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4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为了分析文登近30a 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针对198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三个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和线性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文登198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明显升高、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年降水量不均,但总体呈增多趋势,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明显增多;年均日照时数总体变化趋势略有下降,但不明显。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应及时调整种植抗旱、耐涝作物,加强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2.
中国黑戈壁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1年中国黑戈壁地区11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日照多年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近52a来日照时数减少的变化并不明显,其趋势变化率为-2.0h/10a,远小于周边地区。四季之中,春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其他三季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不同区域,年日照时数变化也不相同。黑戈壁地区年日照时数的减少与年降水量的显著增加和年平均风速的减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3.
对上杭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0年近30a的日照时数的年、季和月变化特征及与总云量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上杭县30a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其趋势变化率为-24.6h/10a,约每年减少2.5h,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减少明显.(2)春、秋季日照时数呈增长趋势,冬季日照时数略有减少,夏季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3)1~3月日照时数为减少趋势,4~7月日照时数为增加趋势,7月达到全年最高值.(4)总云量是影响日照时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日出日落时间也是影响日照时数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4.
秦岭南北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及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月数据,采用样条曲线插值法(Spline)、气候倾向率、Pettitt突变点检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38.7 h,空间分布呈东北向西南递减格局,按各分区日照长短排序为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巴巫谷地。四季日照时数分布特征与年尺度上的结论基本一致,4个季节按其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四季均以秦岭以北的日照时数最大。(2)近52 a各区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绝大部分站点呈下降趋势。下降的站点占本区站点总数的比例排序为巴巫谷地>汉水流域>秦岭以北>秦岭南坡,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相对于秦岭以北日照下降更明显。春季47%的站点呈上升趋势,显著上升的站点集中于中部地区;夏季98%的站点呈显著下降趋势;秋季和冬季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3)年尺度、春季和夏季突变年份集中于1978-1981年间,秋季的突变特征不甚明显,突变年份和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可言,冬季日照时数突变年份同步性和一致性较差。(4)绝大部分站点日照时数与风速、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最低气温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5.
升温率略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珠峰地区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青海高原近40年来最高和最低温度变化趋势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唐红玉  李锡福 《高原气象》1999,18(2):230-235
利用青海1959 ̄1996年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总云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在剔除台站迁移较大的站点之后,对青海高原近40年来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云量和日照时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近40年来青海高原最高气温秋冬季为弱的升温趋势,春季则为明显的降温趋势。最低气温各季都为升温趋势,秋、冬季最为明显,春、夏次之。无论最高、最低或是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都是高海拔地区(3000m以上)  相似文献   
107.
2004年秋季(9—10月)吉林省总的天气特点是气温特高,降水偏少,初霜略晚,大风次数少,日照时数多。季内共有5次冷空气活动,出现7次降水天气过程,是一个艳阳高照,温暖干燥的秋季。本文对出现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8.
区域日序、时序光合有效辐射的准确估算是揭示区域农林产量、品质形成机理不可或缺的数据源.基于广西武鸣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地表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日序及其各时次地表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曝辐量与其对应的日照的变化关系.结果 表明,日序及其各时次的晴空指数与其对应的日照百分率呈现二阶函数变化,而日序及其各时次的光合有效系数与其对应的晴空指数的自然对数呈现良好的线性变化关系,尤以农作物、林果等主要生长季的4-11月期间效果最佳.由此而构建的基于日照时数的日序及其时次光合有效辐射估算模型,对弥补农林产量、品质构成的光合作用影响机理研究等所需的基础数据源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110.
近46a山东菏泽日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5~2010年菏泽日照、云量、雾(轻雾)、相对湿度、降水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9点2次平滑、突变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6a菏泽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6a菏泽日照时数极显著减少,平均每10a减少121.66h;夏季和秋季极显著减少,冬季显著减少,春季减少趋势不显著;减少趋势最大的是8月。1981年是菏泽日照时数减少突变的时间点,也是日照时数由正距平优势向负距平优势的转折点。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相对湿度和轻雾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雾日数呈弱显著负相关;四季日照时数除夏季与雾日数负相关不显著外,均与平均总云量、相对湿度、雾和轻雾日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影响菏泽年和春、夏季日照时数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雾,秋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雾和降水日数,冬季主要因子为总云量、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