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9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256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Hg,Cu,Cd,Zn 对真鲷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蓝伟光  陈霓 《海洋科学》1991,15(5):56-60
本文采用静水生物试验法测定了Hg,Cu,Cd,Zn对真鲷仔鱼(2周龄)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Hg,Cu,Cd,Zn对真鲷仔鱼24h的LC_(50)分别为0.025,0.31,5.00和3.70 mg/L,48h的LC_(50)分别为0.016,0.24,1.72和2.22mg/L,72h的LC_(50)分别为0.006,0.11,O.56和0.92mg/L,96h的LC_(50)分别为O.004,0.07,0.27和0.44 mg/L。Hg,Cu对真鲷仔鱼的影响极为显著,Zn,Cd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比Hg,Cu低得多。Cd的毒性比Zn强,但毒理作用较为缓慢。4种重金属的毒性顺序为Hg>Cu>Cd>Zn。  相似文献   
92.
锯缘青蟹卵黄发生期卵巢和肝胰腺脂类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锯缘青蟹2次卵巢发育时的卵黄发生旺期与卵黄发生初期相比,卵巢指数和卵巢脂肪含量(%卵巢干重或湿重)均显著增加,积累了大量的脂类,而这一时期的肝胰腺指数和肝胰腺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说明在卵黄发生时期,肝胰腺吸收的脂肪均及时转运到正在发育的卵巢.卵黄发生期,卵巢或肝胰腺磷脂/总脂的百分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肝胰腺中游离脂肪酸逐步增加,甚至在卵黄发生后期超过甘油三酯的含量.卵黄发生阶段,无论肝胰腺或卵巢,其磷脂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中性脂,而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肝胰腺脂类脂肪酸组成的最主要变化是中性脂的n3系列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C22:6n3显著降低.卵黄发生初期,肝胰腺磷脂与卵巢中性脂的脂肪酸组成(肝胰腺转运脂肪时,首先要将吸收或储存的脂类转换成磷脂,才能运出)无显著差异,但卵黄发生旺期,肝胰腺磷脂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高于卵巢中性脂的含量.文中讨论了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93.
饥饿对日本囊对虾幼体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研究了饥饿对日本囊对虾蚤状幼体Ⅰ期发育、摄食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对对虾幼体的变态存活有显著影响,饥饿时间与变态率及变态时间呈线性关系.饥饿对日本囊对虾幼体首次摄食影响显著。本实验中,日本囊对虾的蚤Ⅰ幼体的PNR100应为40h。  相似文献   
94.
黄海太平洋鲱受精前后卵膜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亚微水平上对黄海太平洋鲱鱼(ClupeapalasiCvv,&Vol.)卵黄膜和受精膜的结构以及皮层小泡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过程中的作用,受精卵新质膜的形成及其细胞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太平洋鲱鱼卵黄膜由5层组成,皮层小泡参与了受精膜的形成,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的过程中,5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的变化。另外发现太平洋鲱有3种皮层小泡存在。在皮层反应中,第一种皮层小泡在受精后3min内迅速破裂,未受精卵尚含有PTA染色的小颗粒从小泡中泌出,其界膜形成了质膜的一部份。受精后,此质膜与皮层小泡形成的质膜相同排列构成卵子新的质膜。另外,还发现第一小泡顶部,与卵子质膜相接触的卵子表面有富含糖蛋白的泡状结构。卵子质膜表面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随时间推延而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5.
海洋鱼类仔鱼在早期发育和饥饿期的巡游速度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本文运用红外光源和录象系统首次对大西洋鲱(Clupea harengus L.)的两个地理种群:苏格兰西海岸和波罗的海鲱、大西洋鳕(Gadus morhua L.)和欧洲江鲽(Platichthyslesus L.)由人工授精来源的卵黄囊期仔鱼以及苏格兰西海岸鲱的较大仔鱼(36和60日龄)在早期发育和饥饿期的巡游速度作了测定。仔鱼巡游模式的发育和完善符合种的发育和生长过程。卵黄囊期仔鱼在卵黄囊耗尽前后仍不能建立外源性摄食,或较大仔鱼在停食后,其巡游速度都有增快的倾向,一般均在抵达“不可逆点”(PNR,即the point-of-no-return)前两天左右达到高峰值。所记录到的平均[一次游泳过程或1000毫秒(ms)间期]和最大(20 ms间期)巡游速度的高峰值分别为1.1—1.2和2.3—3.4BL/s(体长/秒,鲱),1.7和5.7BL/s(鳕)以及1.6和4.1BL/s(江鲽)。此外,本文还对饥饿仔鱼的巡游速度和摄食生态的相互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6.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鱼卵、仔鱼的种项组成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鱼卵、仔鱼作为海洋生物的被捕食者、捕食者,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常是研究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鱼卵、仔鱼的调查研究,可了解和掌握鱼类产卵场和产卵期,确定中心渔场的位置和寻找产卵鱼群,鱼卵仔鱼尚决定着资源的补充,从而为资源量的估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7.
真鲷仔,稚,幼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陈品健  王重刚 《台湾海峡》1997,16(3):245-248
本文研究了真鲷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酶活性两个极低点分别出现在受精后5日龄和25日龄,25-44日龄蛋白酶活性上升明显,之后活性上升稍缓;淀粉酶从受精后到5日龄活性急剧下降,5-44日龄变化很小,45日龄后活性略有提高;脂肪酶活性从受精后至5日有所提高,40日龄活性到最低点,之后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98.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纯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99.
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0.
根据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9月间对浙江北部沿海婆罗囊螺资源生态调查与实验生态观察、生物学特性研究、敏感药物选择与区域应用实验所获资料 ,以婆罗囊螺繁殖盛期优势群体与同时期滩涂养殖主要经济种类泥螺、彩虹明樱蛤优势群体间生态耐受特性比较为基础 ,通过建立基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基础之上的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确定方法 ,对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及其敏感度指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婆罗囊螺6h内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的最大生态幅分别为 0— 40℃、5— 65和 3.92— 9.5 ,最适生态幅分别为温度 1 0— 30℃、盐度 1 7— 35和酸碱度 5 .5— 9.5 ;各实验动物对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的生态敏感度指数分别为 :婆罗囊螺呈酸碱度 >温度 >盐度 ,泥螺呈温度 =盐度 >酸碱度 ,彩虹明樱蛤则表现为温度≈酸碱度≈盐度 ;各实验生物间对温度、盐度及酸碱度生态敏感度指数分别表现为 ,温度呈彩虹明樱蛤≈婆罗囊螺 >泥螺 ,盐度呈泥螺 >彩虹明樱蛤≈婆罗囊螺 ,酸碱度呈婆罗囊螺 >泥螺 >彩虹明樱蛤。在讨论并设定酸碱度作为婆罗囊螺生态敏感因子的同时 ,为不影响涂泥底质安全 ,保证泥螺和彩虹明樱蛤的正常存活 ,确定酸碱度对婆罗囊螺的有效作用水平为 9.5— 1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