  2020年   1283篇
  2019年   1588篇
  2018年   1230篇
  2017年   1353篇
  2016年   1335篇
  2015年   1620篇
  2014年   2323篇
  2013年   1872篇
  2012年   2122篇
  2011年   2118篇
  2010年   1882篇
  2009年   2012篇
  2008年   2098篇
  2007年   1974篇
  2006年   1747篇
  2005年   1616篇
  2004年   1415篇
  2003年   1234篇
  2002年   1166篇
  2001年   1059篇
  2000年   807篇
  1999年   723篇
  1998年   630篇
  1997年   594篇
  1996年   533篇
  1995年   448篇
  1994年   430篇
  1993年   443篇
  1992年   450篇
  1991年   388篇
  1990年   347篇
  1989年   286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9篇
  1957年   17篇
  1954年   6篇
  1942年   5篇
  1936年   13篇
  193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Nine Landsat TM tapes and images and MSS images, 10 NOAA tapes and images and 1 SAR image from 1973 to 1997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diffus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and the change of tidal radial sand ridg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delta, the South Yellow S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ffus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was controlled by the tide, net current, and submarine topography in this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s had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submarine topography. The old Huanghe River delta and the Changjiang River comprise the main sediment supply for the formation of radial sand ridges, whose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ince the Huangbe River changed its course and flowed northward into the Bohai Sea.  相似文献   
92.
陶然  戚建人 《海洋通报》1994,13(4):71-75
通过对秦山核电站投产前,后附近局部海域红外遥感数据的处理分析,结合海面同监测数据,反演了该海域电站投产前,后的海面温度、绘制了温场分布图,初步了解了核电站冷却水的扩散范围与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93.
94.
95.
水的渗透作用及新丰江水库地震的特点和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具有孔隙的岩石中水的渗透作用及Mogi的地震分类原则,提出水的渗透过程形成了库区有效应力分布的非稳定的不均匀状态,水库地震的序列特点与其密切相关;讨论了水的渗透对引起主震的作用,得出水库区的渗透率约为10~(-4)达西,认为在蓄水前库区的构造应力场未达到临界状态,库水与地下水形成新水系,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孔隙压力增加,构造应力进一步集中,激发主震;根据库仑准则讨论了应力场的转换,提出主震后应力场的转换是造成前震和余震的震源应力场方向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6.
XEPOS型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蒙古铁矿石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熔融玻璃片和粉末压片制样,采用XEPOS型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建立了铁矿石中总铁、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硫、磷、铜等组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着重讨论硫、磷两元素测定的可行性和Lucas-Tooth、Price数学校正模型的适应性和改善方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7.
激光拉曼光谱法分析多种显微组分荧光变化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激发488 nm激光的氩离子激光器作为RENISHAW inVia型激光拉曼光谱仪的光源,建立了多种显微组分荧光变化(FAMM)分析方法,并对镜质体反射率明显抑制的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有效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越好,镜质体反射率抑制程度越高,有效烃源岩的真实成熟度应主要处于0.64%~1.30%,而不是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所反映的0.37%~1.10%。  相似文献   
98.
文章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硅、氧同位素等研究,探讨了羊蹄子山-磨石山钛矿区无矿白色硅质岩和富钛硅质岩的成因及形成地质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呈厚层状产出的无矿白色硅质岩具较高的SiO2、Al2O3含量及Al/(Al Fe Mn)、Al2O3/(Al2O3 Fe2O3)比值,稀土元素总量很低,其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为向右倾的曲线,无明显铈异常和铕异常,表明其形成于受陆源影响的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赋矿岩系中薄层状富钛硅质岩的TiO2、Fe2O3、Cu、V含量较高,但Al/(Al Fe Mn)、Al2O3/(Al2O3 Fe2O3)比值较低,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北美页岩标准化曲线为明显左倾型-平坦型,具弱的负铈异常,表明其形成于洋脊及附近环境。两种硅质岩的δ30Si值为变化较小的负值,与热水沉积和某些生物成因硅质岩的硅同位素组成相似,两者的δ18O值范围和平均值均相似。两类硅质岩的成因及形成构造环境不同,富钛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形成与本区元古宙海底火山热液喷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
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浅成侵位的岩浆出溶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一般由梳状石英与细晶(斑岩)岩交互生长而成,少数产于斑岩与围岩接触部位,其内的原生包裹体被认为是初始流体出溶的可靠记录.作者在西藏驱龙铜矿床中首次发现了具有单向固结结构的石英.研究表明,驱龙UST石英存在于后期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接触部位,部分为高温β石英;UST石英中原生包裹体的成分主要为高盐度液相,除石盐子矿物外,还含有硬石膏等其他子矿物.阴极发光及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初始流体的出溶发生在高温(t≥573℃)、高压(P≥150~200 MPa)条件下,出溶的流体为高温、高盐度[w(NaCkeq)为44.5%~58%]流体,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因形成压力较高,判断UST石英不可能由较浅侵位的二长花岗斑岩岩枝冷凝出溶而形成,从而推测驱龙铜矿床深部存在着孕育成矿斑岩的大型岩基.  相似文献   
100.
沉积盆地有机质自由基热演化特征及其作为古温标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古地温指标法和动力学模拟法两类.古温标法中最常用的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矿物裂变径迹,动力学模拟法中最常用的是盆地的拉张模型和挤压模型.本文针对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作为沉积盆地古温标进行了探索研究.分析了自然演化系列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的热演化特征;根据自然演化系列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数据,对热模拟实验下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值进行校正,由校正后的数据初步建立了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浓度(Ng)与时间-温度指数(TTI)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