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37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01.
日本对虾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虾人工育苗生产中,卤虫是重要的生物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营养丰富,能促进对虾幼体的变态发育,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但是,对虾早期幼体摄食卤虫能力较弱,若卤虫投喂过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过量的卤虫在育苗池中快速生长,饵料生物成了养殖对象,不利于水质的管理和控制。日本对虾(Penausjaponicus)早期仔虾幼体有相互攻击、残食的习性,若卤虫投喂不足,相互残食的现象将更为严重。因此,了解日本对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的习性,从而适当掌握卤虫的投喂量,在生产上有着现实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实验…  相似文献   
602.
卤虫在单细胞藻类培养中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琳江 《海洋科学》1999,23(6):58-60
在扁藻(Tetraselmissp.和Platymonassp.)藻液中接种适量的卤虫(Artemiasalina),通过卤虫对藻液中细菌及原生动物等敌害生物的捕食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敌害生物对藻类的危害。通过卤虫对藻液中衰老及死亡的藻细胞的捕食,可以使藻种得以优化。而且,通过卤虫的代谢作用,藻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得以还原。  相似文献   
603.
本文利用 H P5890 气相色谱 H P5970 B 质谱仪,对虫益虫脂肪酸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虫益虫体内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 2475×10- 2 和 7164×10- 2 , D H A 和 A A 含量为 1129×10- 2 ,亚油酸含量为 3350×10- 2。  相似文献   
604.
养殖鱼类本尼登虫病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鱼类养殖过程中本尼登虫病的病原体、症状、流行情况。采用甲醛处理方法,清除了寄生于养殖鱼体表的本尼登虫(Benedenia seriolae)。8天后镜检,养殖鱼体表的本尼登虫全部脱落,摄食恢复正常。甲醛药浴法适合于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本尼登虫病的治疗,解决了工厂化养鱼过程中因本尼登虫病的发生而导致的养殖鱼的死亡问题。  相似文献   
605.
湖相介形类壳体地球化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军  余俊清 《湖泊科学》2001,13(4):367-375
双壳微体甲壳类动物介形虫,广泛分布于各类湖泊体系中,其碳酸盐壳化石通常在湖泊沉积物中保存完好,介形类的古生态学,尤其是介壳的地球化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介壳的氧同位素组成四形成壳体时湖水的同位素组成和温度决定,可以反映由蒸发和降水的变化所引起的湖水水化学以及与之关联的气候变化情况,一般而言,低δ^18O反映了温度潮湿的气候;高δ^18反映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碳同位素可以反映总溶解无机碳的组成以及影响其组成的诸因素的变化,多数情况下可以反映湖泊古生产力的大小及变化,介壳中Mg和Sr的含量,往往与其宿生水体的盐度和温度呈一定的函数关系,据此可以恢复湖泊的温度,尤其是盐度的变化,为了满足高分辨率环境变化,特别是定量研究的要求,必须充分了解介形类各个种属的生命历史和生态消长的过程;通过定期收集野外介壳和水样进行化学分析了,了解湖水水化学和温度对介壳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影响;详细了解湖泊湖沼学,包括湖水的同位素组成和M/Ca(M指微量元素Mg、Sr等)与盐度的关系以及它们随空间和季度变化的特征;开展实验室养殖培养实验,测定单个种属介壳与水体的氧同位素分馏系数,建立微量元素吸收的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606.
水质酸化对双棘臂尾轮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贻龙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9,11(2):155-159
用人工酸化的东湖水为培养液对双棘臂尾轮虫进行室内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与用未酸化的东湖水培养结果相比,轮虫非混交雌体的平均产卵量在pH6.5,5.5和4.5时增加,而在pH3.5时减少在pH5.5和3.5时轮虫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增大,种群中无混交雌体出现;而在pH6.5和4.5时内禀增长率减小,混交雌体百分率增大。  相似文献   
607.
