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22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078篇
综合类   17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1993年分析了不同大小斑节对虾肌肉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肌肉蛋白质 的氨基酸组成。虾体肌肉中有各种游离氨基酸存在,但数量很少,而且比例与肌肉 中结合氨基酸不一致。不同大小斑节对虾,其肌肉中氨基酸组成基本一样,不同的 是小虾的半胱氨酸、蛋氨酸含量比中虾、成虾的低;成虾的缬氨酸、异亮氨酸含量比 小虾、中虾的低,而酪氨酸、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较高。随着虾体的长大,甘氨酸、 丙氨酸的含量逐渐下降,而脯氨酸的含量升高。雌雄虾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只 是雄虾的甘氨酸含量偏低,精氨酸含量偏高。  相似文献   
32.
天然对虾与养殖对虾维生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9年6~9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天然中国对虾与唐海县十里海养殖场养殖对虾体内的维生素含量进行了定期系统地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对虾与养殖对虾腹部的维生素C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前者比后者平均高出81.9%;随着天然对虾体长的增加,其头胸部的维生素C含量也不断上升,而自8月10日以后,养殖对虾头胸部的维生素C含量却随体长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但二者体内的B1、B2、B6、菸酸(NAc)、菸酰胺(NAm)和叶酸(FAc)含量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维生素C可能是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3.
罗日祥  王玉英 《海洋学报》1990,12(3):355-358
本文采用了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人工配合饵料中添加蜕皮激素混合物的方法,试验β-蜕皮激素和水龙骨素B(2:1)的混合物促进对虾蜕皮生长的作用.经实验证明:饵料中添加蜕皮激素1.33-30μg/g,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蜕皮生长,然而以每克饵料添加5.33-10.67μg较为显著.相反,若含量达到60μg/g就会抑制对虾蜕皮生长,乃至中毒.食用添加蜕皮激素混合物(10.67μg/g)的饵料促进蜕皮生长的虾,其水分、灰分及蛋白含量,经测定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4.
1990年7~8月,舟山地区的对虾养殖场暴发了流行性对虾黑鳃褐斑综合症,造成对虾大量死亡。作者根据这一病情,对病虾的主要器官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病虾鳃丝细胞中有支原体感染。寄生部位为鳃呼吸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和核周腔。支原体多形态,呈近圆形、细长条形不等,无细胞壁,仅有单一膜包围,中心为一电子密度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35.
36.
对虾一种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病原的PCR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对虾无包涵体杆状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应用PCR技术分别对暴发性流行病发生前、流行中和发病后的对虾样品进行了检测.根据已克隆的对虾杆状病毒部分基因组序列而设计的引物能特异性地扩增出靶DNA片段,最低可以检测1pg的病素DNA.由典型发病症状对虾的胃、腮、肝胰腺、中肠、游泳足、肌内和心脏等器官和组织中成功地检测到病毒.不同组织和器官经扩增得到的信号强弱不同:病虾的胃扩增得到的信号最强,中肠、肌肉、心脏和游泳足次之,腮和肝胰腺信号最弱,说明病毒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数量及感染程度不同.在对虾发病前及发病后,用二次PCR还能检测表面不发病呈隐性感染状态的对虾携带的病毒;而对野生健康虾的检测结果为阴性.研究表明,PCR是检测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快速、灵敏而准确的方法,对病毒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和高健康对虾品种的选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
研究了 36 5 nm波长紫外线辐射中国对虾精子对其顶体反应和受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剂量紫外线辐射促进精子发生顶体反应 ,大剂量辐射使精子丧失发生顶体反应的生理机能并死亡。 36 5 nm波长紫外线能够透过精荚和纳精囊盖 ,对其内精子起到杀伤作用。精液稀释液在紫外线下辐射 5~ 8s,仍有部分精子具有受精能力 ,但胚胎在早期阶段即死亡。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过程中 ,紫外线辐射精液稀释液 5~ 8s,可获得遗传物质失活的精子 (激活源 )。经透射电镜观察分析 ,紫外线对精子遗传物质的损伤是一种使染色质变性的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38.
中国对虾血细胞中酚氧化酶活力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脊椎动物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的研究已有大量资料,不少学者[4,7,8]认为黑色素的聚集与昆虫伤口愈合、结节形成及包被作用有联系,而黑色素的聚集则与昆虫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及其底物相关。程振衡和梁子才[1]他发现在亚洲玉米螟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可以粘附到酵母菌细胞表面。在水生无脊椎动物中,有关酚氧化酶的研究报道甚少,特别是对虾酚氧化酶的特性研究,还未见到这方面的有关资料。本文报道中国对虾(Penaeuschinesis)血淋巴中血细胞内的酚氧化酶的存在及各种因子对其活力特性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实验…  相似文献   
39.
在中国对虾越冬亲虾中检出杆状病毒。经对病虾鳃、前中肠、卵巢组织进行电镜观察,在这些组织中发现大量有囊膜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约为367nm×128nm,核衣壳为324nm×92nm。病毒在细胞内不形成包涵体,在核内或在细胞质的发生基质中装配。从病毒的形态特征、感染组织以及典型的发病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认为亲虾感染的病毒与近年广泛报道的造成养殖对虾大规模流行病的主要原因——中国对虾杆状病毒为同一种。卵巢组织也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之一,亲虾卵巢组织的被感染暗示着该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而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40.
口服免疫药物后中国对虾某些血淋巴因子的测定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于1991年4-9月,以海捕中国对虾亲虾及养殖中国对虾为材料,运用单向免疫扩散(SRID)方法测定对虾血淋巴免疫因子,并采用经改进后的Horowitz等人的方法测定对虾体内的酚氧化酶(PO)活性,目的在于运用该两种方法对口服不同免疫药物的养殖对虾的血淋巴免疫因子及PO活力进行测定。对亲虾和养殖对虾口服不同免疫药物前后的测定结果表明,几种情况下的对虾血淋巴中均存在类似IgM的因子,血细胞中存在酚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