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536篇
海洋学   114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以徐家围子断陷安达地区下白垩统沙河子组层序4砂砾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对丰富的成像测井资料,划分了单井砂砾岩体的沉积旋回及沉积微相,结合古水流及地震属性,明确了它们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利用岩芯标定成像,明确沙河子组以粗碎屑沉积为主;砾岩磨圆、分选中等-较差,成像为亮色斑状;砂岩多为浅灰色、灰色中砂岩、细砂岩,成像为明亮色条带状。发育交错层理、递变层理等多种层理类型和球枕构造、负荷构造、滑塌构造等多种变形构造。以不同岩性、沉积构造、沉积相类型成像分析为基础,建立了高精度的岩性、粒度、磨圆、分选等参数纵向变化序列图,明确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近岸水下扇等4种沉积相类型。安达地区层序4可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不同四级层序古水流方向及沉积相平面分布存在差异,整体上具有陡坡带以扇三角洲为主、局部发育近岸水下扇、缓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在河道砂体与湖相泥岩指状交互的前缘位置,源-储叠置发育,成藏要素匹配较好,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962.
在新疆哈尔里克山石城子地区新发现了一套侵位于晚古生代后碰撞二长花岗岩中的钠铁闪石花岗斑岩岩墙群。该类岩墙具斑状,斑晶以条纹长石和反条纹长石为主,基质矿物组成为正长石、钠长石、石英、钠铁闪石和霓石,为钠铁闪石花岗斑岩。主量元素特征显示为高硅、高碱,低铝、低镁和低钙;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显著富集轻稀土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呈明显右倾的"V"型,Eu亏损强烈;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为高10~4 Ga/Al、Zr和Zr+Nb+Ce+Y,强烈亏损Ba、Sr、P、Ti,富集Th、U、Zr和Hf;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碱性A型花岗岩。正ε_(Nd)(t)(4.13~4.75)和年轻的Nd模式年龄(t_(DM2)),指示其源区为亏损地幔来源的新生陆壳物质。LA-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岩墙的结晶年龄为晚二叠世(259.7±4.5Ma),围岩中捕获的老锆石年龄集中在2168~2635Ma和1677~1973Ma两个峰期,说明哈尔里克山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古老基底,但已被新生陆壳物质改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哈尔里克山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为后碰撞伸展阶段;晚二叠世,进入陆内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963.
为了认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沉积体系,以盆地南缘坎苏瓦特剖面古近系紫泥泉子组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沉积构造特征观察及地层实测,分析古气候条件、建立岩性序列、总结岩石相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明确沉积体系,建立沉积模式。结果表明:坎苏瓦特剖面紫泥泉子组发育一类干旱气候环境下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受气候影响显著,与潮湿环境下形成的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相比,砂地比明显偏低;冲积扇扇体具有规模局限、叠置频繁、隔夹层广泛发育的特点;辫状河具有改道频繁、持续时间短、延伸距离有限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对认识准噶尔盆地南缘古近系沉积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64.
为提高城市区域的雨洪径流模拟精度以及城区复杂下垫面数字化的精细化程度,以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核心区为研究区域,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内涝特征,基于DEM、排水管道(网)数据和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情况,提出了针对10 km2以上大尺度复杂下垫面城区具有普适性的子汇水区划分、排水系统概化、集流点雨水井确定的精细化处理方法。为中国城市管道流量监测数据普遍缺乏情势下城市区域雨洪径流过程模拟及洪涝灾害预警等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65.
松辽盆地早白垩世演化主要经历了裂陷期、断陷期和断坳转换期,断陷早期沉积的沙河子组为主要生烃层系,目前断陷层发现的油气绝大部分来源于该层系。本文通过盆地演化、区域地层对比、岩石测年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梨树断陷早白垩世早期演化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沙河子组一段沉积时为分隔式洼陷槽,沙河子组二段才逐渐形成统一湖盆,原划分为火石岭组洼陷火山岩之上的地层应归于沙河子组一段,其存在有效烃源岩。对该套烃源岩为中心的含油气系统研究,前期勘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应为梨树断陷下步勘探重点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966.
三江盆地东部地区零星出露有古生界石炭—二叠纪地层,总有机碳等烃源岩评价指标良好,但在盆地中的展布情况一直未知。在东北地区老油田开发成本日益高涨,亟需新的油气勘探接替区的背景下,为了查明三江盆地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发育特征,在三江盆地以石炭—二叠系为主要目的层开展油气地质调查实施了重磁电勘探工程,对所取得的4条重磁电剖面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定性分析,在综合信息反演和成像的基础上建立了重磁电综合反演剖面图。对研究区地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主要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反演电阻率低阻标志层,初步刻画了石炭—二叠系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对二维反演电阻率断面进行残差处理,探索了石炭—二叠系泥岩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967.
通过岩相学研究和LA-ICP-MS锆石U-Pb测年,对红山子岩体的主要侵入期次和侵入岩形成时代进行了厘定,明确了红山子岩体为复式岩体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岩相学研究表明,红山子复式岩体由粗粒碱长花岗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等组成;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粗粒碱长花岗岩的年龄为153. 6±1. 2 Ma,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为151. 4±1. 1 Ma,与周边火山盆地赋矿火山岩的年龄一致,属晚侏罗世早期;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的年龄为131. 5±1. 8 Ma,花岗斑岩年龄为133. 3±1. 4 Ma,与侵入红山子盆地的花岗斑岩的年龄一致,属早白垩世早期。因此,红山子岩体是由燕山期2个相隔20 Ma的不同期次侵入体组成的复式岩体。研究表明,红山子铀矿床赋存在早白垩世早期花岗斑岩与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内、外接触带中,暗示复式岩体早白垩世早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与晚侏罗世粗粒碱长花岗岩、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是有利的找矿部位,并得到了铀矿勘查实践的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968.
 系统简单、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湖泊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了湖区气候环境变化方面的大量信息,特别是沉积速率较快的湖泊,其沉积物是记录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通过对湖泊沉积物粒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探讨了毛乌素沙漠北部泊江海子地区近13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32年前,气候总体上较为寒冷干旱(1876—1888年湖泊水位较低,气候温暖干旱,温度有下降的趋势;1888—1908年气候较上一阶段湿润,而温度有所降低;1908—1932年气候干旱并且波动频繁,又以1917年前后以及1924—1932年干旱程度最为严重,可能有强沙尘暴发生);1932—1962年,气候温暖湿润但有变冷的趋势;1962—1976年气候频繁波动;1976年以来气候温暖湿润但有变干的趋势,尤其是1990年以后气候波动幅度增大并且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969.
东亚季风的时间变化及其预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映 《海洋学研究》2012,30(2):21-26
利用全球降水气候学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1ogyt rlBpercdi tion.NCEP-2).结合东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Tedic1on, 水-和年后亦亚季风指数、多变量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分析(MV-EOF)等方法探讨了东亚季F风的李卫父化个手你记化。结果表明:东亚季风存在明显年周期变化,夏季风盛行于5-9月,在8月达到最大值,冬季风则在1月最强;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夏季降雨有着密切关系。最后运用基于MV-EOF分析方法的Markov统计预报模型预报了1998年夏季降水异常,其结果与观测值较符,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0.
巴麦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资料,分析巴麦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该组的储集层岩石类型中,白云岩储层物性较灰岩好,而颗粒灰(云)岩物性也较非颗粒灰(云)岩好;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沉积相带、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是影响研究区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