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408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从广东省疫区患病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消化盲囊及血液中分离纯化出10株细菌,人工注射感染实验发现其中3株细菌注射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株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能运动。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A3G-2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亲缘关系最近,菌株A2G-5B与解蛋白弧菌V.proteolyticus亲缘关系最近,菌株B1X-1与鲨鱼弧菌V.carchariae亲缘关系最近。为了进一步确定它们的分类学地位,分别测定了3株弧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A3G-2与溶藻弧菌亲缘关系最近,菌株A2G-5B与解蛋白弧菌亲缘关系最近,菌株B1X-1与鲨鱼弧菌亲缘关系最近。因此菌株A3G-2、A2G-5B和BIX-1分别被鉴定为溶藻弧菌、解蛋白弧菌和鲨鱼弧菌。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患病牡蛎主要受损器官是消化盲囊,表现为腺泡管内壁吸收细胞崩解脱落,管腔扩大,进而管壁解体,消化盲囊出现大面积受损。  相似文献   
102.
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由于栖息环境的特殊性,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的诱导及其生态意义具有不同于陆生动物的特性.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热休克蛋白的调节机制及其功能,归纳水生动物热休克蛋白对温度、环境污染和其他因子的反应,着重分析热休克蛋白表达在水生动物中热耐受性和交叉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对水生动物分布和适合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抑制剂(SCH772984)对骨癌痛Sprague-Dawley(SD)大鼠疼痛行为学及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ERK-P90RSK-Fos信号通路在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取鞘内置管后5天的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n=8),包括Sham假手术组和BNP模型组(分别为对照组,SCH772984给药组SCH 0.1组,SCH 1组,SCH 10组)。在造模后第9天,Sham组不给药,BNP模型组鞘内分别给5% DMSO 10μl、SCH772984抑制剂 0.1、1.0、10μg(SCH772984抑制剂溶于10μl 5%的DMSO中)。测定造模前1天、造模后3、6、9、12、15、18天以及给药后1、3、6、9、12、18、24h的机械缩足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PWL)以及2min自发缩足次数。取鞘内置管后5天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其中B1、B2、B3组在造模后第9天,鞘内注射SCH772984抑制剂10μg后分别于1、9、24h取材,M组为模型对照组,鞘内注射5% DMSO后9h取材,S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及免疫荧光测定脊髓背角p-ERK、p-p90RSK以及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鞘内注射ERK1/2抑制剂(SCH772984)对骨癌痛大鼠有镇痛作用,并且该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鞘内注射ERK1/2抑制剂(SCH772984)10μg可明显减少脊髓背角Fos蛋白的表达。结论 ERK-p90RSK-Fos通路可能影响骨癌痛。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初步探讨P16INK4A联合HPV L1壳蛋白检测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就诊患者,收集69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标本,行P16INK4A、HPV L1壳蛋白检测,分析P16INK4A、HPV L1壳蛋白及P16INK4A联合HPV L1壳蛋白在各级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P16INK4A在LSIL组、HSIL组、SCC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5.5%、85.2%、100.0%。同LSIL组比较,P16INK4A在HSIL组及SCC组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HPV L1壳蛋白在LSIL组、HSIL组、SCC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6%、18.5%、0%,HPV L1壳蛋白在LSIL组中阳性率明显低于HSIL组及SCC组(P<0.01)。随着宫颈病变加重,P16+/L1-阳性率有升高趋势(P<0.01),P16-/L1+阳性率有下降趋势(P<0.01)。LSIL组中P16+/L1-阳性率明显低于HSIL组和SCC组(P<0.01),SCC组P16+/L1-阳性率较HSIL组有明显提高(P<0.05)。LSIL组中P16-/L1+阳性率明显低于HSIL组和SCC组(P<0.01)。P16+/L1-较P16INK4、HPV L1壳蛋白单一检测筛查HSIL+特异性明显升高(P<0.01)。结论 P16INK4A联合HPV L1壳蛋白有望成为诊断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5.
106.
