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05篇
  免费   4083篇
  国内免费   4615篇
测绘学   4067篇
大气科学   5192篇
地球物理   3559篇
地质学   8535篇
海洋学   3516篇
天文学   293篇
综合类   1784篇
自然地理   3457篇
  2024年   238篇
  2023年   832篇
  2022年   1036篇
  2021年   1159篇
  2020年   894篇
  2019年   1189篇
  2018年   909篇
  2017年   962篇
  2016年   970篇
  2015年   983篇
  2014年   1582篇
  2013年   1251篇
  2012年   1419篇
  2011年   1400篇
  2010年   1225篇
  2009年   1311篇
  2008年   1355篇
  2007年   1203篇
  2006年   1056篇
  2005年   1004篇
  2004年   827篇
  2003年   831篇
  2002年   757篇
  2001年   704篇
  2000年   532篇
  1999年   571篇
  1998年   604篇
  1997年   642篇
  1996年   498篇
  1995年   408篇
  1994年   433篇
  1993年   310篇
  1992年   374篇
  1991年   323篇
  1990年   223篇
  1989年   153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研究月海撞击盆地,尤其是古老的月海撞击盆地,有助于深入认识月球乃至太阳系中两种动力学即内动力和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演化过程,也是研究月球早期演化和现今状态的重要纽带。云海撞击盆地为古老的撞击盆地之一,形成于前酒海纪,在后期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盆地有很大程度的改造。为了恢复云海撞击盆地原貌,深入认识该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本文利用了LRO宽角相机影像数据、LOLA地形数据和GRAIL重力数据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开展了云海撞击盆地演化的研究。结果显示,云海盆地是由一次撞击事件形成,具中央隆起的三环结构的撞击盆地,三环直径分别约为740km、500km、340km,盆地中心约为16°W,21°S。云海撞击盆地事件破坏了该地区原始月壳结构,随后岩浆喷出或溢流充填在撞击盆地中形成云海,塑造了现今观察到的云海地形特征和重力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992.
东海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多环撞击盆地,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很多,但成果大都基于正撞击的机制提出的,虽然有部分学者提出东海是斜撞击的,但缺乏具体撞击参数。本文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综合分析LRO影像数据、LOLA地形数据、M~3高光谱数据和IIM高光谱数据,对东海地区的地貌特征、物质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译,发现在东海中央熔融区存在一条与东海撞击方向垂直的中央隆起区域(中央隆起线),其也是中央熔融区粗糙部分与光滑部分的分界线,结合撞击坑成坑理论,认为其可能是撞击过程冲击波作用引起的堆叠作用形成的。同时利用GRAIL数据及对该地区的重力异常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异常是由于压强、温度及岩石粘度的改变引起局部莫霍面抬升和中央熔融物的形成而出现的,进而估算出熔融物占盆地内物质的25%,约为1.1×10~6km~3。同时,对GRAIL数据的剖面分析结果也支持了本文的斜撞击理论。最后,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和撞击理论获取东海盆地构造分布图,并根据中央隆起线、溅射物及线性构造的分布特征等,提出东海盆地理论上是由一直径在50~100km的撞击体以10~30km/s的速度自东偏北约20°~30°方向以20°~30°的角度斜撞击月表而形成的。这可为研究更早期的月球撞击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处在季节性冻土区的膨胀土渠道极易受到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影响工程的稳定安全。为了探究冻融循环作用对膨胀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南阳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膨胀土试样的冻融循环试验,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后的试样进行了变形测量、无侧限压缩试验和微细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含水率低的膨胀土体积变化规律表现为"冻缩融胀",含水率高的膨胀土体积变化规律表现为"冻胀融缩";冻融循环作用对膨胀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强度和弹性模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第1次冻融循环作用;试样的含水率越高,膨胀土的力学参数受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越大;试样的面孔隙度和孔隙定向度的变化规律与力学参数的大致呈负相关,说明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内部微细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膨胀土的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测定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及残余瓦斯含量,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计算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时,提出将煤层厚度、原始瓦斯含量、透气性系数的乘积作为瓦斯抽采相关量,将瓦斯抽采相关量归一化处理来计算,考虑了影响穿层钻孔瓦斯抽采的主要因素;预测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时,利用原始瓦斯含量与吨煤瓦斯抽采量来计算,吨煤瓦斯抽采量与穿层钻孔瓦斯抽采总量、穿层钻孔在该煤层的瓦斯抽采比例及该煤层的质量有关。结果表明:提出的穿层钻孔多煤层瓦斯抽采各煤层瓦斯抽采比例计算方法,与贵州省青龙煤矿现场实测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2.03%,能够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5.
