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273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6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501.
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区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各区域的蝗虫组成各有特色,属种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西双版纳、滇西北、西藏高原。特有种均十分丰富,特有物种数及其比例以西藏高原为最高,西双版纳次之,滇西北最低。3个区域的斑腿蝗科昆虫在体型、翅型、体色变化等方面有不同的适应表现,总趋势是随海拔升高,翅退化强烈、体型趋小、体色加深。突出的是西藏高原特有种类的分布区非常狭窄,物种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推断西双版纳可能为斑腿蝗科物种的现代分布中心,滇西北为过渡地带。  相似文献   
502.
遥感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一个初级的阶段,有关遥感影像处理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匮乏,还没有建立起适合遥感影像特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基于此,提出了建立以像斑分析为基础的遥感影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就多光谱/高光谱影像纹理分析的概念、方法、以像斑为基础的空间关系分析、分析过程中引入先验知识的方法及数据套合技术研究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503.
在安纳托利亚(Anatolia)中西部,下寒武统托莫特阶G gebakan组由弱变质陆相—浅海相碎屑岩,以及枕状和块状细碧熔岩、粒玄岩岩墙组成。一般呈杏仁状的细碧熔岩,为纳长石-辉石-斑状,及纳长石 方解石 绢云母±绿帘石±透闪石±绿泥石变质矿物共生组合。粒玄岩墙主要含斜长石和辉石  相似文献   
504.
大蛇沟钨矿床是东秦岭杨斜—丰北河金钨成矿带一处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矿体赋存于杨斜片麻岩套的NE—NEE向构造破碎带内。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赋矿含斑眼球状斜长片麻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34.2±1.6) Ma (MSWD=0.022, n=24),表明原岩形成于早志留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类,相对富集Rb、Ba、K、P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HREE),具岩浆弧岩浆岩特征。此外,高Sr、高Sr/Y和La/Yb、低Y和低Yb及弱Eu正异常等特征参数,与典型埃达克岩一致;推测岩浆源于加厚下地壳石榴石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形成于早古生代商丹洋向北秦岭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505.
马昭雄  张彤  黄波  汤晶  杨蕻 《地质通报》2018,37(7):1202-1212
对出露于冈底斯中带偏西部错龙错地区原划为早白垩世的粗粒巨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粗粒巨斑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212.6±2.7Ma,属晚三叠世。岩石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高SiO_2、K_2O的特征。Al_2O_3含量为13.18%~16.26%,铝饱和指数A/CNK为0.96~1.33(平均值为1.11),为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在182.99×10~(-6)~324.34×10~(-6)之间,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δEu值变化于0.38~0.57之间,具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K、Rb、Th和相对亏损Ba、Nb、Sr、P、Ti,具有类似造山后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该类岩石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应为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有关的由挤压向伸展转变的同碰撞向后碰撞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506.
2016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线鳍鲆属Taeniopsetta Gilbert, 1905的眼斑线鳍鲆Taeniopsetta ocellata(Günther, 1880), 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 这是该属和种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的报道。线鳍鲆属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 体长卵圆形; 双眼位于头左侧; 口小; 有眼侧和无眼侧均有1行小尖牙; 鳞细小, 仅体左侧有1条侧线; 雄鱼有1枚强吻棘和2或3枚眼棘, 雌鱼吻棘和眼棘很钝或无; 无眼侧腹鳍始于有眼侧第2根腹鳍鳍条基部右侧; 腹鳍基较短; 背鳍和臀鳍的部分鳍条延长成丝状。眼斑线鳍鲆的主要形态特征为: 两侧胸鳍不等长; 雄鱼背鳍的第13~17根鳍条及臀鳍的第1~6根鳍条延长成丝状; 体左侧背腹缘分别有2~4个不规则的“V”形或半圆形中空黑色斑块, 斑块内部具一黄色圆斑。  相似文献   
507.
