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51.
致密油储层孔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现有的单一实验技术无法将其全孔径进行有效表征。在分析目前表征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及恒速压汞等实验,综合研究了陕北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联合压汞法,探讨了致密油联通孔隙的孔径大小及分布特征,细分了孔类型。结果表明,高压压汞表征的孔半径分布在0.003 6~40μm,大于1μm的样品占比约12.5%;恒速压汞表征的孔隙半径分布在80~300μm,道半径分布范围为0.12~10μm。全孔径曲线表征孔径分布在0.003 6~300μm,二者重叠区域分布在0.12~40μm,结合全孔径分布频率,探索性的将定边地区长7段的储集空间孔类型划分为8个区域,最终认为研究区目的层多集中发育中孔、大孔、纳米级孔及微—细道。这将为致密油储层孔大小及储集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手段,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2.
吕洲  王玉普  李莉  张文旗  顾斐  张洋  于利民  林晓海 《地球科学》2018,43(11):4204-4214
针对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储层开发时,仍然存在储层认识程度低的问题.其中,明确特低-超低渗储层物性、含油性及流动性的主控因素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利用常规压汞、核磁共振、孔渗测定、粒度分析和X衍射等实验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储层特征参数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特低-超低渗透储层平均孔半径主要分布于0.3~1.7 μm之间.大于1.5 μm的孔半径对应常规低渗透储层,以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0.5~1.5 μm孔半径对应特低渗透储层,以极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粗粉砂岩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大于65%;0.1~0.5 μm孔半径对应超低渗透储层,以粗-细粉砂岩为主,可动流体饱和度介于50%~60%.孔半径决定了储层物性和流体饱和度特征,并在宏观上受控于沉积相带,应作为特低-超低渗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3.
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水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解决灌区普遍存在的通过增大水头损失来提高测流精度的问题为目标,探究梯形口无道量水槽在末级梯形渠道中量水的适用性。基于Flow-3D软件,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和Tru-VOF方法对梯形口无道量水槽和矩形口无道量水槽水力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物理原型试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梯形口无道量水槽测流过程中弗劳德数沿程呈单峰分布,在口下游附近出现临界流且口上游弗劳德数均小于0.5,满足灌区量水要求;测流过程中,最大流速位置随着量水槽边界变化而变化;对口收缩比相同的矩形口和梯形口无道量水槽测流精度、水头损失比较得出,梯形口有效改善了小流量时测流误差和大流量时的水头损失。  相似文献   
54.
黄喉拟水龟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黄拟水龟成龟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成龟的含肉率平均为23.4%,内脏平均占体重的14.0%,骨骼平均占体重的39.4%,血液和体液平均占体重的18.4%,脂肪块变动较大,平均占体重的5.0%;肌肉中各物质质量分数平均为:水分79.7%,灰分1.0%,粗脂肪0.3%,蛋白质18.2%;在肌肉16种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平均为6.69%,氨基酸总量平均为14.9%;在测出的18种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平均占64.77%,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占22.91%。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讨论和评价了黄拟水龟的食用价值,为其配合饲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5.
储层渗透性与地层因素关系的实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渤海湾盆地不同孔隙结构样品的孔、渗、核磁、岩电、压汞、X衍射及铸体薄片等配套岩石物理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逐一考察同一套岩芯样品的地层因素与渗透率、压汞径均值、储层品质指数之间的实验关系,并分别与地层因素-孔隙度交绘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储层渗透性与地层因素之间并非简单的单调函数关系,孔隙度相近但孔隙结构类型不同、渗透率差异明显的岩芯可以具有相近的地层因素,导电能力接近.在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这一实验关系的合理性,并指出孔隙度及导电能力相近的岩芯,其渗透率差异与径均值的平方比、孔隙曲折度及几何形态相关.  相似文献   
56.
为定量评价特低渗透砂岩的微观孔非均质性,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储层为例,利用先进的恒速压汞技术对孔参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渗透率级别的样品,孔隙参数的差异小,非均质性弱,孔隙半径介于80~300 μm范围内;微观孔的非均质性主要体现在道特征参数上,道参数制约储层品质影响开发效果;样品渗透率越大,道半径越大,分布范围越宽,大道含量越高,同时大道对渗透率的贡献也随之增加,渗透性主要由占少部分的较大道来贡献;平均道半径和主流道半径与渗透率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相关关系,渗透率越小,受道参数的影响程度越强.较大的孔比和较宽的分布区间是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显著特点,也是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储层,开发过程中应根据道大小及其分布范围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7.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藻丘灰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柴达木盆地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 (E3 2 )为一套碳酸盐岩与泥岩互层或夹层的地层。研究揭示这套碳酸盐岩形成于滨浅湖环境,岩石类型有陆屑泥晶灰岩、藻团块灰岩、藻泥晶灰岩、颗粒灰岩、藻纹层灰岩及藻叠层灰岩。其中,藻纹层灰岩及藻叠层灰岩 (藻丘 )储集物性极佳并含油,混合水白云化及大气淡水淋溶是该套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大孔 +(微 )细组合、大孔 +(微 )细组合是主要的孔组合类型。自然电位高负值、视电阻率极高值、过井地震剖面强反射特征是追踪这套含油藻丘灰岩时空展布的重要依据。上述研究成果对跃进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靖安油田五里湾一区是一个大型的低渗透油气开发区,长6储层具有高孔低渗的特征,储层以原生剩余粒间孔隙为主,长石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中孔(20um-50um)和大孔(50um-100um)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而细(1um-3um)和中(3um-7um)则是长6基本的渗流通道,根据均值与细以上孔隙所占百分比的关系曲线,可将长6储层孔隙结构分为4种类型,其中1类,II类具有较好的孔渗性,Ⅲ类孔隙结构较差,Ⅳ类为非储层孔隙结构,铸体薄片孔图像分析表明,长6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分布特征,不同微相孔分布及孔隙结构特征是造成油井产能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核磁共振谱的岩石孔喉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岩心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分析数据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石的孔结构,理论分析表明,这两组数据具有相关性.应用岩心核磁共振T2谱研究岩石孔结构,关键是确定T2与Pc的转换系数.但以前的方法在T2与Pc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涉及某些岩石特性参数,实用中有一定困难.本次研究,直接利用岩心核磁共振T2谱和压汞分析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客观地确定T2与Pc之间的转换系数,避免了确定岩石特性参数的困难.应用本方法,对6块岩心的多种核磁共振分析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作出了NMR(nuolearmagneticresonance)T2毛管力曲线和孔半径分布,并将这些结果与压汞分析的结果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岩心NMRT2谱在实用性和评价精度上均略显有优势;至少是在饱含油的条件下,岩心的NMRT2谱可以用于研究孔结构分布,油气的驰豫特性作为影响背景值存在,对于评价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全部6块岩心中,T2与Pc的转换系数位于2500~4000μs·MPa之间.  相似文献   
60.
对一头雌性南象海豹的做了解剖和测量。骨架由11块软骨构成:一块会厌软骨,一对杓状软骨,一块甲状软骨,一块环状软骨和三对小角状软骨,这些软骨与韧带纤维膜、肌肉组成了室内有声带,这与鲸类,海牛类的室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