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774篇
海洋学   41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厦门海区潮间带海洋动植物共附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郑忠辉  陈连兴 《台湾海峡》1998,17(4):439-444
从厦门海区潮间带石纯、浒苔、江蓠、海兔、海葵及鲨鱼肠道分离得289株共附生微生物,以8种敏感菌为指示菌,从中获得拮抗活性的幼苗28株,放线菌17株,真菌8株。拮抗细菌以假单胞菌(39%)、弧菌(25%)和芽直菌(14%)为主,主要为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抗真菌的菌株比例较低。拮抗放线菌分属于链霉菌和小单孢菌,其抗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真菌的菌株比例分别为65%、47%和23%。拮抗真菌分青霉属和芽枝霉  相似文献   
152.
河北宣龙地区微生物铁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宣龙铁矿生物结构类型铁质叠层石、核形石和微生物鲕石所作的有机碳、正烷烃、生物标志物及干酪根红外扫描、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结合地质背景资料、微生物化石等地质标志探讨有机质在铁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从有机地球化学的角度也可提供生物参与铁质沉淀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3.
中国南极长城站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七年前后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极长城站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的考察结果表明,七年后,虽然一些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有所下降,即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来看,略是上升势。与友邻科考站相比,长城站的多少有点偏高。也比非南极的较高纬度的某些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高。结果意味着长城站尚有提高空气质量、改善环境状况的余地。  相似文献   
154.
在陆地和大洋中均已发现微生物生活在沉积物、沉积岩和火山岩之中。在大洋热液泉口微生物和微生物产物非常丰富,被认为是在海底下发现的喜温和喜高温微生物群落的代表。我们的先期研究支持这种假说:微生物参入了大洋火山壳的矿物转换、地壳的元素提取以及地壳中元素的沉...  相似文献   
155.
对北部湾的北海-临高海区作了空气微生物含量考察。结果表明,测区的空气平均细菌、真菌、总菌量及真菌/总菌的百分比分别为632.3,1324.0,1956.3CFU·m-3及67.7%。数据分析显示:测区空气微生物含量呈北高、南低、中间最少的势态;近岸海区的比相邻陆区的低,海上部分的平均比环海南岛上空的稍大,比粤西海区的稍少。其昼夜变化显示出空气细菌量峰值出现在晨间,谷值在中午。真菌量的峰值出现在黄昏,谷值在上午。其状态基本上不同于北海市区的,但近似于相邻海区的。空气做生物含量与气温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结果意味着空气污染近岸区重于海上区,人为活动的影响也较海上区的大。  相似文献   
156.
作者对鱼类细菌病原的诊断与控制作了较全面的综述。细菌病原诊断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ing)。细菌病原控制技术包括化学疗剂的应用,有益微生物的应用,营养添加剂,β-葡萄糖苷增强免疫抗病力,及免疫保护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7.
海洋蓝碳是海洋碳汇研究的重要领域,厘清不同蓝碳生境中沉积物有机碳组分格局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更好地理解此问题,现以近海厚壳贻贝养殖区这一特殊蓝碳生境为对象,解析沉积物中的碳氮组分格局;进一步通过关联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合卡尔文循环和还原三羧酸循环的关键基因相对丰度分析,评估厚壳贻贝养殖区沉积物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养殖区,厚壳贻贝养殖区沉积物惰性碳的累积较大,氮组分主要以氨氮形式存在;同时养殖区高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指示了其沉积物中碳周转较快,碳氮组分特征差异明显。沉积物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养殖区沉积物微生物主要以Gamma变形菌纲和Delta变形菌纲为主,且微生物类群与颗粒有机碳、惰性碳等碳组分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惰性碳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的硫微螺菌科(Thiomicrospiraceae)丰度在养殖区沉积物中显著高于非养殖区沉积物。贻贝养殖区沉积物包含cbbL在内的6种关键功能基因,固碳潜力明显。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究蓝碳生境的有机碳来源和微生物固碳效率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8.
镉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它通过沉淀作用、磷酸肥料的使用等排放到农田中。由于镉具有较高的蒸气压,因此,人为排放的镉大部分来自工业的挥发。排放到大气中的镉通过沉积作用转移到植物、土壤及水体中。在污染的土壤中镉被植物吸收并且在植物体内富集,通过这种机制镉进入了食物链。镉是一种诱导有机体突变的物质,能对动物和人类产生有害影响,并能够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环境中镉的存在一直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59.
辽河口区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辽河口表层沉积物中参与常见地球化学循环的功能基因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对揭示和预测辽河口沉积物微生物的功能代谢潜力和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 4.0)技术开展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沉积物样品中,检测到各类型功能基因48742个,反映了9个微生物介导的关键生物过程。其中,碳循环相关功能基因最多,其次是氮循环和硫循环,而磷循环相关功能基因较少。各站位生物过程相关的功能基因数量和荧光信号值整体呈由远海到近海上升的趋势,即河相区的微生物功能基因较海相区与混合区普遍丰富。碳循环中参与碳固定的基因荧光信号值最高。氮循环中反硝化功能基因荧光信号值最高。总磷与硝酸盐是影响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环境变化对辽河口沉积物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研究辽河口表层沉积物微生物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0.
陈皓文 《海洋科学》2004,28(2):75-76
对虾是全世界海水养殖国家、地区集约化规模养殖对象之一,其经济价值颇高,但连年来对虾养殖面临严重病害,这包括4类病毒、7种细菌、2属真菌等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对对虾疾病病理学研究已做了许多工作,但就病原生物的寄主反应方面的研究仍相当有限。最近几年来发现了被命名为Penaeidins的对虾抗微生物肽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