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8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633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主要对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赫尔蒙种群中分离获得的一个抗条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定位研究,将源于赫尔蒙山具抗杀锈病的种系T.dicoccides H52与普通的栽培种Langdon进行杂交并创建了F2代遗传图。研究发现H52种系抗条锈病的能力由一种显性基因控制,将其暂定名为YrH52。从120个微卫星标记中,已经检测到来自亲本91%的多态性,而且从其中56个微卫星分子标记中产生了79个分离的位点,有9个位点显示出了与YrH52基因连锁,其重组率0.02~0.35,遗传距离2.00~43.37cm之间,LOD值3.56~54.22。由10个微卫星位点和YrH52构建的染色体1B遗传图,其图距全长为101.5cm。YrH52基因位于Xgwm264a和Xgwm264c之间,且与Xgwm264a、Xgwm18紧密连锁,两则依次  相似文献   
802.
蓝藻是一类最原始、最简单的原核藻类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之一。感染蓝藻的病毒称为噬藻体。噬藻体是水生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蓝藻种群动力学及调节生物生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噬藻体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完善噬藻体的分类,为进一步探讨噬藻体之间的进化关系、噬藻体与蓝藻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探索环境变化对噬藻体进化的影响提供新的视点。本文综述噬藻体的分类、影响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的因素及噬藻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常用的靶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03.
对采自莱州湾和胶州湾的日本蟳野生群体的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长度为519和658 bp的碱基序列.研究结果显示这2个基因片段在种内的变异都较低,对2个基因同源序列分析表明,在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到7个变异位点(包括6个单一变异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和7种单倍型;在COI基因中共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包括6个单一变异位点,2个简约信息位点)和7种单倍型.通过统计变异位点、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析比较了两群体间的序列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2个日本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用MEGA4.0软件构建了NJ和UPMGA系统树,基于16SrRNA基因片段的系统树显示梭子蟹科的4个属聚为两大支:日本蝇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然后与青蟹属的3种蟹聚为一支;梭子蟹属的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及塞氏梭子蟹聚在一起;再与美青蟹属的美洲蓝蟹、巴西蓝蟹等聚为一支.基于COI基因显示日本蟳不同的单倍型先聚在一起,再与其他3种蟳聚为一支;梭子蟹属的远海梭子蟹和三疣梭子蟹相聚,然后与美青蟹属的2种蟹相聚为一支.该结果与传统分类一致.这些数据为我国日本蟳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4.
李升康  王玉桥 《海洋科学》2009,33(5):98-102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海洋大国竞争的焦点之一,其中基因资源的争夺更是焦点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805.
方雯  钱云霞 《台湾海峡》2009,28(4):488-491
利用SYBR荧光定量PCR技术,制备用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PPARα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质粒标准品.通过PCR扩增出目的片断344-bp,纯化后连接至pMDI8-T载体,转化宿主菌E.coli DH5α.通过PCR鉴定、双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后抽提重组质粒,测定其拷贝浓度,10倍梯度稀释成标准品模板10^8~10^4 copy/mm^3,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循环阈值(Ct)与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06.
取正常泥蚶肌肉组织获得总RNA,纯化mRNA后,利用含SfiⅠ酶切位点的CDSⅢ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通过LD—PCR合成cDNA双链,经胶回收除去短片段,与pDNR—LIB载体进行连接,电转化到大肠杆菌DH10B中,构建形成原始文库,进行滴度测试和重组率鉴定。结果表明原始文库的滴度为3.17×10^5cfu/ml,重组率为86.3%,插入片段多在500--2500bp间。随机挑选458个克隆测序,经分析获得94种已知基因及87种未知基因。其中包括铁结合蛋白(Ferritin)的全长cDNA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895bp,5’-端非编码区为163bp,3’-非编码区为213bp,开放阅读框为519bp,编码172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0kDa和4.89。氨基酸序列与皱纹盘鲍、太平洋牡蛎、血红扇头蜱、文昌鱼、中华蟾蜍、非洲爪蟾、小家鼠以及人等的同源性有62%-82%。比对结果表明,铁结合蛋白基因在动物进化中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807.
湘潭南天化工厂的甲胺磷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湘江及下游的湖泊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利用解磷微生物去除江河湖泊中的甲胺磷污染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作者从被该厂甲胺磷废水污染的湖泊中分离细菌样品,以甲胺磷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经过定向筛选,得到一株可高效降解甲胺磷的菌株HN001.气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此菌株对甲胺磷的降解率在48h和96h分别为49.24%和98.20%.对其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测试,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巨大芽孢杆菌的表型特征非常相似.为了进一步确定HN001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分子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菌株HN001与巨大芽孢杆菌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结果,菌株HN001可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808.
A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Paralichthys olivaceu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flow cytometry method for DNA content, silver staining for the 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 (AgNORs) identification and one-colo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for chromosomal mapping of major ribosomal genes. Nuclear DNA content was estimated by flow cytometry method using Gallus domesticus erythrocytes as the internal reference standard. The C-value of this species was (0.737±0.024) pg, and the DNA contents of each chromo...  相似文献   
809.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nti-desiccation mechanisms of Porphyra yezoensis, cDNA and its genomic sequence of Calmodulin gene (CaM) was cloned by the technique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 yezoensis ESTs from dbEST database.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ull-length cDNA of CaM consists of 603 bps including an ORF encoding for 151 amino acids and a terminate codon UGA, while the length of genomic sequence is 1231 bps including 2 exons and 1 intron. The average GC content of the coding region is 58.77%, while the GC content of the third position of this gene is as high as 82.23%. Four Ca2+ binding sites (EF-hand) are found in this gene. The predicted molecular mass of the deduced peptide is 16688.72 Da and the pI is 4.222. By aligning with known CaM genes, the similarity of CaM gene sequence with homologous genes in Chlamydomonas incerta and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is 72.7% and 72.2% respectively, and the similarity of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CaM gene with homologous genes in C. incerta and C. reinhardtii are both 71.5%.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CaM from a species of Rhodophyta.  相似文献   
8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