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8篇
  免费   1149篇
  国内免费   2075篇
测绘学   56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934篇
地质学   3604篇
海洋学   890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249篇
自然地理   7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70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11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100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16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3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地下硐室开挖过程中,应力波对硐室周围围岩位移及其应力应变变化规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分析应力波对硐室围岩的影响规律,不仅可以作为检验施工设计的依据,而且可以预测预报围岩的稳定性和调整开挖方式、支护设计等,从而合理地指导施工。利用三维快速拉格郎日法(Flac3D有限元分析程序),以冬瓜山铜矿某破碎硐室为实例,在硐室围岩模型的上边界施加动力载荷,以模拟外界动力扰动对硐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再通过加载峰值,来考察动载强度对硐室围岩的影响,得出了硐室围岩在不同时刻的应力和塑性区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当扰动应力波来自硐室围岩竖直方向时,其对硐室拱顶和底板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当扰动应力波来自硐室围岩水平方向时,其对硐室侧壁围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2.
陈辉  李江 《探矿工程》2009,36(4):37-42
确定桩侧极限摩阻力的大小,目前工程上广泛采用的是以经验方法为主,辅以检测桩试验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往往存在误差。通过静载试验以及应力测试对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桩侧摩阻力的计算提出了相应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叙述了应用有限元优势应力分量逼近反演分析地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少数点实测应力结果,结合工程地质资料,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反演工程区初始应力场。利用该方法并结合某水电站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电站主厂房的地应力场分析,得到了在优势应力分量上与实测值相拟合的工程区剖面最大、最小主应力量值及其方向的分布图,并对工程区整体应力分布状况做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94.
前言     
地应力指赋存在岩体内的应力(geo-stress或in-situ stress),按照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定义方法,地应力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岩体自重、地质构造活动、地形势、封闭应力和外部荷载。地应力测量技术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到今天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995.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面沉降是一种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不断加剧。然而人们往往总是忽略了地质灾害与地质模式的内在联系,把大多数原因归结为人类活动。事实上地面沉降的发生不仅与地下水水位下降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地层岩性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土的类型、厚度、压缩性的大小、固结历史等因素有关。本文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对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6.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在极其特殊的地质环境中。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在有地震记载以来是发育最多,规模最大,摧毁力最强的一次。通过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初步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点,阐明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发生时经历的岩体爆发-弹射抛撒-堆积-再发展的四个过程,同时预测了未来地质灾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7.
采用堆载法进行天然状态与饱和状态下强风化角岩边坡岩体的现场直接剪切试验,获得不同正应力水平下剪切应力-剪切变形关系曲线和剪切强度参数,对其剪切应力-剪切变形关系曲线特征和不同正应力作用下剪应力随正应力的变化规律以及水-力耦合作用对剪切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岩体峰值剪切强度和屈服剪切强度均随正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下剪应力随不同正应力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岩体剪切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在低法向应力下尤其敏感;水对岩体强度参数中黏聚力c的弱化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加大了岩体变形量,延长了岩体变形过程;通过现场直剪试验测得的法向变形可以估算岩体的压缩模量,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998.
This study presents findings of the first systematic analysis of aquatic biotic assemblag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s. It provides an initial basis with which to select representative organisms as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aquatic ecological status of rivers in this region. Macroinvertebrates are considered to be good indicators of long-term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e to their restricted range and persistence over time. Field investigations of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conducted in August 2009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n July 2010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ltogether 68 taxa of macroinvertebrates belonging to 29 families and 59 genera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m were 8 annelids, 5 mollusks, 54 arthropods and 1 other animal.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axa number, density and biomass of macroinvertebrates were 50, 329 individuals m2 and 0.3966 g dry weight m2, respectively. Equivalent figures for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29, 59 individuals m2 and 0.0307 g dry weight m-2. The lower benthic animal resource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ascribed to higher altitude, higher 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wetland degradation. Preliminary findings of this exploratory study indicate that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s had a weak impact on benthic dwellers but wetland degradation caused by a series of human activities had a catastrophic impact on survival of macroinvertebrates.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such as conservative grazing and vegetation management are required to minimize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and reduce soil erosion rate and river sediment discharge.  相似文献   
999.
贾若  蒋海昆 《中国地震》2013,29(3):293-305
本文综述了近期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预测研究进展。从静态库仑应力触发角度对余震活动进行研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集中于对主震触发余震机制的讨论;二是通过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区域与实际余震空间分布区域进行定性对比分析,并认为库仑应力变化为正的区域有利于余震的发生,而这正是余震活动与应力变化高度相关的重要证据。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预测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在速率-状态依从摩擦定律基础之上的余震活动率研究,即将余震活动作为一系列独立的成核事件,从断层滑动触发地震的角度出发,结合静态库仑应力计算得到余震活动率,进而得到余震数量。余震活动是与断层面上的剪切应力变化相关联的,余震活动率受应力扰动幅度、应力加载速率、断层基本物理特性及背景地震活动率等的影响。考虑到“余震激发余震”的特点,ETAS 模型与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条统计学与物理学方法(应力变化)相结合、能更完整地刻画余震活动特征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谢润培 《地球》2013,(12):99-101
为了解决滑坡治理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问题,将GeoStudio软件应用于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中。以陕西巨亭滑坡为例,采用极限平衡法、滑面应力分析的有限元法分别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对比分析2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安全系数和潜在滑动面得出:安全系数较勾接近,但有限元法得出的潜在滑动面更准确。GeoStudio软件可以方便的计算出边坡安全系数,直观的表达出潜在滑动面,为滑坡的治理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