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9篇
  免费   521篇
  国内免费   648篇
测绘学   276篇
大气科学   1177篇
地球物理   542篇
地质学   405篇
海洋学   39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18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2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12.
弹性波法在水库坝基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水库大坝,特别是土、石坝,由于长年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普遍存在渗漏现象。为了维护水库的正常使用,对水库大坝的隐患进行检测,显得尤其重要。采用弹性波法中的垂直反射波法和瞬态面波法,利用坝基缺陷可能造成的反射波场和速度变化特征,给出了综合检测水库土、石坝基缺陷情况的方法技术。通过实践,验证了采用综合方法技术进行检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垂直梯度法与最优分割法确定温跃层边界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垂直梯度法是跃层示性特征计算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但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描述海洋要素的跃变特征.针对垂直梯度法的不足,引入水团分析中的最优分割法,对典型剖面,以及边界型、逆变型、多层型等几类特殊剖面的跃层边界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垂直梯度法与垂直梯度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分割法确定的跃层边界更为合理.通过对两种方法确定的中国近海温跃层的整体分布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了最优分割法能够弥补垂直梯度法在计算深海与浅海过渡区中的跃层时遇到的标准不匹配问题,较好地保持跃层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储量计算与勘探线剖面计算机辅助成图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关系教据库和GIS自动编图技术,改进传统的垂直断面法储量计算过程,可实现矿山储量计算和勘探线剖面计算机辅助成图的同步和一体化.在共用的矿山地矿信息点源数据库平台基础上.通过设置本地数据库,形成GIS操作时的外挂属性库,用来保存储量计算和机助成图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储量计算中的每一步骤中,用户以GIS为操作界面来同步实现对空间图元和外挂属性的操作,这其中对工程样段组合、矿体边界圈连和剖面制图综合等开发了大量自动化辅助功能.储量计算的各步完成后,勘探线剖面图和储量报表即同步生成.这种改进的工作方式实现了垂直断面法全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化,将提高这一传统方法的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根据1986—1990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8个航次合作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1987年10月赤道中西太平洋165°E(10°N-6°S)次表层水形成溶解氧最大值的原因。1986-1987年E1Nino衰退时期,该海域赤道附近在E1Nino强盛时期下沉的次表层水开始回升,短时期内形成了类似于中、高纬度海域的理化环境,使浮游生物在混合层内聚集生长,最终导致溶解氧含量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和过饱和含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大气运动中垂直速度w计算中的几种校正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校正方法作了改进,提出了进行低通滤波、散度校正和法线风分量校正的方法。通过这些校正,使计算出的平均散度和垂直速度的垂直廓线能维持原计算曲线的形式,并能满足整个气层连续方程积分为零的条件,也符合误差随高度增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渤海、黄海与东海的水温垂直结构呈现陆架浅海特有的水文特征,其分布与变化甚为复杂。几十年来,虽然中外海洋学家曾对这些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及其变异作过大量研究,但是,关于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较系统的分析研究则始于六十年代初期,毛汉礼等根据一年观测资料(1958-1959)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但是这些资料多数是用颠倒温度表观测,少数为深度温度计(BT)观测;并且研究海区限千124°E以西。本文试图分析研究近年来渤海、黄海与东海水温垂直结构各特征值的统计特性;研究海区有了较大的扩展:黄海至124°30''E;东海至127°E。 文中引用国家海洋局1975一1980年间BT观测资料,共计166个观测站,累积约七千余个BT片资料。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近海,潮流占支配地位,在跃层存在的季节,实测潮流的垂直结构相当复杂.本文将实测潮流分解为平均正压潮流和变差潮流两部分,提出了从能量构成及分配研究潮流垂直结构的方法,并借此方法研究了北黄海实测潮流的垂直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实测潮流的能量之所以在跃层附近集中主要是内潮所致.跃层两侧内潮流的方向相反,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致跃层两侧实测潮流椭圆的旋转方向相反.平均正压潮流与变差流的交叉作用,在潮流垂直结构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导致潮流能量在整个水柱中的不均匀分配.在跃层上侧的内潮流与整个水柱中变差流之间的总能量比率,比在跃层下侧的内潮流与该变差流之间的总能量比率要大.以强内潮区(L4站)为例:对于全日潮频率,上述对应的比率各为38.82%和29.88%,内潮流的总能量约为变差流的68.70%;对于半日潮频率,上述对应的比率各为26.61%和19.73%,内潮流的总能量约为变差流的46.36%.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新潟大学地质学教授、积雪地域灾害研究所所长藤田至则博士,应邀于6月9日至6月23日前来我院讲学。藤田教授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有较深造谐,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治学态度严谨,曾发表过许多论文和专著。这次来我院讲学,他从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的观点出发,用大量的实际资料阐述日本列岛、日本海沟及日本海的形成与时空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