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3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619篇
海洋学   51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21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东升庙一带含矿岩系狼山群的地层划分到目前为止已有三种方案,即内蒙冶金一队的“三组九亚组”方案、河北地质学院和内蒙化工地质队的“三组九段”方案以及彭润民的“新三组九段”划分方案。这三种方案都是根据岩性及组合特征从宏观上进行的划分。本文以狼山群连续地层中的60个样品中21种微量元素含量为变量,用最优分割法定量地分段,并与上述三种划分方法对比。分割及对比结果表明,除前两种划分法的三组与二组之间没有出现分割点外,其余各段(组)之间均先后出现了分割点,这表明上述三种划分方案总的说是可行的;第三种划分方案的第二、三两组之间(样品11/12)的分割点最早出现,且此后一直连续稳定存在,这表明第三种划分方案更趋合理。样品11和12间连续稳定的分割面很可能相当于渣尔泰(狼山)群地层中的“低水位剥蚀面”。  相似文献   
92.
本文通过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对上、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研究,来分析内蒙古高原岩石圈的三维构造和物质运动。地体拼合属于岩石圈挤压力较小而作用期较长的造陆作用,以内蒙古中部地区为典型代表。此区域现今包括南阿穆尔- 兴安地体西南部和锡林浩特两个元古宙地体,以及形成于太古宙的华北克拉通地体。索伦山- 西拉木伦河断裂是锡林浩特和华北克拉通地体的缝合带。发生在二叠纪的锡林浩特和华北克拉通两个地体的碰撞拼合,造成古亚洲洋南支的封闭,同时也在两个地体之间,形成了索伦山- 西拉木伦缝合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俯冲带。古亚洲洋封闭后,华北克拉通地体继续向锡林浩特地体下方陆- 岛俯冲,形成了宽度为60~120 km的华北克拉通北缘俯冲带。此俯冲带地层向北倾斜,上地壳变形严重,岩石圈地幔破裂充水。锡林浩特地体在石炭纪处于南阿穆尔- 兴安地体南方古亚洲洋北支俯冲的岛弧带位置,在二叠纪和华北拼合时又处于华南克拉通北方古亚洲洋南支俯冲的岛弧带位置,幔源岩浆侵入频繁。在中生代拼合后又处于地壳转变为拉张的阶段,幔源岩浆侵入作用有增无减。由于幔源岩浆侵入作用时间长久,岩浆化学分异会更加彻底,锡林浩特地体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93.
内蒙古中部发育的三条蛇绿岩带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带。本文系统研究了其中的温都尔庙和巴彦敖包-交其尔两个蛇绿岩带中变质玄武岩的元素和 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苏右旗温都尔庙碱性玄武岩为轻稀土富集型;岩石具有板内和大陆裂谷区玄武岩的特征,可能代表了600Ma 左右,温都尔庙地区开始发育的新洋盆。采自苏左旗的巴彦敖包-交其尔玄武岩分为两类,一类呈现轻稀土富集型,呈洋岛玄武岩特征;另一类具有明显的 Nb、Ta 负异常,显示大洋岛弧玄武岩特征,洋岛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曾经发育洋盆,大洋岛弧玄武岩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内部有大洋岩石圈之间的俯冲。将本文的古亚洲洋洋岛玄武岩与中国西南地区的特提斯洋岛玄武岩进行系统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古亚洲洋的洋岛玄武岩显示高 U/Pb(HU)和北大西洋和太平洋省的特征,而特提斯洋岛玄武岩属于印度洋省。这些说明古亚洲洋地幔域与特提斯地幔域是两个独立的构造域,它们代表了长期演化的两个不同的地幔地球化学域。  相似文献   
94.
