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28篇
  免费   3452篇
  国内免费   4080篇
测绘学   1026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1307篇
地质学   22053篇
海洋学   1124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3680篇
自然地理   822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446篇
  2022年   590篇
  2021年   617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426篇
  2016年   539篇
  2015年   693篇
  2014年   1727篇
  2013年   1082篇
  2012年   1681篇
  2011年   1669篇
  2010年   1361篇
  2009年   1515篇
  2008年   1412篇
  2007年   1083篇
  2006年   1161篇
  2005年   1064篇
  2004年   884篇
  2003年   866篇
  2002年   753篇
  2001年   823篇
  2000年   756篇
  1999年   702篇
  1998年   781篇
  1997年   818篇
  1996年   664篇
  1995年   736篇
  1994年   590篇
  1993年   569篇
  1992年   614篇
  1991年   575篇
  1990年   463篇
  1989年   362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7篇
  1976年   10篇
  1948年   13篇
  1946年   8篇
  194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扬子克拉通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铅锌矿床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扬子准地台为大型克拉通碳酸盐发育的地区,从震旦系到中三叠统为典型盖层沉积,其中许多地层中不乏碳酸盐沉积。新中国建国以来,在其周边及其隆起边缘的碳酸盐地层中,陆续发现了许多层控铅锌矿床。近几年来,随着地质大调查的开展,又发现一批很有希望的铅锌矿化集中区。笔者总结了这些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将这些矿床与国外的MVT矿床进行对比,探讨它们的矿质来源、成矿溶液、成矿机制和成矿控制因素等。  相似文献   
962.
以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为基础,将其划分为4个地球化学区,从多重分形理论出发,应用“元素含量—面积”模型方法,对各区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质构造背景和化探元素富集的成因机理不同,各区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场具有两种不同的多重分形特征模式:只有两个无标度区的简单多重分形模式和有两个以上无标度区的高丛集多重分形模式,具有相同成因的元素组合具有相似的多重分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区元素的成矿富集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划分了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经检验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63.
落石堆积的结构特征与斜坡破坏型式之转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基岩山区和丘陵区,落石堆积的分布非常广泛、并可经长期积累而形成巨大规模。然而,因缺乏研究,它们(尤其是规模较大者)经常被误定成滑坡或崩塌堆积。为此,作者结合长江三峡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采用天然模型勘测和岩相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结果认为:1.落石堆积(累积体)通常是在扩离-落石发育而崩塌、滑坡不发育的陡崖(坡)下形成,同时还需有较平坡面,便于落石停积而不易被重力和流水搬走的堆积场所;2.落石堆积的结构特征为:(1)前缘土体较密实且粒(块)径较小,后缘多大块石并常具架空结构;(2)不等粒系数普遍较大;(3)常有淤泥质和砂、卵石夹层或透镜体;(4)前缘可具向外陡倾的加积层理。基于此,水的潜蚀作用和地表水对前缘的集中冲刷常成为落石堆积变形破坏的主因;3.落石堆积的破坏型式为滑坡、泥石流或碎屑流;4.落石堆积的勘查应特别注意查明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储水结构及相关参数;其稳定性评价应首先分析不同工程活动影响下产生潜蚀的可能性;5.为防治斜坡失稳,首先应保护落石堆积的自稳结构和选用有防潜蚀功能的开放型措施;6.深入研究落石堆积,对沉积学和工程地质学也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64.
陕西金矿床类型及其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齐文  侯满堂 《陕西地质》2004,22(2):1-8,106
通过对陕西金矿资源的分析、总结,将陕西金矿成因类型划分为7类14亚类;与金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7个成矿系列类型,10个成矿系列和4个亚系列;金矿床空间分布严格受隐伏基底和出露基底,隐伏岩体、重磁吻合构造,构造和成矿时代的控制;与金成矿有关的Ⅲ级成矿区(带)有4条,有关的Ⅳ级成矿区(带)有10条,有关的Ⅴ级主要金成矿区(带)有16条;提出了金矿新的找矿方向,为今后本区金矿地质找矿的新突破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65.
大兴安岭地区浅覆盖层对地面伽马能谱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讨论在大兴安岭地区进行地质填图中浅覆盖层对伽马能谱测量的影响问题。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取样分析、岩石—土壤的矿物分析以及实测剖面分析,得知了伽马能谱测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应用伽马能谱测量解决地质填图中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66.
新书介绍     
《地质力学学报》2004,10(3):212-212
  相似文献   
967.
阳山火山盆地位于赣杭带东段寿昌一梅城火山喷发亚带东端,足又叠置于寿昌一梅城大型火山盆地之上的次级继承式负向火山构造,为该区中生代火山活动进入第二亚旋回所形成的火山沉陷盆地。因铀矿品位特别高、埋藏浅、采易性能好而著名的下梓州(199)热液—淋积叠加型富铀矿床即产于阳山火山盆地的西缘。本文在分析区域铀成矿地质背景及盆地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盆地铀成矿特征和成矿条件,进一步指明了该盆地的找矿前景。研究认为盆地西侧与199富铀矿床相毗邻的289铀矿化点及其外围是该盆地今后寻找富铀矿的最佳地段。  相似文献   
968.
本文总结了盛源盆地铀成矿控制因素,建立了盆地铀矿找矿模式;应用物化探新技术、新方法解决了深入找矿的一些基础地质问题,发现了深部矿化信息;分析了工作区地面伽玛、航空能谱及航磁、重力场特征;阐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盛源盆地南部寻找白垩系红层覆盖下的深部铀矿化具有一定的前景,应以寻找65、70矿化类型为主攻方向,坝口—燕窠—杀神塘吴家一带为最有希望突破的地区,南源周家地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攻深找盲工作。  相似文献   
969.
在南昌地区,利用遥感技术能够清晰地辨别出二种新构造运动:垂直升降运动和水平拉张运动。垂直升降运动造成了赣江、抚河由西向东迁移;而水平拉张运动引起青岚湖、军山湖等湖泊拉张裂开。研究认为这二种构造运动已经引发了对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潜在影响的地质灾害,并认为鄱阳湖的成因不是简单的泥沙淤塞萎缩型,而应该考虑新构造拉张作用。笔者认为这二种新构造运动的发现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南昌地区(包括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和安义县)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地壳稳定性和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性一直倍受关注,有关部门先后多次利用地质、水文、物探、遥感等方法进行调查。由于南昌地区座落在赣江、抚河平原之上,北濒鄱阳湖,第四纪河湖相冲积物分布非常广泛,约占整个地区总面积的60%,而且厚度大(平均厚度为25m)因此新构造运动所引发的地质灾害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作者在承担《南昌市遥感综合调查》项目过程中,通过卫星影像解译首次发现南昌地区存在的二种新构造运动,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证实这二种新构造运动确实存在。本文论述了南昌地区二种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提出在南昌地区工程建设时应充分考虑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0.
A new Geologic Time Scal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ecambrian and Neogene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A Geologic Time Scale (GTS2004) is presented that integrates currently available stratigraphic and geochronologic information. Key features of the new scale are outlined, how it was constructed, and how it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accompanying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 issued under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ICS), shows the current chronostratigraphic scale and ages with estimates of uncertainty for all stage boundaries. Special reference is made to the Precambrian part of the time scale, which is coming of age in terms of detail, and to the Neogene portion, which has attained an ultra-high-precision absolute-age calib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