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284篇
地质学   238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21.
从公路安全运行迫切需求出发,着眼于震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选取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与防护工程新技术,建立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将灾损公路分两阶段进行评分,两阶段根据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权重系数,计算出灾害风险总得分,从而确定威胁公路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以典型的泥石流灾害为例开展工程案例分析,验证山区公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适用程度。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在川九公路艰险路段震后恢复重建工作中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22.
正文章编号院1001-8662渊2020冤01-0011-10  相似文献   
623.
郑秋月  王青华  刘东  黄江培  陈石 《地震》2021,41(1):205-218
时变重力信号能反映地球内部介质迁移引起的不均衡变化,本文利用三维欧拉反褶积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场源模型获得最佳反演参数,并采用水平梯度滤波法消除部分虚假发散解,优化反演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川滇地区2015-2019年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开展对川滇地区重力变化场源特征的定性...  相似文献   
624.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8,自引:6,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震源机制解确定应力分区的逐次收敛法,并结合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结果和断层滑动反演资料,对川滇地区应力分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厘定. 结果表明,2条北北西向近似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成3个应力区,2条应力转换带之间形成的川滇应力区的最大主应力sigma;1方位正好也是北北西向. 川滇应力区东边界(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基本上与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相吻合;川滇应力区西边界(西边的应力转换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并不完全一致,西边的应力转换带的北段基本沿金沙江断裂带,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相一致,往南应力转换带并没有继续沿着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红河断裂带,与东边的应力转换带形成交会,而是延续北北西走向,应力转换带的南段与营盘山断裂带相重合. 认为,在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东侧物质南东向侧移,以及华南块体强烈阻挡的共同作用下,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格局并不完全受已有构造的控制,而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应力转换带.    相似文献   
625.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的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的控制。天宝山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变形的应力、应变场的分析显示与区域变形相对应的区域性应力场有印支晚期和燕山期两期,其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W向和SSW向,印支晚期区域性近东西向的挤压是形成NWW向容矿的张性断裂的主要动力,该期为主构造期;燕山期NNE-SSW向的区域性挤压应力,具有引发区域性NEE向张性容矿构造的条件。结合区域岩浆活动和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的分析,认为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发生的两次区域性小规模的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有较密切的联系,岩浆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和热能。构造应力、应变场所反映的构造期次、区域性的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铅锌矿床的成矿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该地区铅锌矿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分别和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兰坪-思茅地块碰撞、义敦弧与扬子板块碰撞,以及早侏罗世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洋打开、扩张的时间一致。该地区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三叠纪晚期和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626.
川西北高原地貌垂直地带性明显:现在流水地貌带海拔高度<3800m;冰缘地貌带为38004200m;冰川地貌带>4200m;相应的主导地貌过程分别是流水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川西北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升背景下冻融侵蚀形成的夷平地貌,花岗岩和石灰岩等结晶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强,三叠系砂板岩,抗寒冻风化能力差,前者可以形成冰川发育的高山,后者为融冻地貌等发育的丘状起伏的高原面。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主要位于流水地貌带与冰缘地貌带的交界地带,滑坡、崩塌、融冻土流是工程沿线的主要斜坡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工程沿线地区泥石流沟数量多、规模小,但流水地貌带内的部分沟谷可能有大型泥石流发生。融冻土流是该区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侵蚀产沙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应引起重视。冰缘地貌和流水地貌的交错带部位,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627.
川中地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油气勘探一直未取得大规模突破,仅在威远—资阳地区获得了少量产能,研究其储集层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可以为勘探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本研究基于川中地区的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钻测井等地质资料,对川中地区洗象池组储集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颗粒滩沉积组合、准同生溶蚀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结果表明: (1)研究区洗象池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根据原始结构保存程度,可将颗粒白云岩划分为残余颗粒白云岩和粉晶—细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及小型溶洞为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2)研究区洗象池组发育潟湖—颗粒滩(—台坪)、颗粒滩—台坪(混积潮坪)、多期颗粒滩垂向叠置3种颗粒滩沉积组合类型,其中多期颗粒滩垂向叠置可形成厚度较大的颗粒岩段,其储集层物性最好;(3)准同生溶蚀作用是川中洗象池组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加里东期表生溶蚀作用改善了储集层质量。  相似文献   
628.
川滇地区构造复杂,多种主动源、被动源方法已被用于研究川滇地区的壳幔结构.使用虚拟地震测深技术,校正直达Ss波到时异常后,得到川滇地区的地壳厚度数据;在地壳变化不剧烈的区域,所得结果与前人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该结果为川滇地区的壳幔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629.
利用1999~2015年陆态网和四川省CORS网GNSS数据,研究川滇地区地壳形变动态变化特征,按照1999~2004年、2004~2007年、2007~2009年、2009~2011年、2011~2013年、2013~2015年建立6期地壳速度场和应变率场,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整体以继承性运动为主,汶川地震等强震没有改变区域整体运动趋势与作用力方向,但速度场随时间变化更加复杂且量级有所增加,特别是在龙门山断裂西侧,汶川地震后运动速率明显增加。川滇地区应变率数值和形变状态随时间呈现较为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变化较大区域主要位于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小江断裂等深大断裂周边,表明川滇地区断裂活动对地壳形变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30.
针对模板识别类方法计算耗时太长这一关键问题,将研究组之前开发的弱模板匹配方法中的互相关、归一化、拓宽峰3个主要运算部分进行了GPU并行加速,有效地提高了运算效率;进一步讨论了在离散采样下,滤波频段对于互相关计算结果的影响,并据此选取了效果好的滤波频段用于弱模板匹配;并将该方法运用到川滇地区,以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法精定位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