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20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1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潮间带生物数量比其它河口湾偏低,这与该湾粉砂质底质及强烈的水冲刷作用导致的不稳定生境密切相关,从湾底向湾口,生物数量逐步增多,湾性分布明显;就垂直分布而言,中潮区的生物数量为最大;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栖息密度以夏季为最高,而生物量以秋季为最大,数量的低值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152.
153.
台湾南湾区秋末冬初海樽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1年11月2--3日和12月8--10日在台湾南湾12个测站分别用2种圆锥形浮游生物网(长180cm,网口直径45cm,网目333μm或200μm)采集表层和底层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南湾浮游海樽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鉴定海樽类16利,其中7种为台湾周围海域新记录。东方双尾纽鳃樽和小齿海樽为优势种。南湾海樽类的种类数及个体数量均以12月多于11月。讨论了水文条件与海樽类时空分布的关系,认为外海高盐水团足南湾冬季海樽类生态特征的主要制约因子。典型的高温高盐种大西洋火体虫、长吻纽鳃樽、安纽鳃樽、多手纽鳃樽、书氏纽鳃樽、羽环纽鳃樽和斑点纽鳃樽等可以作为外海高温高盐水入侵南湾的指标种。与邻近海域比较,秋冬季南湾与台湾岛以东海域海樽类的区系特征比与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更加相似。  相似文献   
154.
杨娟 《海洋世界》2010,(12):44-45
<正>由于现存种群数量发生急剧下降,最近,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渔业局将生活在北太平洋东部的一种姥鲨划为"受到关注的物种"。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种姥鲨数量的减少,并不像人们惯常认为的那样,受到现在人类渔业发展带来的生存压力的影响,当然,对于它们目前的凄凉现状,归根结底,人类活动是难逃干系的。  相似文献   
155.
碎屑统计是定量研究陆源碎屑沉积物常用的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种:全颗粒法、Glagolev-Chayes法、Gazzi-Dickinson法和全面积法。目前对以上方法的差异性缺乏定量研究,其统计的颗粒数各不相同(从300颗到500颗不等),也缺乏样品分选程度和颗粒含量对统计结果影响的探讨。选取雅鲁藏布江干流的两个河流砂样品,分别用四种方法进行定量颗粒统计,并结合Matlab模拟统计开展实验。将全面积法统计结果作为最能够代表样品真实成分的标准,结果表明,Glagolev-Chayes法与全面积法的统计结果相近,全颗粒法与全面积法的偏差较大;对于分选越差的样品,全颗粒法与全面积法统计结果的差异性越大;统计颗粒数达到384颗时满足95%的置信度;在统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含量小于10%的颗粒类型,若岩屑总量小于10%时建议不再进行Lv/Lm/Ls投图。在计算河流通量时建议采用全面积法或Glagolev-Chayes法进行碎屑统计。  相似文献   
156.
碎屑锆石U-Pb 年代学是限定沉积地层年龄、追踪沉积物源、揭示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等重要的手段,在地质学和地理学领域应用广泛。近年来,单颗粒碎屑锆石数据获取技术日渐成熟,数据量激增,然而,部分邻近甚至相同地区不同研究组获得的原始数据存在差异甚至相互矛盾。如何高效严谨地获取及处理数据,并挖掘其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地质信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以青藏高原东北缘酒西盆地新生代疏勒河组砂岩碎屑锆石为例,采用标准实验流程,通过试验数据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对比,确定合理的碎屑锆石颗粒测试数量,利用碎屑锆石颗粒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有效的测试点,发现单颗粒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在数据测试、分析和应用方面极具前景。具体取得如下认识:1)碎屑锆石U-Pb测年前处理时需采用标准的重矿物分选流程,以保持所采集的碎屑样品中单颗粒锆石分布的全貌,避免引起年龄组分丢失或偏差;制作样品靶及选择测年颗粒时,需将全部锆石单颗粒在体视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的特征紧密结合,得到最优有效数量的单颗粒年龄,提高效率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2)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中,必须结合单颗粒锆石CL图像,修正或剔除异常数据,避免由于激光剥蚀点或离子束跨越特征不同的生长环带产生无意义的“混合年龄”。该研究为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大数据处理及应用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且为有效甄别U-Pb测年数据质量进而合理、准确地应用于地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7.
为加强耕地保护,我国提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本文基于占补耕地统计分布直方图,研究一套多指标耕地占补平衡评估方法,采用GlobeLand 30的最新两期数据,在空间格局、自然条件、区位条件3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在省级尺度评价我国近10年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在数量上,我国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耕地面积总体呈现东南减小、西北增加的空间格局;在质量上,我国较好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25个省的耕地质量提升,但存在耕地坡度增大、面积破碎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8.
马氏珠母贝两个与生长性状相关QTL 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个马氏珠母贝群体对遗传连锁图谱已经定位的,与马氏珠母贝生长性状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中的两个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59标记在2个群体中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其GT基因型的个体壳高、壳长、壳宽和总重均显著高于GG基因型的个体;154165标记在湛江群体中与壳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在深圳群体中与壳宽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表明QTL标记m59在2个群体中是共享QTL,而154165标记在群体中是特异QTL。基于这两个QTL在这2个群体中分别构建二倍型,发现在湛江群体中二倍型C_1(AAGT)和深圳群体中D_1(AGGT)型和D_2(AAGT)型对马氏珠母贝生长最为有利,可作为优先的基因型组合。  相似文献   
159.
为了完善松嫩平原西部油田区盐碱化湿地中微生物生态学状况和生态功能研究,对松嫩平原西部6个油田区的湿草甸土壤中石油烃含量、有机质含量、总氮含量、总磷含量、pH、含水量、电导率以及土壤微生物平板计数和微生物群落BiologEcoplate代谢活性进行测定,揭示油田区湿草甸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石油污染下的湿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活性随石油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石油烃含量为5603mg/kg时,二者都达到了峰值;石油烃促进了油田区湿草甸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增强,提高了微生物对底物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其他非生物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代谢强度的影响各异;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总磷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0.
《浙江地质》2010,(8):26-26
日前,国土资源部通报了2009年度耕地占补平衡考核情况。根据考核结果,2009年度与建设用地项目挂钩的补充耕地数量略大于建设占用耕地数量,97%的建设用地项目做到耕地“先补后占”。经过综合考评,河北、广西、重庆、天津、宁夏五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被评为2009年度耕地占补平衡落实好的省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