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64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55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1.
干热岩地热开发中的钻井、储层压裂及热交换等环节均涉及高温岩石冷却的问题,为揭示其中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基于巴西劈裂试验和声发射技术,研究了不同高温及冷却方式对花岗岩抗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5~600℃下花岗岩抗拉强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遇水冷却使抗拉强度进-步下降并使其开始大幅下降的温度阈值提前到200,500℃后抗拉强度对遇水冷却更敏感。②荷载达到峰值,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突增,岩样内形成断裂区;受遇水冷却影响,岩样的振铃计数峰值和能量峰值有所下降,间接反映岩石内裂纹更发育,200~300℃时降幅均较大,300℃时和500℃后花岗岩对热处理方式较敏感。③花岗岩破裂面随温度升高由平整向粗糙曲折变化,由脆性向延性转变,遇水冷却促进岩石破裂并促使脆性向延性转变的温度区间提前。研究结果为地热开采中高温岩石的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2.
从流体动力学方程出发,用微扰法得出含平流双温吸积盘的径向,环向不稳定性的色散方程,并对平流和径向粘滞力对双温吸积盘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平流和径向粘滞力对声模有较大的影响,且不改变粘滞模和热模的稳定性质。而环向扰动对吸积盘的各种模有着较明显的作用,这一模型有利于解释活动天体的周期和准周期光变现象。  相似文献   
93.
从流体动力学方程出发,用微扰法得出含平流双温吸积盘的径向、环向不稳定性的色散方程.并对平流和径向粘滞力对双温吸积盘的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平流和径向粘滞力对声模有较大的影响,且不改变粘滞模和热模的稳定性质.而环向扰动对吸积盘的各种模有着较明显的作用.这一模型有利于解释活动天体的周期和准周期光变现象.  相似文献   
94.
海水直接利用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247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第12个贫水国家。综合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是解决沿海城市淡水资源紧缺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海水直接利用现状 海水直接利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用海水替代淡水直接作工业用水。其中用量最大的  相似文献   
95.
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辐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推导出一个相对湿度方程,分析了在海雾生成过程中平流、湍流和辐射的效应.  相似文献   
96.
MDD模式与快速冷却事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文寄  李齐 《地学前缘》1999,6(4):371-377
MDD 模式(Multiple Diffusion Domain model) 是Dodson 模式的扩展,它可以从一个钾长石样品分析中,得到温度在≤350 ~150 ℃之间的一条连续的冷却曲线,因此,MDD 模式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对快速冷却事件的定量制约。冈底斯岩带与哀牢山- 红河剪切带中新世的快速冷却事件与构造含义是利用这一模式进行研究的成功实例,它不仅定量厘定了快速冷却事件的时间,证实了其存在的普遍性,而且明确指出了中新世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岩石圈质量转移过程的时间序列,定量地指出了冈底斯岩带逆冲抬升导致的地壳增厚与沿哀牢山- 红河剪切带地壳块体的侧向挤出在时间上的同步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97.
层状侵入体的韵律层理是一种特殊的岩石构造,长期以来其成因倍受关注,成因假说很多。本文在综合这些观点关于岩浆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尤其是在岩浆房地对流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成因解释,认为固化带前锋处矿物的结晶,熔浆组分的扩散及固化带前锋本身的推进等3个因素的相互耦合是形成韵律层理的主要机制,这个过程是发生在一定过冷却条件下的,在这种定性认识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旨在对韵律层理形成过程进行模拟计  相似文献   
98.
大地震引起了左家庄和宝坻(相距~50km)两井中截然不同的同震水位响应.我们用水位的气压和潮汐响应来分析解释此现象.结果表明,宝坻井的观测含水层中存在页岩,且此井受裂隙影响很大,储水效应较差.页岩的复杂裂隙或者各向异性可能会导致此井观测含水层处于半封闭状态,从而导致垂直向排水的发生.通过多方计算分析后,我们将这两口井划分为两种模型—1.水平流动模型;2.水平流动+垂直流动的混合流动模型.由于裂隙影响,宝坻井的观测含水层介质与外界的水力沟通性在震前就较强(震前渗透率就比较大),所以宝坻井观测含水层与外界的孔隙压差异较小,导致同震渗透率上升较小甚至没有变化,这些因素是导致该井同震水位变化幅度总是非常微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
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持续大雾天气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26  
康志明  尤红  郭文华  杨克明 《气象》2005,31(12):51-56
利用GTS1型数字式探空仪探测的资料、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4年冬季华北平原历史上少见的持续大雾天气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地面气层900hPa以下的负涡度平流、冷温度平流和弱辐合上升运动引起该层气温下降,900-500hPa的正涡度平流、暖温度平流和辐散下沉运动造成该层气温升高,在上升和下沉运动区的界面层中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高度和强度影响雾的形成和状况。夜间辐射热力强迫作用和950hPa以下的微风是大雾形成的动力因子。大雾边界层中存在的水汽饱和层是在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华北平原低空盛行东和东南向岸气流,将北部海面的水汽向西向北平流到冷近地面气层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
一次强冰雹过程的物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张霞  周建群  申永辰  李荣  白宇  王君 《气象》2005,31(4):13-17
从冰雹形成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入手,详细分析了2002年7月19日出现在郑州地区的强冰雹过程。结果表明: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外部抬升力等条件同时满足,易导致强对流性天气的产生;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及大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低空水平螺旋度和差动位温平流与此次强雹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