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1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582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11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Reaumuria soongorica (pall.) Maxim, a perennial desert semi-shrub, is widely found in semi-arid areas of China. It shows strong tolerance to drought, high temperature and intense radiation in its natural habitat. In the present study, photoprotective mechanism of R. soongorica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diurnal variations of gas exchange and chlorophyll fluorecence parameters during progressive soil dry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leaf water potential of R. soongorica decreased when the soil water content dropped. Diurnal patterns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changed from "two peaks" to "one peak" under drought stress, and the leaf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ncreased under moderate drought and declined under severe drought. Pn , the primary maximum photochemical efficiency of PSII (Fv/Fm) and the quantum efficiency of non-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of PSII (ΦPSII) decreased obviously at noon, and showed a photoinhibition phenomenon. But, the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of fluorescence (NPQ) soon reached its maximum in the day and then remained almost at the high level until 17:00, indicating that the xanthophylls cycle-dependent thermal energy dissipa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original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Fo) in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The increased value of F o under drought stress indicates that there was a reversible inactivation of PSII reaction cent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hotoprotective mechanism in R. soongorica was the photoinhibition by using both the xanthophylls cycle-dependent thermal energy dissipation and the reversible inactivation of PSII reaction center under drought stress.  相似文献   
912.
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的卫星遥感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卫星遥感探测区域和全球尺度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IF(Solar-Inducedchlorophyll Fluorescence)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地球大气吸收和散射的影响,卫星尺度的SIF反演问题较为复杂,科学界对该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科学团队提出了众多方法。本文介绍了大气层顶SIF反演的机理、难点及思路,总结了近10年来最新发展的大气层顶SIF反演算法,并将这些算法归纳为3类: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算法、简化的物理模型算法和数据驱动算法,分析讨论了各算法的特点及适用性;以应用最广泛的数据驱动算法为例,基于GOME-2数据详细介绍了算法的中间环节及注意事项;最后回顾了卫星遥感反演SIF的发展历程,汇总了目前及未来具有荧光探测能力的星载传感器,并依据数据源的特点相应地给出了适用的SIF反演算法,为今后基于航空和卫星高光谱数据的SIF反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13.
王珍岩  张洪格  高微 《海洋与湖沼》2017,48(6):1404-1414
2014年冬季对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两条相交断面进行水文和悬浮体调查。利用温盐深仪(CTD)和深水型原位激光粒度仪(LISST-Deep)获取调查区各站位水体剖面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悬浮体体积浓度和粒度分布数据,对上层(350m以浅)水体的水文和悬浮体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Y3海山对流经该海区的洋流产生影响,在海山顶部水体中形成具有上凸形态的温、盐跃层,在局部海域形成呈下凹形态的涡旋水文结构;受温、盐跃层的影响和控制,Y3海山上层水体中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L)的分布与温、盐跃层的水深范围(约50—160m)相一致,其荧光叶绿素a浓度总体小于1μg/L;Y3海山上层水体的悬浮体总体积浓度在0—120μl/L之间变化,其中悬浮体体积浓度的高值水层集中分布在SCML中,且悬浮体粒度分布存在5个峰值粒级,分别为15.4、68.6、95.5、185和304μm;其中15.4μm粒级的悬浮体体积浓度最低,但其与水层中荧光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最好,反映了水层中微型浮游植物的浓度与荧光叶绿素a浓度关系比较密切;其他4个较大峰值粒级悬浮体可能由小型或中型浮游生物(及其絮凝集合体)等构成,体积浓度较高,对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很小;Y3海山区东侧Y3-14站的悬浮体组成和分布不同于其他站位,可能有未知的环境因素影响该站位的悬浮体组成和分布。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海山区沉积和生态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14.
利用2003―2014年MODIS卫星遥感数据,采用EOF方法分析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表层叶绿素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夏季最高,春季最低,由大亚湾顶向湾口递减,近岸高于离岸。EOF分析获得前3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是32.5%,16.8%,8.5%,基本反映了大亚湾海域叶绿素浓度变化的主要过程。第1模态权重占绝对优势,其空间模态表明了大亚湾叶绿素浓度以霞涌至中央列岛一带海域为高值中心,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位于中央列岛北部海域,第1模态的周期变化是13.3个月。第2模态主要体现为季节变化,功率谱显著周期为6个月和12个月,反映了叶绿素浓度的变化以白鹤洲为界东西两个不同的区域,高值区位于圣筑岛的东边,变率较大区域与第1模态基本一致。第3模态的方差贡献率是8.5%,高值区位于中央列岛中部和范和港南部海域,变率最大区域与第1、第2模态一致,第3模态的变化周期是8.57个月和17.14个月。大亚湾叶绿素浓度的分布及变化与海表面温度、降水、风、潮流,以及人类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15.
