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7篇
  免费   867篇
  国内免费   1280篇
测绘学   278篇
大气科学   1846篇
地球物理   406篇
地质学   1334篇
海洋学   697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273篇
自然地理   1136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91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343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欧洲西北部的北海是仅次于波斯湾的第2大海洋油气产区。北海油田的开发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后,英国、挪威等北海沿岸国家一些油气公司纷纷加入。20世纪70年代,英、挪两国相继在北海发现了一系列巨型油气田,形成盛极一时的北海油气勘探开发热潮。  相似文献   
992.
1999年与2003年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9年与2003年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气温的变化特点和同期大气环流主要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气温变化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这一特征与亚洲上空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紧密相关,表明我国北方地区夏季气温异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缘于气候年代际变化。2003年夏季中高纬环流形势呈两槽两脊的配置,与近十几年气候态分布刚好相反,因而从气候年代际变化的特征来看,2003年为预示年代际气候转型的征兆。  相似文献   
993.
岩石在形成时和形成后所经历的任何热力学事件都应在其内部留下痕迹,如何寻找和发现这些遗迹是地质学界长期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电子显微技术(TEM)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之一。最近几年,大量的TEM研究结果证实,各类变质岩中的石榴石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深入研究其变形程度和变形特征,对于揭示岩石所经历的变质变形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通过观测位错密度,可定性推算岩石曾经历的古差异应力,为拟定区域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94.
云开元古宙陆壳基底年代格架及华南前震旦纪构造演化初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运用Sm-Nd法、Rb-Sr法和电子探针U-Th-Pb法分别测定了云开地区基底花岗岩的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中颗粒锆石、独居石和磷钇矿的CHIME年龄,结合现有资料分析,建立了云开陆壳基底形成、演化的年代学格架。通过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高州杂岩具岛弧杂岩特征。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论述了华南前震旦纪多阶段构造演化特征。提出早前寒武纪时即存在华南古大陆以及在Rodinia超大陆中,华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相连,并分别位于劳仑古陆西北缘和澳大利亚古陆东南缘的构想。  相似文献   
995.
三维地貌表示方法的演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游雄 《测绘工程》2000,9(4):1-6
在地图上表现地貌的三维形态.是地图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地貌表示法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代表了地图学的进步。回顾地貌表示方法的演进,有助于把握地图学发展的历史脉搏.加深对地图学未来发展的认识。表文按年代顺序,来描述地貌表示法的三种主要类型一写景符号法、水平投影法和地景仿真法的发展演变及其文化与技术背景和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996.
朱伟军  孙照渤 《气象学报》2000,58(3):309-320
文中研究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异常及其与500hPa高度以及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联系。结果发现,各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中心强度和位置具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对15个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500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与热带和北太平洋海温的SVD分析表明,第一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而第二对空间典型分布反映了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年际变化的影响。进一步的合成分析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东西摆动和中、东端的强度变化,而黑潮区域海温异常则主要影响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中、西端的强度变化和南北位移。并且这种影响分别与500hPa高度场上的PNA遥相关型和WP遥相关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97.
东亚季风指数及其与大尺度热力环流年际变化关系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将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与低纬度高、低层纬向风切变相结合 ,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 ,该季风指数较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其中 ,夏季风指数年际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化和长江中下游旱涝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印度洋 -西太平洋上空反 Walker环流及夏季越赤道南北半球间的季风环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强、弱异常东亚夏季风年份 ,异常的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的辐合 (辐散 )中心在垂直方向不重合 ,高层 ( 2 0 0 h Pa)速度势与东亚夏季风显著相关区域位于西北太平洋上 ,该异常环流的高层的辐合 (辐散 )通过改变低层空气质量而影响夏季 50 0 h 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采用 SVD分析进一步发现 :与海温耦合的异常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空的上升支表现出南北半球关于赤道非对称结构 ,亚澳季风区受该异常 Walker环流控制。因而 ,东亚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可直接通过这种纬向非对称的 Walker环流发生联系。  相似文献   
998.
我国夏季降水对太平洋海温年代际变化响应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近50年观测资料对我国夏季降水和太平洋海温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两者都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L9R15大气环流模式,对太平洋海温暖背景异常情况下的夏季降水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其结果与统计事实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9.
合肥盆地三尖铺组^40Ar—^39Ar同位素年代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红层层序及时代,由于缺乏可靠的化石依据,曾几经变动人为因素很大。根据三尖铺组红层中泥炭在沉积或成岩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伊利石之^40Ar-^39Ar定年,其坪年龄为157.7 ̄159.95Ma,等时线年龄为157.2 ̄159.9Ma,并用K-Ar法测年进行对比和验证,其值为151.8 ̄155.8Ma,故确定其时代下限应为中株罗世晚期(卡洛维期),上限可能达晚侏罗世早期(牛津期)。^4  相似文献   
1000.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II.GCM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系统都极为清楚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10~20年准周期振荡和可能的30年以上的准周期振荡;而且上述主要环流系统的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大都与实际观测资料所给出的结果相一致。顺便分析中国东部气候的模拟结果,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60年代的气候突变)也很清楚,并同大气环流变化配合十分合理。结果也表明,同研究季节和年际变化一样,大气环流模式(AGCM)数值模拟也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