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8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67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781篇
地球物理   129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27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阐述天体引潮力原理,并从天体引潮力角度讨论营口1997年夏季异常高温及1998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高温干旱过程。  相似文献   
992.
东亚夏季气候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增臻 《海洋学报》1999,21(6):26-39
主要研究了东亚(中国和日本)夏季气候(降水和气温)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大尺度年际变化间有很强的耦合:大范围多(少)雨对应大范围低(高)温。奇异值分解的第一个模态的长期变化主要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逐年增加(变湿)的趋势而气温逐年降低(变冷)的趋势。在70年代中期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和气温耦合变化的准两年分量明显增强。研究表明,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异常十分相似,即主要是两个遥相关型:太平洋-日本(PJ)型和欧亚型遥相关型。与夏季东亚梅雨异常相联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是中高纬度干冷空气和低纬度暖湿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和相关的对流活动的年际变化通过PJ型对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变化产生十分显着的影响。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北半球大气环流遥相关的相互作用有明显的季节性。PJ型不仅是夏季西太平洋对流活动与北半球夏季热带外地区500hPa高度场年际变化耦合相互作用的最重要模态,而且也是两者各自变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模态。1984年夏季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主振荡型分析表明存在着能量从热带西太平洋向东亚北部的PJ型的振荡传播。低纬度的影响可传播到70°N,同时也存在能量从高纬度向低纬度的传播.即从极地传播到70°N。高纬度和低纬度的影响在70°N附近汇合。  相似文献   
993.
韦志刚 《湖泊科学》2003,15(Z1):68-76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主体72个气象站日测资料建立的积雪序列分析了高原积雪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长江流域汛期特别是6、7月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青藏高原冬春多雪年,随后夏季多出现Ⅱ、Ⅲ类雨型,长江中游和下游鄱阳湖地区多偏涝;青藏高原冬春少雪年,随后夏季多出现Ⅰ、Ⅱ类雨型,长江下游鄱阳湖地区多偏旱,长江中游多正常偏旱.多(少)雪年东亚洲大陆上空的气温明显偏低(高),而大陆南部海洋上空的气温明显偏高(低),降低(增加)了陆海温差,延迟(促进)了东亚夏季风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减弱(加强)东亚季风的强度.多(少)雪随后夏季,由于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都明显减弱(增强),对流层中低层从孟加拉湾吹向中南半岛的西南风减弱(增强),我国大陆东部的南风也明显减弱(增强),西太副高偏南(北);青藏高原东南侧到中南半岛北部的上升运动较弱(强),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洋面上升运动较强(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少)雨.  相似文献   
994.
鄱阳湖水体夏季气温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讨论了定量计算湖泊纯水体气温效应的方法,在计算鄱阳湖水体夏季纯水体气温效应值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鄱阳湖水体夏季气温效应的特征、强度和分布,其结果是鄱阳湖水体夏季对湖区气温影响呈热源效应。表现在提高了湖区夏季平均气温,湖中心棠荫站比湖外高O.1—1.0℃,纯水体气温效应为0.4℃。随着距水体距离的增大,气温效应也逐渐减弱,水体影响气温的范围约为10—40km。由于湖区夏季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陆风比湖风旺盛,气温效应夜间比白天强,加上地形的作用,影响范围南部比北部大。1980—1987年间的7、8月考察资料也和上述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5.
1995与1996年夏季琉球群岛两侧海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1995,1996年夏季日本调查船的观测资料,采用P矢量方法对琉球群岛两侧的海流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黑潮为琉球群岛以西海域的一支东北向强流,1996年夏季的流速比1995年夏季的强,在深层出现南向逆流.黑潮东、西两侧分别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暖涡和一个弱的气旋式冷涡.1995年夏季,琉球群岛以东,从表层至以下层都存在一支沿岸北上的海流,即琉球海流.该海流来自黑潮分支,为本海区的一个主要物理特征.琉球海流以下出现弱的南向流.冲绳岛以东海域,在25°~25°30'N,128°30'~129°10'E附近从表层至700m水深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式暖涡.在温、盐水平分布图上,对应的出现一个较高温、低密水块.1996年夏季,冲绳岛西南海域存在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式暖涡和一个气旋式冷涡,形成一个偶极子,中间为较强的南向流,该现象为本海区的一个重要物理特征,属首次报道.冲绳岛以东表层主要被南向流控制,琉球海流不明显.200m以深在近岸出现北向流,这表明琉球海流的核心位于次表层.琉球海流的下面出现南向流.计算海区东北部从表层到700m水深出现一个中尺度的反气旋式暖涡,与1995年夏季时比较,其位置向北移动.此外在1996年夏季从近表层到深层,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等温线、等盐线波动很大,例如在C断面上冷、暖涡相间出现,且暖  相似文献   
996.
