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1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红鳍东方鲀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河豚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约365Mb基因组序列中共找到49647个微卫星序列,平均每隔7351个碱基就有1个。微卫星序列长度主要分布在20~60个碱基的长度范围内。全部微卫星序列重复区长度(2802374bp)占整个基因组的比例为0.77%。两碱基重复类型数目最多,为35339个,占总数的71.30%;其次是四碱基类型,6837个,占13.77%;再次分别是三碱基类型3548个,占7.1496。五碱基类型1856个,占3.73%,六碱基类型1605个,占3.23%,单碱基类型最少,共402个。占0.80%。按降序排列,出现最多的前20个微卫星重复类别为:CA,TG,GT,AC,GA,CT,TC,TA.AG,AT,TCCA,ATCC,TCTG,GATG,ATCT,CATC,TGGA,ATGG,GATA,GAG,占全部微卫星序列的75.21%。在河豚基因组中未发现CC微卫星序列的存在。与其它生物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特征相比,河豚基因组具有更高的简洁性。本研究将为研究河豚微卫星标记、研究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不同基因组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2.
文蛤、青蛤和四角蛤蜊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吕四海区的三种重要的水产贝类:文蛤、青蛤和四角蛤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60个随机引物对三种贝类共24个样品进行随机扩增,从中选取了45个扩增效果比较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共得到了250个位点。根据Nei氏公式计算出3种贝类种间和种内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相对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比较分析,3种贝类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异不大。相对与青蛤和四角蛤蜊,文蛤种内的遗传距离要小。  相似文献   
123.
线粒体基因组的获得传统上通常是采取长PCR结合鸟枪法或步移法测序。近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蓬勃发展,以454,Solexa和SOLiD测序平台为代表。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Solexa)并结合巢式PCR扩增,完成了大室别藻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大室别藻苔虫线粒体基因组是目前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条苔藓动物软壁亚目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组全长为15861 bp,比已完成的4种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略大。大室别藻苔虫线粒体基因组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0个转运RNA基因。通过与已测得的苔藓动物进行比较,发现目前已完成的5个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列顺序显著不同。苔藓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的比较,今后可能会成为探讨该类群系统演化关系的重要信息来源。  相似文献   
124.
东方鲀是一种体内含有类似于箭毒的热稳定素的鲀科鱼类。它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包含的排列顺序基本一致。只是在东方鲀内构成DNA的有4亿基数,而人体内有30亿基数。以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研究所为主体的国际合作组在开展一项研究,希望通过对东方鲀的研究能够对基因的研究有所帮助。能源部在1986年开始从事人体基因项目研究,联合基因研究所位于加利福尼亚,是世界最大的基因排序中心。  相似文献   
125.
建鲤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26.
《海洋世界》2009,(5):8-8
近日,科学家公布了一头赫里福德郡(英格兰中西部)母牛Dominette的基因组序列。研究者破解了Dominette90%的碱基序列,其中包括22000多个基因。这个基因组序列将为畜牧业带来重要改变:我们可以选择培育优良品种的奶牛或肉牛;可以提高奶牛和肉牛的培育效率,优化培育方法,使它们对疾病有更高的耐受力,并减少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我们还可以找到与肉的软硬、营养组成等相关的基因,从而提升牛肉的品质。但是,转基因牛肉汉堡或是转基因牛奶就不必期待了。  相似文献   
127.
他用了“四瓶化学物质”为他们的“人造细胞”设计了染色体,然后把这个基因信息植入另一个修改过的细菌细胞中,这个由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具有自行复制的能力——这就是人类成功制造的第一个“合成”生命,取名为“辛西娅”。  相似文献   
128.
李升康  王玉桥 《海洋科学》2009,33(5):98-10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海洋大国竞争的焦点之一,其中基因资源的争夺更是焦点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9.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nti-desiccation mechanisms of Porphyra yezoensis, cDNA and its genomic sequence of Calmodulin gene (CaM) was cloned by the technique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 yezoensis ESTs from dbEST databas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ull-length cDNA of CaM consists of 603 bps including an ORF encoding for 151 amino acids and a terminate codon UGA, while the length of genomic sequence is 1231 bps including 2 exons and 1 intron. The average GC content of the coding region is 58.77%, while the GC content of the third position of this gene is as high as 82.23%. Four Ca2+ binding sites (EF-hand) are found in this gene. The predicted molecular mass of the deduced peptide is 16688.72 Da and the pI is 4.222. By aligning with known CaM genes, the similarity of CaM gene sequence with homologous genes in Chlamydomonas incerta and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is 72.7% and 72.2% respectively, and the similarity of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CaM gene with homologous genes in C. incerta and C. reinhardtii are both 71.5%.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CaM from a species of Rhodophyta.  相似文献   
130.
牡蛎是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也是世界性海洋主养贝类。我国牡蛎养殖历史悠久,但高质牡蛎产品的长期匮乏已成为新形势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卡点。在国际海鲜市场,高质牡蛎就意味着品质好、品相优。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了中国经济牡蛎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揭示了温度是不同尺度种性形成的重要环境驱动因子之一;构建了首个贝类全基因组序列精细图谱,发现基因组的高变异性和基因家族的特异性扩张是种性形成的重要遗传基础;对全球27个长牡蛎群体487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深度重测序,构建了50M级单核苷酸多态(SNP)资源库并制成190k高密度SNP分型芯片。这些资源基因组学(Resourceomics)研究为高质牡蛎创制奠定了基础。其次进一步查清了牡蛎经济性状的遗传力及表型相关性,锚定糖原含量调控的基因组模块区域,建立品质性状基因模块选育技术,育成"海蛎1号"新品种,糖原含量提高25.37%,比传统育种效率提高65.81%,实现了单一营养物质的定向选育,破解了牡蛎肉质改良的世界性难题。所建立的基因模块育种技术使高质牡蛎遗传创制成为可能。在育成新品种的基础上,还利用牡蛎附着变态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及上升流和下降流的物理学原理,创新牡蛎单体种苗制备技术,使种苗单体化率提高3倍;建立设施塑形生态育肥技术,通过壳型重塑并结合养殖水层的增肥调控,优型率达92%,出肉率达20%—23%。单体塑形养殖技术使牡蛎品相也达到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标准。团队建立的高质牡蛎创制技术体系在县域规模进行标准化应用示范,支撑了"乳山牡蛎"成为行业第一品牌,产业经济效益提高2—3倍,实现了牡蛎产业从低质低效到高质高效的嬗变,示范带动了中国牡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