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64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34年   4篇
  1931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万红 《台湾海峡》2005,24(4):526-532
在福建沿海养殖的九孔鲍不论是成鲍还是幼鲍均经常发生脓疱病,死亡率可达 50%-60%,其症状与皱纹盘鲍脓疱病相似,但对药物的敏感性却不同.研究发现: 导致福建省的九孔鲍发生脓疱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而非 河流弧菌(V.fluvialis).其对多数药物不敏感,在43种抗菌药物中只对呋喃妥因、氯霉 素、痢特灵等中度敏感,而对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头孢类药物则完全不敏感.由于上述 药物已被列为禁用渔药而不宜使用,故生产中应以新研制的无公害防治药物替代.  相似文献   
72.
皱纹盘鲍肠上皮组织立克次体超微结构与细胞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患病濒死皱纹盘鲍 (H aliotis Discus hanna Ino)进行病原体检测和病理观察 ,在肠上皮组织中发现大量立克次体。研究表明 ,皱纹盘鲍肠上皮细胞中的立克次体分为增殖型立克次体和静止型立克次体 2种类型。立克次体以皱纹盘鲍肠上皮细胞为感染的靶细胞 ,造成细胞微绒毛全部或部分破坏 ,细胞功能丧失 ,是造成养殖皱纹盘鲍病害发生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73.
皱纹盘鲍微卫星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markers)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密度大、多态性丰富、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共显性遗传、易于PCR扩增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新型DNA标记。本文对皱纹盘鲍的微卫星标记的开发以及在种群遗传多样性评价、家系分析、人工苗种遗传变异监测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微卫星标记在无效等位基因、大小承异同形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铜对海带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铜来处理海带(Laminaria japomca Aresch)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中,发现:①海带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对微量的铜是很敏感的,在铜浓度为10ppb的情况下,营养生长和发育排卵受到了明显的抑制。②.50ppb的铜可以完全抑制海带雌配子体的排卵。③在铜浓度为250ppb的情况下,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不能健康生长,而趋于死亡。④海带幼孢子体对同一浓度铜的敏感性高于雌配子体。  相似文献   
75.
孔石莼人工培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鲍增养殖的开展,其苗种生产量逐年增多。在日本,1984年生产鲍类苗种3096.2万个,许多地方都达到了量产化。因此,确保苗种生产用饵料尤其是稚贝饵料是关键之一。稚鲍用饵料有干燥海藻(海带、裙带菜)、盐渍海藻(裙带菜)、新鲜海藻(海带、裙带菜、爱森藻及捣布等)和人工配合饵料等。据推算生产30万个从剥离生长到壳长2~3厘米的稚鲍,需  相似文献   
76.
刺参人工种苗放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11月上旬于辽宁省长海县海洋岛后大套海底,放流当年人工培育的幼参35.3万头。放流前、后对放流区的环境概况、刺参的资源量及其变化等进行了调查;对放流的幼参在放流后所形成的群体进行跟踪调查,获得幼参放流1.5周年成活率为55.3%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77.
不同浓度的KCI对海湾扇贝眼点幼虫附着变态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有附着基的条件下进行KCI溶液对海湾扇贝眼点幼虫的附着变态研究,并观察春成活情况。结果表明:KCI对眼点幼虫的诱导效应随KCI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但过高则抑制眼点幼虫的附着变态,而成活率则随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中30mmol/L效果最好。并进行了小型生产试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8.
皱纹盘鲍的分布水域与种苗放流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皱纹盘鲍渔场的底栖生物资源的综合调查,在了解皱纹盘鲍分布水域的底质结构,大型海藻及敌害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区域的鲍种苗放流的比较试验,放流两年后,各区鲍种苗先后都达到商品规格,其试验结果,为增殖皱纹盘鲍,选择放流水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鲍苗脱落死亡周期中水质、硅藻和细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鲍苗脱落前各水质指标无明显变化,脱落前硅藻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卵形藻(Cocconeisspp.)和舟形藻(Naviculaspp.)为主要种类。同时发现一株可疑致病菌,初步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实验表明水质等相关因子与鲍苗脱落无直接关系,而硅藻很可能是致病菌的“载体”,整个附着膜微环境与鲍苗存亡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0.
九孔鲍的人工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严正凛 《海洋科学》2001,25(5):8-10
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aquatilis自1990年从台湾省首次引进在福建东山岛养殖以来 ,迅速发展 ,现在已成为福建闽南地区以南沿海养殖的主要鲍种。该鲍具生长快 ,适合本地区养殖的特点 ,从2.0cm左右鲍苗装笼,经过6个月养成 ,就可以达到5.5cm商品规格。根据多年来从事九孔鲍人工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本文就九孔鲍苗种生产环节中的若干技术问题 ,作一介绍。1亲鲍性腺促熟九孔鲍的自然繁殖季节在福建闽南地区是8~10月份 ,但在此之前的4~7月份 ,也可看到少数成鲍性腺成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