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3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青海湖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不仅对环湖周边区域气候起着天然调节器的作用,而且还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准确、及时地掌握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对保护沿湖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1973-2018年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和1961-2017年实测水位资料,对青海湖岸线动态变化及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进行研究,同时结合面积、水位及气象数据讨论了影响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近45年来青海湖岸线发生变化最大的区域是东岸的沙岛,西岸的鸟岛、铁布卡湾及北岸沙柳河入口区域.尤其自2004年以来,鸟岛地区岸线后退距离最大(5.52 km),鸟类栖息地扩张约97.94 km2,为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2)1973-2018年青海湖岸线长度以0.88 km/a的速率逐渐延长.1997年之前岸线长度呈较为平稳的上升趋势,1997-2004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4年之后呈剧烈波动增加趋势,岸线曲折性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3)总体上岸线长度和曲折性受水位和面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不同的水位情况下,二者对青海湖动态变化做出不同的响应.尤其当水位小于3193.3 m或面积小于4249.3 km2时,岸线曲折性会随着水位和面积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而水位高于3193.3 m时,岸线曲折性一直在增加,且水位上升速率越大则曲折性年际变化越大.(4)1973-2004年间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线变化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及草场退化加速了湖泊岸线的变迁.2004年之后,随着青海湖水位回升与面积扩张,岸线逐渐后退,尤其在2017-2018年岸线后退距离最大.  相似文献   
52.
淡水湖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是全球性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尤其是滨岸带严重蓝藻水华堆积甚至造成了水体黑臭、威胁饮用水安全等严重危害,科学评估滨岸带蓝藻水华堆积风险、精准识别蓝藻水华易堆积区域是水环境管理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巢湖为研究对象,依托流域水文与湖泊水动力模拟、遥...  相似文献   
53.
为促进粤东地区发挥区域优势、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文章概述粤东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已开展的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粤东具有砂质海岸生态系统、重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海湾生态系统等海岸带生态系统,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面临海岸侵蚀、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不利于发挥海岸带生态和减灾功能;在已开展的中央海域使用金支持项目、“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和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的基础上,未来应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加强滨海湿地保护、建立海岸带生态系统动态监视监测平台以及加快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4.
近30年来太湖流域湖泊岸线形态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新国  江南  王红娟  刘新 《湖泊科学》2005,17(4):294-298
湖泊的岸线特征是表征湖泊形态特征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基于岸线长度与面积 关系的分形维数及岸线发育系数,对太湖流域主要湖泊的湖泊岸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可以更好的对 湖泊岸线进行量化描述,太湖流域主要湖泊的岸线具有自相似性;近30年来,太湖流域湖泊的岸线曲折度降低,岸线长度 减少,岸线结构趋于单调.  相似文献   
55.
基于遥感技术的太湖近15年面积动态变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殷立琼  江南  杨英宝 《湖泊科学》2005,17(2):139-142
本文利用80年代后期以来不同时期的LANDSAT卫星遥感图像,研究了近15年太湖的面积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3年的15年来,太湖面积共减少9.0226km2,其中湖泊围垦了4.4584km2,湖滩地面积0.6968km2,取土围堰面积3.8674km2.  相似文献   
56.
本文运用野外地质踏勘、走访等手段,对巢湖岸线一带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生物和植被资源、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现状等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结合相关的岸线保护政策红线,确立巢湖岸线的规划合理分区。区内地层自上太古界到第四系全新统,均有分布。巢湖及其周边流域内的水系发达,形成纵横交错的河流,有利于农业生产。巢湖水体的水质属劣Ⅳ类,重金属As、Cr、Cu、Ni、Pb、Cd、Zn、Hg为中等污染,化学需氧量(COD)、总P、N、NH3-(氨氮)是水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规划区内土地用地类型划分为12个大类。根据土地的不同功能和用途,将巢湖规划区划分三级、五区。加强巢湖岸线建设的调查规划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7.
多年来山东半岛大范围开采海砂对海岸线造成了巨大破坏,加剧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造成海岸线后退。通过取样分析了海床沉积物的中值粒径和分选系数分布特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得到沉积物类型和黏土含量分布情况。通过布设测站实测数据总结了近海海域含沙量和单宽输沙量特点,并基于悬浮泥沙遥感反演分析了近海海域含沙量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分析泥沙来源和运移趋势,对海床冲淤情况进行了演变分析,得出了海岸线变化过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状海岸线已后退约500m且仍处于侵蚀后退状态,本研究为海岸线修复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和依据。  相似文献   
58.
辐射沙脊主要水道的演变特征及其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四十年来的水下地形资料对比显示: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西洋主槽冲深、南延,南翼烂沙洋水道、小庙洪水道向南逼进)。有关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原因及机理虽有诸多猜想,但至今没有统一可靠的认识,这种趋势性过程的驱动力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冲淤动态研究及港口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系统的特征及水动力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岸线后退和水下三角洲的夷平,辐射沙洲地区潮差不断增大;水动力不断加强,而且加强的区域逐渐向南偏移,这种大范围区域性水动力主轴的向南偏移就有可能是导致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9.
以舟山本岛为研究单元,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采用生态学分析、空间统计学分析、城市扩张指数等方法来探究舟山本岛滩涂围垦活动和城市用地扩张的特点,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在1995—2015年的20 a间,滩涂围垦的面积不断扩大。(2)1995—2005年的滩涂资源利用以近陆域的海涂为主,2005—2015年逐渐向浅海发展。(3)1995—2015年间,城市用地面积前10 a增长强度为0.53,增长速度为3.01 km2/a,后10 a增长强度为1.46,增长速度为8.11 km2/a。(4)舟山本岛的城市发展重心在20 a间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移动而后向北跳跃的过程,各区域间协同发展,使舟山本岛经济整体性和城市功能合理性得到提升。(5)滩涂围垦形成的土地与城市用地扩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从研究数据来看两者之间发生自然演替需要时间,大约为8~10 a,人工干预可以大幅缩短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60.
江苏海岸带盐沼潮滩在小尺度下的沉积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尺度范围内,潮滩沉积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几个站位或断面进行短时日的调查和监测来获取数据,或多或少地存在数据的连续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潮滩地貌典型的江苏平原海岸选取了约160 000 m2的盐沼潮滩作为研究对象,在多年的野外连续观测下,分析了人类围垦活动对盐沼潮滩沉积过程及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围垦活动(如堤坝建设等)对潮滩沉积和盐沼植被覆盖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围垦堤坝修建之前,研究区向陆一侧为盐沼植物(现为养殖池),向海一侧为光滩,岸线形态比较平直。在2006年围垦堤坝修建后,研究区变为“凹岸”型的人工岸线,沉积环境变得更有利于泥沙的淤积。根据2007-2012年对滩面高程的野外观测,在风暴潮的影响下,潮滩最大淤积率高达23 cm/a。盐沼植被在泥沙快速淤积的基础上不断发育生长,盐沼植物覆盖面积不断扩张。同时外部的沙嘴也在不断增长,潮汐风浪侵蚀携带沙嘴外部泥沙进入盐沼滩地,盐沼植物在泥沙的覆盖下,出现萎缩退化,覆盖面积减少,但是对潮滩上的泥沙而言还是不断堆积增厚。柱状样岩芯的粒度垂向剖面特征也记录了盐沼潮滩沉积环境的变化。小尺度下盐沼潮滩沉积表现出的阶段性变化规律,揭示出合理的围垦活动有利于堤坝前的潮滩淤积和盐沼植被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