王蕾  张人禾 《大气科学》2006,30(6):1147-1159
利用季降水异常的典型集合相关预测模式, 研究了前期和同期不同季节全球海表温度距平场与中国夏季旱涝的遥相关分布特征以及这种相关型随季节的变化, 揭示了全球海温的异常变化在中国夏季旱涝中的信号特征.研究表明, 全球不同区域海温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全球特定的海温分布可以作为中国夏季旱涝预报的信号因子.选取不同区域及不同时段的海温场作为因子场分别对1998、 1999年这两个典型年份的我国夏季降水进行了诊断研究和预测试验, 并通过不同区域海温的影响权重做集成预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海温的集成预测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而且可以揭示不同时段不同区域海温的异常变化在夏季旱涝中的强信号现象.  相似文献   
997.
北部湾二长棘鲷生长、死亡及其群体组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2006年7月至2008年3月北部湾渔业商业捕捞底拖网和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长、死亡及其群体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优势体长70~140 mm,占82.2%;优势体重为20~60 g,占54.29%;ARSS分析表明雌雄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繁殖期性比为1.21∶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分别为:L∞=292.8 mm,K=0.167,t0=-1.116;体重的生长拐点为5.463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1.041 4、0.282 8和0.752 6,当前开发率为0.728。  相似文献   
998.
美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1000个,尾矿库约2250座。其中煤矿尾矿库约1500座,坝高20英尺,占地20英亩以上的大中型尾矿库750余座;非煤矿山尾矿库约750座。近20年来,美国政府致力于安全法规的制定、完善和推行,使矿山死亡率、事故率大大下降,非煤矿山死亡人数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每年死亡200多人降至1989年的48人。美国联邦政府的法典中有详尽的矿山安全卫生法规及条例,  相似文献   
999.
单传家  刘继兵  陈涛  刘堂昆  黄燕霞  李宏 《海洋学报》2010,32(10):6799-6805
研究了初态为X态时Tavis-Cummings模型中具有偶极相互作用两原子的纠缠演化特性,在演化过程中,同时号码出现了两原子的纠缠突然死亡(ESD)与突然产生(ESB)两种有趣的现象.详细分析了两原子初始态的纯度、偶极相互作用、光场粒子数对这两种现象出现时间的影响,进一步给出了初始为混态时ESB与ESD的转换条件.计算结果表明,上述系统参量对两原子的纠缠演化、ESB与ESD有重要的影响,偶极相互作用会改变纠缠度的振荡周期, 使出现ESD的时间间隔减少;随着初始两原子纠缠纯度的增大,纠缠突然产  相似文献   
1000.
By using the ECMWF reanalysis daily data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80 s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61 to 2002, the impacts of moisture transpor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o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tion of moisture budge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is region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istur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mainly originates from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Sea, and South Asia monsoon areas. East China and its near coastal area are the convergent region of the monsoonal moisture currents and the transfer station for the currents continually moving northward. The monsoonal moisture transport, as an important link or bridge, conn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ddle and low latitude systems. In summer half year, there is a moisture sink in Northeast China where the moisture influx is greater than outflux. The advance transport and accumulation of moisture are of special importance to pentad time scale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onset, retreat, and intensity change of the monsoonal rainy season over Northeast China are mainly signified by the moisture input condition along the southern border of this area. The establishment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is area ranges from about 10 July to 20 August and the onset in the west is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The latitude that the monsoon can reach is gradually northward from west to east, reaching 50°N within longitude 120°-135°E. In summer, the difference of air mass transport between summers with high and low rainfall mainly lies in whether more ai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lower latitudes move northward through East China and its coastal areas, consequently transporting large amounts of hot and humid air into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