为缓解内蒙古河段"二级悬河"形势,以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为研究对象,以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库为调控主体,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研究。建立了输沙量、发电量最大的单目标模型以及多目标模型;分别采用自迭代模拟算法、逐次逼近动态规划算法(DPSA)和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优化算法(NSGA-Ⅱ)求解模型;设置了初始、常规、优化和联合优化4种方案。通过实例计算,联合优化调度方案的区间总冲刷量达到了0.38亿t,梯级发电量148.22亿kW·h。该方案以较小的电量损失换来了输沙量的大幅度增加,水沙调控效果显著,推荐为最优方案。研究成果量化了水沙调控效果和各目标间的转化规律,为开展黄河上游水沙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广东厚婆坳整装勘查区内的典型矿床、重点工作区、其他矿床的潜力评价成果,建立了8个定量预测模型区;然后通过综合信息分析,按热液型、斑岩型2种矿床类型在厚婆坳整装勘查区分别圈定并优选了最小预测区,进行资源量估算;最后对最小预测区进行归并整理,形成综合预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勘查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997.
戏子洞铜多金属矿主要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及其接触带附近,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矽卡岩内,具有典型岩浆热液矿床成因特点。在详细分析戏子洞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斑岩、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岩性差异界面及北东向层滑断层等因素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在甘肃省玉门市榆树沟北山基性、超基性岩地质、物探勘查的基础上,对勘查成果存在认识分歧进行探讨,并得到钻孔验证。主要包括榆树沟山及其附近地质构造环境,是大陆裂谷,还是蛇绿岩所在的洋壳海盆;基性、超基性岩成矿的专属性和系列性,是含铜镍矿及铂族(PGE)矿有关铁质超基性岩,还是含铬铁矿(化)超镁铁质蛇绿岩。高精度磁测和激电组合异常形成机制以及在岩体含矿性评价中的作用,激电异常高激化、中高阻是反映星点状、稀疏浸染状硫化物,还是基性、超基性岩中普遍存在的磁铁矿;CSAMT低阻带是超基性岩体底部岩浆熔离型铜、镍块状硫化矿反映,还是虚假异常"过渡区低谷"。  相似文献   
999.
贵州省福泉桅杆坪地区寒武系底部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以炭质印模的形式保存有大量宏观后生动物化石.化石微细特征保存较差,多属于疑难化石.该化石组合以化石个体较大的蠕虫状化石和疑似杆壁虫类化石为优势分子,还常见管状类化石、遗迹化石,以及少量的软舌螺、海绵骨针等化石碎片.该化石组合紧位于镍钼多金属层之上,与遵义等地区的松林生物群(牛蹄塘组下生物群)的层位相当,化石组成基本一致,但优势生物存在明显差异.福泉地区牛蹄塘组蠕虫状化石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寒武系牛蹄塘组的生物群面貌,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演化提供了新资料和新信息.对该化石组合的进一步研究,也必将为这种特殊生物群的古环境恢复和埋藏学研究提供有利的古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1000.
目前, 国内普遍使用的“简单加和”或“概率加权加和”方法计算的区带或三(四)级圈闭资源量很大程度上与实际地质情况并不吻合.在PetroV开发过程中,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充分考虑不同地质条件约束的油气资源量计算方法——以不确定性体积法的随机蒙氏模拟为基础, 对最新地质上识别出的、不可切分的含油气聚集单元, 进行符合不同地质模型约束的取样、组合; 在明确了哪些单元才应该同时出现的基础上, 将其他不同地质条件约束有机融合到模拟过程中, 客观描述各个计算单元体积模型的不确定性.从实例计算结果分析可以看出, “概率组合加和”可获取更加符合当前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油气资源量计算结果, 显著提升勘探部署项目优选排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