珍稀濒危植物半日花光合作用日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半日花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分析表明:在晴朗天气条件下,半日花的净光合速率曲线呈双峰型,在 9:00和15:00左右达到峰值。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在 15:00 达到最大。数据分析表明:空气温度和气孔导度是半日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叶绿素荧光作用参数的日变化结果显示:半日花受中午强光和高温的影响发生光抑制,使PSⅡ系统发生可逆失活,产生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916.
HY-1 CCD宽波段水色要素反演算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2003年春季黄海、东海区现场实测数据,建立了HY1卫星4波段CCD成像仪水色要素反演算法.由于HY1CCD的宽波段特性阻碍了黄色物质的反演,因此反演的水色要素仅包括水体表层的总悬浮物、悬浮泥沙(SS)以及叶绿素a的浓度.现场遥感反射率光谱由ASD地物波谱仪测量,对于叶绿素a的浓度利用现场萃取荧光法测量,总悬浮物、悬浮泥沙由实验室滤膜称重法获得.反演算法的拟合相关系数均大于0.88,平均相对误差在40%以下.对反演算法进行了误差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总悬浮物、悬浮泥沙和低浊度水体中的叶绿素a的浓度反演算法能够满足日常的业务运行要求,但是对于高浊度水体中叶绿素a的浓度反演算法对某个波段组合比较敏感,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17.
王孟初  子越 《地理教学》2008,(12):I0001-I0002
有些人以为红叶就是枫树,其实除了枫树之外,漂亮的红叶树种更有非常多,只有叶子在秋天变黄、变红的树种才属于红叶树种,而造成其秋季变红的原因是这些红叶的叶子里含有大量叶绿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夏两季,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使叶子呈现绿色,而到了霜秋季节,天气变冷,叶绿素合成受阻,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花青素成分增多,使叶子呈现红黄、橙红等美丽的颜色。所以,是秋天的气象条件染红了它,这也是红叶特有的“生理”现象。红叶种类包括黄栌、五角枫、火炬树等品种。  相似文献   
918.
干旱对芦苇幼苗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盆栽试验研究了芦苇幼苗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物量动态、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芦苇幼苗高度、株高、基径、地上生物量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而递减.芦苇幼苗通过个体变小、叶片数量和面积减少、生长速率减缓等适应性策略来降低蒸腾量,利用有限的可利用水分维持生命活动,达到了植物叶片水分含量与土壤可利用水分的平衡.不同强度干旱均使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绿素a/b值随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而升高,减少了叶片对光能的捕获,降低光合机构遭受光氧化破坏的风险,是芦苇幼苗适应干旱的一种光保护调节机制.干旱还导致了芦苇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细胞质膜透性增加,重度干旱时细胞质膜透性达29.3%.PSII最大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PSII的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下降,芦苇通过非光化学淬灭(qN)的上升保护PSII.  相似文献   
919.
对目前提出的光谱指数用以提取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分析,解释了为什么研究者得出这些指数与他们的观测样本叶绿素含量有显著的相关的结论以及为什么某个研究者提出的某个指数和叶绿素含量间的关系用于其他样本时会失效。此外,改进了一个农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的提取模型,通过独立实测数据验证,效果较好,认为是可以用于其他地区农作物叶绿素含量提取的模型。  相似文献   
920.
太湖水深变化对氮磷浓度和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深作为重要的湖泊水文因子,对湖泊水动力过程、化学过程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1993-2002年太湖水深水质实测资料的回归分析,建立了太湖7个分区的水深与总氮、总磷、叶绿素a浓度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叶绿素a浓度对水深变化的响应并不显著。一般情况下,水深变化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在特定的湖区,如梅梁湾,水深变化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显著。鉴于水深变化可以对太湖局部区域的水环境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存在通过太湖流域水利工程的联合运行,人为调控特定湖区水深,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