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分析近年欧洲中心5月份逐日格点风资料,发现南海季风建立在5月中旬,其流场特征为赤道西风带向东北伸展,并汇入华南沿海的横向切变线内,其建立过程与一次涡旋活动有关。利用等熵坐标质量连续方程计算的非绝热加热率分布表明,加热对高层辐散有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低层涡旋的维持。另一方面,涡旋内水汽辐合,大量潜热释放,从而使我国西南一中南半岛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加热中心,与此同期,热带洋面上出现非绝热冷却,促成了  相似文献   
22.
俞燎霓 《浙江气象》2005,26(2):1-4,11
云娜台风登陆前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台风路径西折和移动速度加快.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发现西风带长波调整引起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涡度场的变化是台风西折的主要原因;而500 hPa引导气流的加强、台风结构的变化以及台风与低涡之间的互旋导致台风加速.文中还对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云系变化对台风路径和移速的变化的预报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3.
2004年7月30日抚顺区域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04年7月30日抚顺区域暴雨天气过程产生的天气形势和热力、动力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副热带、西风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促使低层切变线、地面倒槽发展,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分条件,揭示了暴雨发生的环境流场和物理量特征。  相似文献   
24.
2004年广西秋旱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1989~2003年共15年的气象资料,采用逐13统计降水资料的方式,应用500hPa 9~11月平均高度场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特征量、环流特征及冷空气活动次数与2004年9~11月的特征对比,发现冷空气活动活跃且多以扩散形式过境、副高势力偏弱、西风带加强是2004年秋季干旱典型的气候学特征。  相似文献   
25.
在前人对甘肃白银—靖远地区早白垩世河口群(K1H)沙漠研究的基础上,对皋兰地区的河口群进行了沉积结构、构造和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等综合对比分析,确认皋兰地区亦存在沙漠沉积。首次通过系统测量研究区风成沙丘的前积层的产状,对当时的古风向、古风带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盛行西风,与东部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罗汉洞组(K1l)沙漠沉积风向记录完全一致。岩性特征与古风向的一致性表明,研究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均处于北半球西风带中,研究区可能为"古鄂尔多斯沙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6.
1999年11月1.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她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难忘航行.即我国对南极的第16次科学考察。“雪龙”号以其铸就的“大无畏”的坚韧之魂,历尽难险于2000年4月5日胜利返航上海。本文以独特视角和经历披露了此次航行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特殊感受。作者为南极科学考察航次海洋气象预报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27.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吉林省台风异常偏多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主要分析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温情况及尼诺区域海温变化情况.对台风活跃年份6-10月海温距平场分布分析发现,赤道及以北60纬度范围内海域海温整体均为正距平,形成3个明显正距平中心,海温异常偏高的气候背景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分析2018年8月500hPa环流异常形势场,对台风活跃年份6-10月500hPa高度场合成资料与历年高度场对比分析发现,500hPa上40-60°N、60-90°E区域内高度场为负距平,西风带系统低槽强度偏强,中低纬度及海上为正距平,相应的高压系统强度明显偏强,整体形势即高低值系统均较历年偏强;对比分析2018年4-8月副热带高压的面积、强度、脊线和脊线位置,强度较历年明显偏强,脊线位置偏西,副热带高压西进北上和东撤南压幅度较大,调整时间长,对台风发展和移动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8.
气候和地貌对晚第四纪冰川发育差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极大地推动了高亚洲乃至全球冰川形成机制的探讨。青藏高原以及喜马拉雅山地冰川作用的时限和规模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为西风带与西南季风带对晚第四纪冰川作用差异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对于中亚西风环流与东亚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冰川演化差异性关系不甚明确,两大气候系统控制下的山地第四纪冰川的冰进时序、冰期历史和冰川规模显示出不同特点,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西部山地的冰期启动时间早,冰川规模随时间而逐渐缩小,冰川历史较为完整,绝对年代证据显示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是450 ka 左右的中梁赣冰期(MIS12);东部山地的冰期历史较短,仅保留末次冰期(~75 ka)的冰川遗迹,冰川作用的阶段性明显;冰川演化时间与空间的差异性表明,影响冰川发育的因素不仅仅是区域气候,构造因素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为了进一步明确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对三江源流域的水汽输送作用及对流域降水的影响,利用ERA-20C再分析数据集对三江源流域1948-2010年雨季水汽通量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得到可表征西风带和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在三江源流域强弱关系的经验正交函数模态及指标,揭示当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分别控制流域时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西风带控制流域水汽输送时,流域内部水汽输送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在流域南边界附近汇集,流域东部及南部(澜沧江源区大部,黄河源区东部)降水显著增加;南亚季风控制流域水汽输送时,流域内部水汽输送方向为由南向北,两支水汽输送路径在流域以北汇集,流域北部(长江源区大部,黄河源区偏北部)降水显著增加。西风带和南亚季风的水汽输送均对三江源流域具有重要作用,两支水汽输送路径分别控制流域时可引起流域内部不同区域降水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0.
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与低空急流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使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2.5°×2.5°纬度/经度)和我国区域性沙尘暴过程历史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环流特征及低空急流与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东亚中纬度高空维持纬向强急流锋区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的低空急流产生。揭示了沙尘暴形成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影响因子的事实,指出可将产生这种低空急流特征的西风带大型环流的调整过程,作为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天气的预警信号,而低空急流的位置及强度又可作为沙尘暴强度及沙尘暴发生和影响区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