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72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42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9 毫秒
761.
2018-08和2018-11获取和分析了海南岛近岸海域夏(11个站位)、秋(9个站位)两个季节的样品数据,并在海南近岸海域展开了大面站浮游动物分布特征调查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机制及规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科51属69种及浮游幼体31类,共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三个生态类群,以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以简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plex)、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等组成。同时,夏秋季浮游动物受季节和地形的影响,个体密度、湿重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为秋季夏季,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3. 04 ind·m-3和675. 37 mg·m-3,各站位多样性指数绝大部分均在3. 00以上,且生态类群和优势种数量分布均呈较高水平,均匀度指数则与之相反。总体而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能影响海洋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效率,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研究不同季节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对海南近岸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2.
对虾养殖围隔生态系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 6~ 9月在山东省海阳市黄海水产集团养虾场 ,采用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对虾养殖生态系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作用。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对细菌摄食量为 98~643μg C· dm- 3· d- 1,平均为 ( 2 62± 1 67)μg C· dm- 3· d- 1。浮游动物对细菌摄食量为细菌生产量的 73%~ 1 75% ,平均为 ( 1 1 3± 31 ) %。小于 3μm的浮游动物对细菌摄食量占浮游动物对细菌总摄食量的 1 7% ,其它规格浮游动物 ( >3μm)摄食量占 83%。  相似文献   
763.
杭州湾浮游动物群落与水团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引言 海洋浮游动物是一个生态学范畴的概念,是依据其生活方式而划分的一类生物类群.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网中处于枢纽位置,担负着将单细胞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向高营养层次传递的任务,在海洋物质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类对能量和物质循环起调控作用的关键功能群[1-3].  相似文献   
764.
崇明东滩潮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8年4-12月对上海市崇明岛东滩潮沟进行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崇明东滩潮沟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变动。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动物总丰度较高,四季变化明显。受潮汐作用的影响,夏、秋、冬三季落潮时丰度大于涨潮时,春季涨潮时丰度则大于落潮时。浮游动物在6条潮沟的平面分布不均匀,春季东旺沙边滩区和北八边滩区的数量明显多于近团结沙边滩区,夏、秋季分别以东旺沙边滩区和北八滧边滩区的数量最多,冬季则以近团结沙边滩区的数量最多。主要优势种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nus tenellus)、中华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etraspina)和四刺破足猛水蚤(Mesochra quadrispinosa)等数量的季节、潮汐变化及各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其数量分布情况决定了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盐度是影响冬、春季涨潮时浮游动物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水温则是影响夏、秋季涨潮时总丰度分布的主要因子。此外,径流及潮流等动力因素对潮沟浮游动物数量的时空分布也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65.
为了增强对微型(一体式)智能气象站(简称微智站)测雨性能的认识,2021年6—11月河北雄安新区气象局开展了不同测雨原理微智站的对比试验。分析表明:过程雨量不低于10 mm时,翻斗式微智站相对于标准站能够满足观测误差的控制要求,雷达式微智站测值偏大,光电式和压电式微智站测值偏小;过程雨量小于10 mm时,翻斗式微智站和压电式微智站相对于标准站能够满足观测误差的控制要求,雷达式微智站测值偏大,光电式微智站测值偏小。在雨强方面,双翻斗式微智站适合降雨极大值观测,光电式微智站和压电式微智站降雨极大值测值偏小;微智站雨强累积占比大于95%的雨强为[0.3 mm·min^(-1),0.6 mm·min^(-1)],雨量累积占比大于50%的雨强为[0.1 mm·min^(-1),0.4 mm·min^(-1)]。雷达式微智站对降雨响应比较快。微智站雨量传感器的分辨力越精细,对细微降雨观测越有效,有效降雨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766.
环境条件变化是造成贝类挥发性有机物质(VOCs)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菲律宾蛤仔养殖生产中,常进行从开放式自然滩涂迁移至人工围塘养殖的活动。本文研究了这一过程前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肌肉组织的VOCs组成特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显示:基于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共鉴定出52种VOCs,分别属于醛、醇、酯、烃、呋喃、烷烃、烯、芳香烃、含硫和含氮化合物等。迁移前样本中,检出41种化合物,迁移至人工围塘养殖20 d后,检出32种。迁移造成了化合物种类数量降低、种类发生变化。醛、醇类的相对含量最高、迁移前后的变化尤为显著,呈现由醛高醇低的组成逆转为醇高醛低的特点。溶氧是影响VOCs组成变化及其醇、醛类差别的重要因子。饵料生物量、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与VOCs的组成具有显著相关性:自然滩涂微型真核生物多样性高但生物量和丰度相对低,人工围塘多样性低但生物量和丰度高,是VOCs组成差异的关键影响因子。本研究建立了贝类VOCs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直接联系,为进一步解析贝类品质的环境关系、优化和调控养殖环境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67.
2001—2002年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2001年4月-2002年4月,利用生态学方法对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进行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有桡足类34属60种,枝角类3属3种,及端足类、磷虾、糠虾、多毛类、毛颚类、被囊类、水母和各种浮游幼体虫.浮游动物的群落构成小型化趋势明显,因为体长不足0.6 mm的小型优势种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和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在浮游动物总个体数中所占比例合计高达57.1 %.浮游动物的种类数、总个体数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模式大体相似,即湾外大于湾内,外侧大于内侧,东部大于西部.总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周年变化曲线与水温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高峰位于高温季节的8-9月,低谷位于冬季2月.调查期间柘林湾浮游动物非常丰富,年均总个体数达15.8×103 ind/m3,生物量达227.8mg*dW/m3.在单一调查年度内,浮游动物丰度与水温、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年份,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则表现为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768.
根据2016/2017年度南设得兰群岛海域夏季航次的浮游动物数据以及环境因子数据,初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丰度、多样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检测出24种浮游动物物种(类群),浮游动物群落总丰度为1095.51 ind·m-3,主要由尖角似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南极大磷虾以及南极纽鳃樽等组成。表层温度是对浮游动物分布影响较强的环境因子之一,与上述的浮游动物优势物种的丰度均呈正相关。浮游动物的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表层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南大洋西南极海域近些年的显著升温可能会促进夏季南设得兰群岛海域优势浮游动物的增长,进而导致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的下降。本研究将有利于深入探析南极磷虾重要渔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和优势物种分布,并从基底生态学参数的角度为探究磷虾渔场的形成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769.
辽东湾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5年7~9月辽东湾浮游动物的调查数据为主,并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对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分布特征、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主要集中在北部海区,而其生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却明显低于西部和东南部海区,说明该海区水体、生态环境、生物群落不如西部和东南部海区稳定、成熟。浮游动物多样性主要受透明度(rH′=0.599r0.01;rE=0.322r0.05,n=40)、水温(rH′=0.469r0.01,rE=0.432r0.01,n=40)、COD(rH′=-0.389r0.05;rE=-0.217r0.05,n=40)、W(rH′=-0.461r0.01;rE=-0.417r0.01,n=40)、物种数(rH′=0.835r0.01;rE=0.653r0.01,n=40)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70.
根据2003年1—12月在胶州湾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品,鉴定出浮游动物71种,幼虫、幼体34类。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时空变化及其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同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种类多样性符合中纬度海湾水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生态属性以暖温带、近岸低盐种类为主。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生物量平均为84.28mg/m3,饵料生物丰度平均为531.76个/m3,非饵料生物为72.08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饵料生物丰度的分布季节变化与海水平均温度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相关回归分析亦证实与温度的关系更为密切。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种类多样性的变化趋势,近20a来基本相同,高峰出现时间的差异,主要是受温度年季和季节变化差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