陕西八卦庙金矿成矿流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韦龙明 《岩石学报》2007,23(9):2257-2262
流体包裹体可以探讨金属矿床的形成机理和矿化规律,含金石英脉是研究成矿流体的重要载体。八卦庙金矿包裹体比较发育,主要为液体包裹体、含 CO_2包裹体,其次是气体包裹体。成矿流体温度变化范围是146℃~467℃,成矿早阶段的温度为370℃~400℃;主成矿阶段的温度集中在190℃~280℃,平均约250℃;成矿晚阶段的温度集中在130℃~160℃。成矿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 Na~ -Cl~-型,少数属于 Ca~(2 )-Na~ -Cl~-(-SO_4~(2-)-F~-)型。计算得到流体体系的酸碱度为弱酸性(pH值=5.6~5.8),硫逸度分布范围是-9.551~-19.265(平均-15.430),氧逸度分布范围是-46.011~-40.303。金主要以[Au(HS)_2]~-的形式迁移,其次以[AuS]~-形式迁移,在成矿活动过程,随温度的下降和压力的降低,伴有沸腾-减压过程,是成矿溶液发生卸载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
巴雷公镁铁—超镁铁质岩套出露于南天山阔克萨彦岭地区,本文对其中的镁铁质岩石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巴雷公镁铁质岩石主要为洋岛拉斑岩石系列,P2O5 (0.33%~0.75%)、TiO2 (2.49%~370%)、TFe2O3 (12.69%~15.63%)含量高,富集轻稀土,LREE/HREE分异明显,(La /Yb)N介于3.66~6.54之间。 Cr (28.93×10-6~123.99×10-6)、Co (44.04×10-6~52.40×10-6)和Ni (25.61×10-6~63.04×10-6)含量低,且Ni、Cr与MgO呈正相关关系指示其母岩浆在岩浆房中或上升途中经受了橄榄石和尖晶石分离结晶作用。Zr/Nb(7.06~7.99) 和Zr/Hf (35.98~37.53) 比值低,推测其可能来自于含石榴子石的富集地幔的深部熔融。Zr/Y—Nb/Y和Nb/Th—Zr/Nb图解显示,其源区具有EM1—EM2型地幔端元组分混入,可能主要有再循环的发生了交代熔融作用的深部大洋岩石圈的参与。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表明,巴雷公洋岛火山岩的结晶年龄为450±2Ma。结合新获得的该岩套夹层灰岩中的牙行刺化石资料,指示该岩体在早石炭世以后成为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综合区域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推测南天山古洋盆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期间已演化成为成熟的多岛洋盆。  相似文献   
96.
郭振华  陈红汉  赵彦超  刘建章  陈雷 《现代地质》2007,21(4):712-718,737
流体包裹体是保存在储层中的微小流体样品,包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区块18口井的62块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荧光观察和显微测温,认为该区上古生界地层共发生过6期流体活动,均与油气成藏有关,并以第二期—第六期的天然气充注为主。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油气成藏分别发生在距今190~150Ma的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150~124Ma的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124~101Ma的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期,101~86Ma的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末期和86~70Ma的早白垩世中末期—早白垩世末期。其中,早侏罗世中期—中侏罗世晚期为油气充注的初始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为轻质油的主要成藏时期,中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末为研究区内目的层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时期。  相似文献   
97.
东昆南构造带苦海-阿尼玛卿地区出露的中-基性岩浆岩的时代存在争议.报道了苦海辉长岩和德尔尼闪长岩中岩浆锆石的SHRIMPU-Pb年龄分别为(555±9)Ma和(493±6)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苦海辉长岩和德尔尼闪长岩分别具有类似于洋岛玄武岩(OIB)和岛弧玄武岩(IAB)的痕量元素特征.据此,苦海辉长岩的发育时代(555±9)Ma及具有的OIB特征与北祁连的玉石沟洋壳成因蛇绿岩相似;德尔尼闪长岩的发育时代(493±6)Ma及具有的IAB特征与柴北缘的岛弧火山岩相似.苦海-阿尼玛卿地区存在晚新元古代—早奥陶世的中-基性岩浆岩,表明这一时期"祁-柴-昆"多岛洋的南界可达到东昆南构造带.早古生代时,东昆南构造带与秦岭造山带的勉略构造带不能对比.  相似文献   
98.
通过研究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对孔隙结构的影响,证实了引起砂岩储层中的低孔、低渗,已为成岩作用的关键因素。早期强烈的机械压实和胶结作用造成砂岩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孔喉配位数以0为主,少量可发育1条~2条喉道,孔隙度损失38%~25%。随后的千枚岩岩屑及其它碎屑矿物的溶蚀和蚀变作用,形成了粒间溶孔、粒内微孔、粒内蜂窝状溶孔以及高岭石晶间隙等,此类孔隙半径一般在8μm~20μm,喉道半径在5μm~10μm,平均孔喉比在2~5左右。但其具有数量多,规模大的特点,一般占总孔隙度的70%以上,对各层段砂岩储层储集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保留下来的主要是砂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有极少量的原生粒间孔主要分布在下石盒子组。  相似文献   
99.
张臣  吴泰然 《地质科学》1998,33(1):25-30
温都尔庙群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该套地层是白乃庙-温都尔庙构造岩浆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和可信的年龄数据,一般认为温都尔庙群属早古生代。本文对温都尔庙群变基性火山岩进行了Sm-Nd和Rb-Sr同位素研究,5件变基性火山岩全岩样品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61±66Ma和624±110Ma,并对其形成时代和成因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100.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温都尔庙群的形成环境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有一套统称为温都尔庙群的变质岩系,该岩系主要由两种不同的岩石组合组成:一套是出露于乌兰沟一带的浅变质岩系,主要由变玄武岩、硅质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组成的基性火山岩-碎屑岩组合;另一套是出露于德言其庙一带的深变质岩系,主要由斜长角并岩、斜长片麻岩组成。这两套岩石组合在变形变质、岩石化学和形成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前者主要表面出弧后盆地的特征,后者则是拉张过程中板底垫托的产物,它们分别代表了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