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近18年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0、2000和2008年TM/E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的方法,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太湖流域近1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揭示了该流域各种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①18年内,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建设用地的迅速增加和耕地的大量减少;②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2.
137Cs示踪法研究太湖流域土壤侵蚀分布与总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太湖流域不同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速率分布,初步估算了太湖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相同时,丘陵山坡中点的土壤侵蚀速率与整个坡面的平均值相近;太湖流域山坡中上部以自然坡地为主,土壤侵蚀速率仅为186.6t/km2.a;山坡下部以茶园种植为主,土壤侵蚀速率为3898.5t/km2.a。平原区水田的侵蚀速率与其到山脚的距离正相关,随距离的增大由堆积转变为侵蚀并逐渐增大,山脚水田堆积量和湖岸水田侵蚀量分别为2585.9和6325.7t/km2.a,平均侵蚀速率约为1869.9t/km2.a。太湖流域土壤侵蚀总量约为3446.7×104t,流域土壤侵蚀导致的输入太湖的泥沙量年均约为34.5×104t,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土壤侵蚀是太湖泥沙输入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利用137Cs示踪法研究太湖流域土壤侵蚀与湖泊沉积通量定量关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3.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和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杨世伦  陈吉余 《地理科学》1995,15(4):307-314
  相似文献   
44.
45.
太湖流域某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流域某地区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就污染来源、污染途径和典型污染源附近浅层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浅层地下水中各组分的检出率较高,但检出浓度较低,除苯在个别采样点处超出美国环保局(EPA)饮用水标准外,其余卤代烃和单环芳烃组分均没有超标;平面分布上,卤代烃和单环芳烃各组分的浓度高值点大都集中于该地区东南部的工业区内,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工业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垂向上有浅部地下水的污染程度相对较重、深部地下水较轻的特点;典型污染源周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程度较重,但随着采样点远离污染源,地下水中各有机污染组分的浓度迅速衰减。  相似文献   
46.
《地理教学》1998,(6):10-12
  相似文献   
47.
太湖流域洪涝灾害评估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建立了太湖流域DEM模型,并建立了全流域12类共24种土地利用类型、2194个圩区、1012个乡镇和94个报汛站点的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根据实时报汛资料,通过插值得到各乡汛期圩外水位和降雨量。圩区采用排涝计算圩内内涝水量再与DEM叠加,非圩区用乡最高水位与DEM叠加,可获得全流域淹没水深栅格数据。统计不同乡镇、不同土地类型、不同淹没水深的淹没面积,并根据当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建立了太湖流域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对1999年太湖流域洪涝灾害评估结果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为流域防洪减灾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江苏省太湖流域总氮、总磷排放标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根据太湖流域(江苏省境内)不同类型污水中总氮、总磷的浓度和当前废水治理技术及接纳水体的环境质量和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系统分析,确定了江苏省太湖流域三给保护区内各类排污单位总氮,总磷允许排放浓度,并分析了本标准与其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实施本标准后的太湖水质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  相似文献   
49.
利用DGY孔沉积物的岩性、粒度及孢粉分析资料,探讨了太湖平原碟形洼地沉积物记录的8000年以来植被演化、气候波动,流域地貌环境的演变及其对海平面波动的响应。孢粉记录表明:本区距今8000~5000年木本植被由以落叶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为主变为落叶阔叶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由温和略干转为暖热湿润;距今5000~4000年森林退缩,气候温和偏干;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低温事件;距今4000~3,000年木本植被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温暖湿润;距今3000年以来木本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有波动变凉干趋势。岩性、粒度及孢粉记录综合显示本区距今8000~5000年发育潟湖相泥质粉砂,反映流域环境开放、与海连通;距今5000~4000年发育淡水沼泽,未受海水作用,反映水域缩小、流域环境封闭;距今4000~3000年水域扩大,并出现海水倒灌,反映内低外高的碟形洼地已经形成;距今3000年以来,发育湖沼平原,发生数次海水倒灌,反映碟形洼地地貌的进一步发育。  相似文献   
50.
太湖流域典型年梅雨洪涝灾害比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浩云 《水文》2000,20(4):54-57
通过对太湖流域1931年、1954年、1983年和1991年等4次典型梅雨降雨、流域水情、洪水运动和洪涝灾害损失的对比分析,指出梅雨降雨是造成太湖流域降雨总量大、水位高和洪涝灾害严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