利用筛选的12条10 bp的随机引物对采自武汉市东湖(3个样点)、南湖(3个样点)、月湖(1个样点)和关桥(1个样点)四个水体的天蓝喇叭虫(Stentor coeruleus)种群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研究,所得清晰条带显示不同样点样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异,其遗传距离在0.076-0.416之间.用Rapdistance 1.04构建聚类图并探讨不同样点之间的遗传距离远近.结果显示南湖的3样点的遗传距离较近,在聚类图上聚成一枝,应该为同一个种群;而东湖的3个样点可能是由于地理隔离原因,在聚类图上有2个样点聚成一枝,而另1个样点被其他样点所分隔,不属于同一个种群.这种现象的发现从实例上支持了生物地理学关于物种形成的离散假说.更有意义的是本研究可启动水体微生物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及过渡的研究,并期望促进种群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和谱系生物地理学及离散分化生物地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08.
采用单"克隆"培养和群体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药物氰戊菊酯(Fenvalerate)和雌性雄性化激素效应药物三丁基氯化锡(TBTC)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生命周期中各发育阶段的历时以及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和TBTC对萼花臂尾轮虫的生长发育和种群增长有明显的效应,氰戊菊酯使生殖期延长(200和1000μg/L),生殖后期缩短,平均寿命也缩短(除1000μg/L),总产卵量和种群增长率升高;而经TBTC处理生殖前期延长(1和5μg/L),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缩短,平均寿命也缩短,总产卵量和种群增长率较对照组也有下降,批次携卵量也受到两种药物的影响,且萼花臂尾轮虫的总产卵量随着氰戊菊酯和TBTc的浓度呈曲线相关,氰戊菊酯:Y=-0.6745X2+6.6884X+5.855(R2=0.7027);TBTC:Y=0.2054X2-2.3 178X+16.666(R2=0.6535),研究表明环境雌激素氰戊菊酯和雌性雄性化激素TBTC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影响表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09.
宁乐锋  席贻龙  孙强  周澳 《湖泊科学》2013,25(2):295-301
运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温度(15、20、25和30℃)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3.0×106和5.0×106cells/ml)对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出生时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总生殖率、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等生活史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轮虫出生时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总生殖率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无显著的影响;食物密度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总生殖率均有显著的影响,但对轮虫出生时的生命期望、世代时间、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无显著的影响;食物密度与温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所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无显著影响.轮虫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显著缩短.轮虫的净生殖率在15℃下最低,30℃下最高,20和25℃间无显著差异;轮虫的总生殖率在15℃下较低,20、25和30℃下较高且三者间无显著差异;轮虫的净生殖率和总生殖率均在3.0×106cells/ml食物密度下较高,1.0×106和5.0×106cells/ml食物密度下较低且两者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10.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日趋严重,淡水湖泊藻类水华现象频发;由此引发的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备受关注.本实验探究了4个温度(16、20、24和28℃)和3个微囊藻毒素MC-LR浓度(2.0、4.0和6.0μg/ml)对4个品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形态特征的影响.通过2种DNA分类方法——自动条形码查询系统和Yule溯祖模型将萼花臂尾轮虫划分为3个进化种;4个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总体随温度升高呈减小趋势.在16℃下,轮虫的形态特征在各品系间未见显著差异;20℃下的昆明品系KMC23形态参数最小,而西宁XN2品系最大;在24℃下,西宁XN2品系的形态参数显著增大;兰州LZB1和西宁XN2品系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特征相似且在28℃下最小,这可能与两者属于同一进化种有关.4个品系轮虫的卵特征参数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各有不同.可见,品系和隐种的不同是造成4个轮虫克隆形态学参数对温度差异响应的重要内源性因素.各品系轮虫中,兰州LZB1品系受温度、MC-LR及两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形态可塑性最强.在高温胁迫下,兰州LZB1品系的所有形态学参数均显著减小,但MC-LR浓度对该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经低温胁迫后,低浓度的MC-LR没有显著改变兰州LZB1品系轮虫的形态学参数,而高浓度的MC-LR显著降低了轮虫的大部分形态学参数.微囊藻毒素对轮虫形态可塑性的影响受到了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综合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