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330篇
海洋学   30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笔者等的中国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岩相古地理诸文的继续。在对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寒武纪和奥陶纪定量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编图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区(主要是蒙兴地区、昆仑秦岭地区、西藏地区、海南岛和台湾地区)的地质资料,编制出了中国晚奥陶世岩相古地理图,并撰写出本文。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都是定量的。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其岩相古地理图和文字论述则是定性的或概略性的。在中国晚奥陶世,早、中、晚寒武世和早、中奥陶世一直存在的“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的岩相古地理基本格局已经改变,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中的北山槽地和蒙辽吉槽地已不再是槽地而变成了台地。因此,准噶尔台地、北山台地、蒙兴台地、蒙辽吉台地和华北台地就连在一起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北方台地群。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其他古地理单元也与以前各世的大不相同或有所不同。这是晚奥陶世晚期大规模海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2.
广西高龙孤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二叠纪的南盘江盆地中发育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孤立碳酸盐台地,高龙碳酸盐孤立台地是其中一个小型的孤立碳酸盐台地。在该孤立台地上,马平组珊瑚生物礁和茅口组海绵生物礁呈一种滑动面的形式接触,意味着高龙孤立台地具有极为独特的生长发育历史。横穿高龙孤立台地的区域性同生断裂———八渡—那棉断裂,把高龙孤立台地分割为南北两个不同的块体,该断层的南翼和北翼形成差异极大的地层系统。该同生断裂以及与其倾向相反的滑动面的共同作用使高龙孤立台地呈现出一个"地垒"的形态。构造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现象,表明高龙孤立台地的生长过程可能代表了一个特别的孤立碳酸盐台地的生长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分析了朝阳地震台数字水化资料9种类型数据图象,并对图象的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中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4.
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桌子山地区下奥陶统三道坎组发现遗迹化石,其中绝大部分为无法鉴定遗迹属种的生物扰动构造。该组属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互层的混合沉积,按岩性及韵律性将其分为5段,分析概括了生物扰动构造的分布、特征及形成的沉积环境。本组沉积期出现的古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前滨沙滩及沙坝、云坪及含沙云坪、局限台地潮下低能、台地粒屑滩(介壳滩)和开阔台地潮下带。采用沉积学与实体化石及生物扰动构造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各古地理单元的特征与各段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认为:本组沉积早期先后以含沙云坪环境、局限台地潮下低能环境为主,中、晚期则开阔台地潮下带环境频繁出现并时而占优势,反映了海平面上升的总体趋势;同时在海进的背景下,前滨沙滩、沙坝与云坪、含沙云坪或开阔台地潮下带等环境的交互出现,则反映了阿雷尼格中期本区是接近古陆的,随着相邻古陆的周期性抬升或海平面的周期性上升,出现了海陆争夺、频繁的海水进退的古地理变化,从而混合沉积发育。直形壳鹦鹉螺类化石产出状态的研究等表明三道坎组古流向是自北而南的。据岩性和古生物化石分析,本组沉积期气候干热,桌子山地区应归属早奥陶世华北亚热带干旱气候区。  相似文献   
105.
岷江较场台地地震裂缝形成机制及其边坡稳定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的大、小海子是两个相连的地震滑坡、崩塌堰塞湖。几十年来对湖泊东岸较场镇台地的认识不一,其岸坡稳定问题是利用该天然湖泊建设水电站的关键。通过现场调查与钻探、测试,发现岷江上游的较场台地是一个向岷江凸出的、1万a前形成的湖相沉积台地。1933年,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较场台地发生了强烈裂陷,未发生大规模的滑移,在台地上形成了两组近于垂直的地裂缝。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两组地裂缝虽然是在同一诱发因素下,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形成的,但它们的形成机制却不同。一组走向近SN,是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追踪岩体中原有的两组构造节理进一步裂开的产物,可称为地震构造追踪型地裂缝;另一组走向近EW,是顺向边坡中的层状岩体,在地震作用下沿软弱层发生层间滑动,地面被拉开、沉陷而形成的,可称为地震层间滑动型地裂缝。两种类型的地裂缝与层面的空间组合,控制着台地的稳定与演化。特别是当遇到类似1933年那样的地震,甚至由于两种地震地裂缝与层间错动面的存在,不需要那么高强度的地震,就可能诱发大规模的边坡稳定问题。这应该引起天龙湖水电站与213国道等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6.
考察了山西峨嵋台地万荣城区一带的挤压型地裂,发现其呈北西-南东的条带状,1985年发生,至今仍在发展。地裂带上墙砖、水泥地砖拱曲翘起,水泥地面条带状拱曲,土体发育呈波浪条带状垅岗;墙体开裂,墙体裂缝中间宽上下两头细,地裂带上X型破裂发育。分析了万荣城区一带地裂的特征,讨论了万荣挤压型地裂的力学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07.
中国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5,自引:2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中的中国主要指我国的大陆、海南岛及台湾等地区的陆地部分。本文由中国早寒武世早期及晚期的岩相古地理图2幅及相应的文字论述组成。这两幅岩相古地理图的最大特征是“两槽和三台相间分布”。两槽即天山北山蒙辽吉槽地和昆仑秦岭槽地,三台即准噶尔蒙兴槽地、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台地和西藏华南台地。两个槽地与三个台地之间的界限是根据大地构造、地层、岩石、岩相等资料综合判断而定的,绝大部分是比较确切的,有的地方是推断的。天山北山槽地可分出次级岩相古地理单元,其他槽地的次级岩相古地理单元尚难以划分。在三个台地中,华南、华北和西北地区的研究程度较高,它们的次级岩相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均有确切的定量资料和图件为依据,是定量的,而且还能把早寒武世早期和晚期的岩相古地理区分开;其他地区的研究程度较低,难以再划分次级古地理单元,其古地理图都只能是定性的。这种研究程度有差异的、定量和定性兼有的、全国范围的岩相古地理图,既反映笔者等的研究成果,也反映我国当前地质工作的研究程度,优缺兼有,实虚共存。敬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108.
109.
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嘉陵江期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志华  冯增昭 《地质科学》1998,33(2):180-186
在中扬子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岩石类型丰富多样,碳酸盐岩、碎屑岩和蒸发岩均有。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做出了单因素基础图件5幅及岩相古地理图1幅。在早三叠世嘉陵江期,整个中扬子海域具“四分”特征,即自北而南依次为北缘碳酸盐开阔台地、北部蒸发盐-碳酸盐台地、中央碳酸盐局限台地、南部三角洲。在该时期内,从早到晚,沉积水体曾经历了两次大的海侵、海退,且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中扬子台地及其南缘早奥陶世道保湾期生态地层的研究,划分出了7个生态相域,即:Batostoma-Calathium群落台地生物礁生态相域、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台地生物礁生态相域、Sinorthis群落内陆棚生态相域、Cameroceras群落中一外陆棚生态相域、Endoceras群落深水斜坡生态相域、Tatragraptus群落盆地边缘生态相域、Didymograptus群落深水盆地生态相域。根据生态相域的组合特征,建立了4个生态相区和1个生态相体系。生态地层研究的结果揭示了中扬子台地及其南缘道保湾期的生态特征、古生物地理和古构造及沉积古地理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