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测绘通报》2013,(10):121
本书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徐爱功等所著,中文名为《面向过程的时空现象建模方法》。时间、空间、属性是自然现象时空过程演化的3个基本特征或GIS数据库的3种基本成分。在GIS框架内建立表达时空过程的数据模型是GIS的研究热点。本书引入π演算,提出并研究建立时空过程模型来表达和管  相似文献   
62.
在查阅、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观察、采样,结合偏光显微镜和热分析的实验数据,分析了几种常见鲁砚石的矿物成分及形成的地质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岩类的鲁砚石矿物成分几乎以泥晶方解石为主,另含少量陆源矿物。变质岩类鲁砚石矿物成分以绢云母、绿泥石为主要矿物,另含石英,电气石等矿物。鲁砚石主要产于鲁西地块,形成期以寒武纪居多,形成环境多滨、浅海相,河湖相。  相似文献   
63.
转型社区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现象,是由行政村转为城市社区的社区类型,具有典型的转型期特征.这类社区作为"社会经济的塌陷带",对城市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和城市社区治理具有极大影响.因此,研究转型社区的特征及其治理,对城市社区的健康发展和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深圳市爱联社区为例,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社区的基本特征、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善治"的途径选择.研究认为:转型社区的管理中必须引入治理理念,确立以合作、协商、共同愿景等理念为特征的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4.
《四川地质学报》2019,(2):195-196
东坡矿田所处湘南区域,岩浆岩比较发育,由老到新依次为花岗岩、花岗斑岩脉、辉绿玢岩脉,主要分燕山早期和晚期两期五次侵入就位。在统计前人所做的K-Ar、Rb-Sr同位素测定的基础上,笔者对各期依次所形成的主要矿体特征进行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65.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艳灵  刘春腊  周长青  陈明星 《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回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缘起,利用历史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分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领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城市化率、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等对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效果,在系统梳理1989年以来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份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力量分布的核心地区,研究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② 从论文成果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获得资助的类型以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为主,研究成果以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为主;实践中,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项目也对生态城市给予了很大关注;③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生态环境等是研究热点领域中的重点;④ 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具有极大引导与促进作用的主要有城市化率、生态城市发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宏观管理政策导向等因素;⑤ 认识水平的深化、注重环境要素建设、住居与生产功能的综合、城市与区域协调、从定性到定量评估等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五大基本特征;⑥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定位、区域环境影响、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与管理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6.
中国岩石圈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李廷栋 《地学前缘》2010,17(3):1-13
中国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构造十分复杂,并具有若干明显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西厚东薄、南厚北薄,青藏高原地壳平均厚度为60~65 km,最厚达80 km;东部地区一般为30~35 km,南中国海中央海盆平均只有5 km;中国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476 km,大大超过全球地壳392 km的平均厚度。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亦呈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变化趋势,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65 km,塔里木盆地中东部、帕米尔与昌都地区岩石圈厚度可达180~200 km。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包括边缘海为岩石圈减薄区,厚度为50~85 km。西部岩石圈、软流圈“层状结构”明显,反映了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环境;东部岩石圈、软流圈呈“块状镶嵌结构”,岩石圈薄,软流圈厚,反映了地壳拉张、软流圈物质上涌的特点,并在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85~250 km深处形成一巨型低速异常体。中国东部上、下地壳及地壳、岩石圈地幔之间普遍存在“上老下新”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67.
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左岸发育一大型堆积体,方量约200×10^4m^3。该堆积体沿SWW方向呈喇叭形展布,边界较为清楚,主要物质组成为碎(块)石土及碎石夹粉质粘土。目前堆积体上可见开挖造成的局部垮塌现象,其整体稳定性与否将对坝线选择及水库的安全运营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在对其基本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评价该堆积体的稳定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8.
重庆小南海地震崩滑体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重庆小南海地震崩滑堆积体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等相关工作,阐述了该崩滑堆积体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认为其形成过程经历了风化剥蚀震荡抛射崩滑堆积堵江成湖4个阶段,其岩体破坏形式为高度破裂或严重高度破裂状态,其岩体破坏过程以崩塌为主,滑动为辅。研究发现,小南海地震崩滑堆积体的最终形成是受地震构造运动及应力、岩体构造、地形地貌及地震波作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该区NE向黔江逆滑(右行)断裂与NNW向仰头山逆滑(左行)断层形成的X型地震构造组合及轴向呈NWW向的构造压应力使小南海断块内部发生张滑(左行)破裂而导致61/4级地震发生;(2)该区呈X形展布的3组主要构造节理是崩滑体发育的物质基础,大、小垮岩在地震波作用下最终发生了向山体临空面(约145~155方向)的各自崩滑;(3)从崩滑堆积体中发现的灰岩块石证明崩滑体原始地层中曾含二叠系栖霞组和茅口组灰岩,这为恢复崩滑前山体地形提供了直接证据;(4)崩滑体中堆积岩块直径分布区域沿约150方向自WN到ES依次递减,间接证明了地震时崩滑体抛洒方向为约150方向,且大、小垮岩分别形成堆积区,交叉堆积部分较少。  相似文献   
69.
都昌县程浪坂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及形成时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徐家埠幅1:5万区调工作中,对前人定名的发育于都昌县大港-蜈蚣岭-程浪-乌石尖-怪山-白果树-左里-带的“蛇绿岩剪切带”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是形成于晋宁期的韧性剪切带,定名为程浪坂韧性剪切带。本文对该韧怀切带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对生剪切带的形成朝代进行了初步探讨 。  相似文献   
70.
东海近海声速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海近海1907—1991年水文观测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海区声速分布和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就其对水声仪器设备使用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