大黎石英二长(斑)岩岩体出露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山地区藤县大黎镇南部一带,LA-ICP-MS测得石英二长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的U-Pb年龄分别为(102.8±0.9)Ma和(101.7±1.2)Ma。岩体SiO2含量为60.09%~62.91%,Na2O和CaO的含量分别为2.90%~3.08%,3.32%~4.35%,A/CNK=0.83~0.93,均小于1.0,100Fe3+/(Fe3++Fe2+)的值为37.76~42.93,里特曼指数σ变化范围为2.94~3.07,属于钙碱性、准铝质花岗岩系列。稀土元素总体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总体呈具有弱Eu异常右倾的稀土配分模式。微量元素总体显示相对富集Rb、Th、U、K、La、Ce、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综合分析表明,大黎石英二长(斑)岩为壳幔混合源I型花岗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大黎石英二长(斑)岩是燕山晚期早白垩世晚期后碰撞阶段张性构造环境的产物,与印度板块在该时期北移所引起的古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所导致的弧后拉张有关。通过论述区域构造演化,探讨该岩体的基本属性、成因、形成环境,分析了有利成矿条件:①I型石英二长(斑)岩为有利的成矿母岩;②矿区具有相对较高的Cu、Mo、Pb、Sn成矿元素背景值;③研究区的深大断裂和井字形断裂系统是控矿的有利地质构造。推测本矿区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年龄与成岩年龄基本一致,为100Ma左右的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508.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雌、雄鱼核型及Ag-NORs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形态与结构,本文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碱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采用冷滴片结合空气干燥的方法获取了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分别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吉姆萨和硝酸银染色并进行核型和带型分析。结果显示:(1)雄性斑石鲷核型为2n=47、1m+2sm+44t、NF=50,雌性斑石鲷核型为2n=48、2sm+46t、NF=50。(2)斑石鲷雌、雄鱼染色体相对长度分别为(2.30±0.37)—(6.87±0.42)及(2.28±0.30)—(10.33±0.86),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体型巨大的异形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相对长度达到其它染色体的2—5倍。(3)染色体经银染后,发现含有2个Ag-NORs位点的分裂相最多,位点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短臂末端,呈短棒状,且具有活性异形现象。(4)本研究中雄性斑石鲷具有一条异形性染色体,可能是性染色体Y,我们推测其染色体的性别决定类型可能为X1X1X2X2/X1X2Y型。本研究为鲈形目鱼类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将为进一步开展斑石鲷遗传育种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09.
针对SAR海冰图像受相干斑噪声影响严重, 提出采用相干斑抑制区域生长模型的区域MRF(SRRG-MRF)分割算法。SRRG区域模型包括构建图像的相干斑抑制区域化表达和基于区域的灰度相似性进行区域生长两个部分,其中相干斑抑制的区域化表达由相干斑抑制的双边滤波(SRBF)算法和分水岭变换构成, 该模型在相干斑噪声严重的情况下, 能够有效抑制过分割和对目标边缘准确定位, 并防止MRF分割优化陷入局部最小值, 减少误分割。将SRRG区域模型与MRF相结合, 能够大幅度减少优化搜索空间, 获得准确的分割结果。采用不同视数的SAR海冰合成图像和由RADARSAT-2及SIR-C获取的SAR海冰真实图像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 与已有区域MRF分割算法相比,本文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分割准确性。  相似文献   
510.
张征  杨俊弢  庄道泽 《西北地质》2010,43(2):169-183
采用激发极化法、磁法、重力法对土屋东、延东铜矿化点进行了评价,发现了土屋东、土屋、延东等出露地表的斑岩型铜矿床。在完成了土屋东-延东矿区的物探面积性工作基础上,初步提出"三位一体"模式,经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土屋东、土屋、延东矿床找矿规律性后,建立了"三高二对应一相关"的找矿模式,即高极化体直接反映斑岩型铜矿体两翼的硫化物带,间接反映出硫化物带包裹着铜矿体。高磁体直接反映闪长(玢)岩,间接反映成矿母岩——斜长花岗斑岩体。剩余重力高主要反映闪长(玢)岩也包括了斑岩体。斑岩体对应分布高、低阻之间的接触带,也对应分布高、低磁性体之间的接触带,斑岩型铜矿床的出现与火山岩地层密切相关。以此为基础,对延西矿区掩埋矿体运用了"三高二对应一相关"找矿模式,发现隐伏斑岩型铜矿床。应用"三高二对应一相关"找矿模式对土西靶区、延西靶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认为两矿区仍具有进行进一步工作的前景,目前正进行验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