为了研究Mre B在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形态建成中的作用,克隆了mre B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对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了纯化,免疫小鼠制备了Mre B的多克隆抗体,分别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不同形态藻丝体中Mre B的表达和定位,结果显示Mre B表达量在螺旋形和直线形两种藻丝体中无明显差异;免疫荧光定位显示,荧光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下一圈,侧面可观察到荧光呈双股螺旋状分布。实验结果说明,Mre B含量不是导致螺旋藻形态改变的因素,Mre B细胞骨架蛋白参与指导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所以有可能通过其双螺旋结构在藻细胞中的不对称分布影响螺旋藻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7.
采用Matchmaker酵母双杂交系统,将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n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编码蛋白NS1、NS2和CP序列分别构建到酵母猎物载体p GADT7和诱饵载体p GBKT7上,分别转化至酵母AH109以检测重组猎物载体和诱饵载体的自激活作用及对宿主的毒性作用,发现无自激活作用和毒性作用,随后将重组猎物载体和诱饵载体两两共转至酵母AH109中,涂布于SD/-Leu/-Trp固体培养基上,再点种至SD/-Ade/-His/-Leu/-Trp/X-α-gal固体培养基以鉴定编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表型鉴定结果显示,只有共转化有p GADT7-CP/p GBKT7-CP的酵母重组子能够在SD/-Ade/-His/-Leu/-Trp/X-α-gal上生长并显蓝,而其它重组子均不能在其上生长,表明病毒的CP能够自身互作,而其他编码蛋白间无相互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病毒CP自身互作的作用位点,分别从CP的N端和C端截短若干个氨基酸序列,结果发现CP的自身互作是高度敏感的,任何较少氨基酸序列的缺失都将导致其自身互作的丧失。本研究为深入探讨病毒的组装机制和致病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8.
109.
闭壳肌的疤痕部位(AMS)是闭壳肌和壳的固定点。它是一个重要的有机-无机界面和应力分布面。尽管有一些近期的研究进展,我们对AMS组成和结构的了解仍然是有限的。这里,我们研究比较了三种双壳类动物:厚壳贻贝、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的AMS。结果表明这三种动物的AMS明显不同。厚壳贻贝和栉孔扇贝在AMS的壳结构珍珠片层上部有一柱状层,该层在厚壳贻贝中的结构更有规律。菲律宾蛤仔缺乏此柱状层。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在三种软体动物中AMS的结构比珍珠层结构更光滑。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结果显示珍珠层和AMS层组成成分略有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分离结果显示在厚壳贻贝界面柱状层存在一种约70 kDa的蛋白。对这种蛋白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其还有较高摩尔比的Asx(Asp+Asn),Glx(Glu+Gln)和Gly。AMS的特殊结构和组成对其稳定性、粘性以及在该应力分散部位的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0.
输入蛋白α(importinα)是核转运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可通过帮助具有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tion signal,NLS)蛋白入核而参与免疫过程。克隆并鉴定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importinα1基因,命名为Lv IMα1,基因全长c DNA为2 181 bp,包括1 57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25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110 bp,3′非编码区长496 bp。Smart分析显示,Lv IMα1蛋白包含一个N端的输入蛋白β结合域和一个包含8个串联重复序列的NLS中央结合结构域。同源性分析发现,Lv IMα1与原鸡(Gallus gallus)IMα1的相似度最高,为73%;与水蚤(Daphnia magna)IMα1相似度最低,为61%。系统进化分析显示,Lv IMα1和多种无脊椎动物IMα1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表明,Lv IMα1在所测试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神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后,凡纳滨对虾血液中Lv IMα1基因的表达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感染后4 h外,其余时间点的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12 h最低,为对照组的0.22倍,随后逐渐升高。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感染后,凡纳滨对虾血细胞中Lv IMα1基因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在感染后4、24、48、72 h尤为显著,24 h时最低,为对照组的0.38倍。Lv IMα1基因可能参与凡纳滨对虾抗病免疫应答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