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8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706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628篇
地质学   538篇
海洋学   193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96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断裂构造能够引起重力场的异常分布,温泉热源的形成和空间展布主要受深大断裂、基底构造等地质因素控制。基于这一思路,根据该区重力资料,结合地质及其它地球物理资料对深部地质结构做了一些探讨。对重力资料进行了一些处理,挖掘深部地质信息,根据所得信息推断出了一些基底断裂,有一些是本次重力结果新发现的断裂。此外,还证实了前人已圈定的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在控热、导热作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深大断裂、基底构造它们交汇部位附近是寻找温泉热源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2.
中国华南大陆重力场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力观测资料通过适配滤波、延拓和水平求导技术进行数据处理 ,获得了中国华南大陆的重力场展布和构造格局 ,并在网格数据反演的基础上求得了壳幔边界 (Moho界面 )的起伏变化。结果表明 :1华南地区 Moho界面埋深为 3 0~ 40 km,地壳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减薄 ,在陆缘与浅海地域  相似文献   
53.
西藏高原西、中、东的分段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进  马宗晋 《地质学报》2004,78(2):218-227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然而根据最近所获得的有关西藏高原以及附近地区的重力场、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水平位移速度场以及地质等资料,发现整个西藏高原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条重要的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和一些小型的南北向构造,它们将西藏高原划分为西、中、东三个有各自构造特点的部分;西侧的南北向构造沿84°~85°E延伸,东侧的近南北向构造位于92°~94°E之间。这两个构造带在上述的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均有良好的显示,是重要的重力异常变异带、重要的热结构边界带、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也是明显的地貌陡变带,等等。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剥蚀最深,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目前向北北西方向运动;中部地区地表平坦,发育众多的南北向地堑裂谷,东西向伸展活动最明显,海拔最高,集中分布了7座超过8000m的高峰,目前向北东东方向运动;而东部地区地形也比较崎岖,发育许多目前仍在强烈活动的走滑断层,在这些断层之间,地块相对转动,目前向北东甚至南东方向运动。造成西藏高原东西分段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笔者等倾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的印度板块在横向上也是西、中、东分段的,印度  相似文献   
54.
地震引起的地壳形变和地面振动可通过地表沉积层的固结、固体岩石的破裂、含水层的变形以及裂隙填充物的清除改变河流和井水位。虽然局部条件会影响反应的类型和幅度,但报道水文对地震反应的观测报告说明,出现河流和井水位变化的最大距离与地震震级有关。地震引起的河流变化可在距震中几十到数百千米的区域内观察到,而井水位的变化可在距震中几百至几千千米的区域内出现。  相似文献   
55.
通过瞬变电磁测深方法在公婆泉地区寻找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以视电阻率断面特征的定性分析,结合孔旁测深、正演拟合、反演计算,划出了4个大的地层界面。根据地层的隆起、凹陷特征分析了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探讨了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公婆泉盆地吐路一驼马滩地区瞬变电磁测深视电阻率断面特征的分析,结合孔旁测深正演拟合,反演计算等,以定性分析、定量解释方法对该区地层进行了四个大的地层界面推断划分。为该区的铀矿找矿地质环境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7.
本文总结了盛源盆地铀成矿控制因素,建立了盆地铀矿找矿模式;应用物化探新技术、新方法解决了深入找矿的一些基础地质问题,发现了深部矿化信息;分析了工作区地面伽玛、航空能谱及航磁、重力场特征;阐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盛源盆地南部寻找白垩系红层覆盖下的深部铀矿化具有一定的前景,应以寻找65、70矿化类型为主攻方向,坝口—燕窠—杀神塘吴家一带为最有希望突破的地区,南源周家地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攻深找盲工作。  相似文献   
58.
引力位虚拟压缩恢复法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提出了一种将地球表面的引力位虚拟地压缩到地球内部的一个球体表面 ,进而求解在整个地球外部空间 (包括地球边界上 )的重力位场以及重力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地球重力场与KBR系统频谱关系的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近极圆形轨道的SST-Ⅱ为研究目标,利用解析的方法分析卫星间精密测距与地球重力场的频谱关系,得出了一般情况下300km高度的SST,星间距离每增加100km,恢复能力提高约10阶次;对于500km卫星高度的SST,星间距离每增加100km,恢复能力提高约5阶次的结论。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发展SST探测地球重力场的卫星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线路中桩、边桩的坐标计算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劲松  沈凌 《测绘通报》2004,(4):30-32,45
通过坐标转换公式,将中桩在各个独立局部坐标系的坐标统一到线路控制坐标系中;该计算模型还同时推导出边桩的坐标,便于全站仪、GPS的RTK坐标放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