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2篇
  免费   188篇
  国内免费   34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524篇
海洋学   75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Ⅰ.虾池的生态系 虾池生态系由下列因素组成的: Ⅰ.1 水温 相对稳定的水温条件是水生生物的良好生活环境,生物体在适温范围内,摄食旺盛、生长迅速。过低和过高的水温都会抑制其生理机能的正常发挥,直接和间接地造成生长不良、发病和死亡。虾池水温随着虾池的地理位置、天气状况、换水能力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春夏季水温比自然海区高5℃以上,秋季后期水温又比自然海区低5℃以上。水温还能直接影响虾池水体的理化因子,如溶解氧、硫化氢氧化等。综上所述,高温能引起对虾耗氧率的增加和水体溶解氧的下  相似文献   
42.
锌对虾夷扇贝和刺参幼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虾夷扇贝和刺参幼体为材料,采用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锌对虾夷扇贝稚贝及幼贝和刺参幼虫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锌对虾夷扇贝稚贝的24hLC50 6.40mg/L,48hLC50为3.31mg/L,72hLC50为1.39mg/L,96hLC50为0.61mg/L;而对幼贝的24hLC50为3.32mg/L,48hLC50为2.64mg/L。72hLC50为1.76mg/L,96h  相似文献   
43.
虾肤诱食剂改善南美白对虾植物蛋白日粮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健  王明鹏 《海洋科学》2004,28(4):48-51
用900尾平均体质量为0.106 g/尾±0.012 g/尾的南美白对虾(Peneausvannamei)进行虾肽改善植物蛋白日粮试验,结果表明:(1)大豆粕、杂粕组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2)大豆粕、鱼粉组南美白对虾相对生长率、饲料系数、虾体组成相似,杂粕组最差,且与大豆粕、鱼粉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南美白对虾日粮中虾肽作为营养性诱食剂可显著改善植物蛋白的适口性,提高南美白对虾对大豆蛋白的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与鱼粉组相同的养殖效果,从而明显降低南美白对虾日粮成本。  相似文献   
44.
虾蟹类亲体生殖营养需求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虾蟹类生殖营养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讨论了各营养素对虾蟹类亲体成熟、生殖和幼体质量的影响.此外,就今后在虾蟹类亲体生殖营养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5.
越冬亲虾及其环境的细菌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6.
河南卢氏发现黄土旧石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报道了在河南卢氏发现的3个旧石器地点:石制品出自S1的Ly15地点;在S3,S2和S1中均有旧石器发现的Ly13地点;出自S2的Ly14地点。3个地点的石制品均以石英岩砾石为原料,锤击法打片,石器数量较少,有手镐、刮削器,这些发现为探索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库车坳陷是南天山中段新构造运动异常强烈的地区,内部发育有四排近EW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由南天山山前向塔里木方向依次为:山麓逆断裂-背斜带;喀桑托开逆断裂-背斜带;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和亚肯盲逆断裂-背斜带.东秋里塔格背斜属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东段部分,其构造运动尤为强烈.研究表明:东秋里塔格背斜是浅部滑脱面与其南翼逆冲断层共同形成的断层传播-滑脱混生褶皱,背斜南翼的浅层逆冲断层和深层的断坡构造是重要孕震场所.东秋里塔格浅部背斜核部的背冲式断裂和北翼的膝折属于派生的次级构造,断裂的规模、错动量有限.东秋里塔格背斜南翼逆断层最新活动错断Ⅱ级阶地砾石层,其活动年代至少为全新世早期,这次错动在地表留有3~4 km长的古地震破裂形迹,说明断裂具粘滑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48.
Paleocurrent indicator data collected in field work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arly Cenozoic regional paleodrainage patterns in the Hob Xil basin 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of the Eocene Fenghuoshan Group obviously show that the flows were northward with a unidirectional dispersal pattern. This probably reflects the uplift of the Qiangtang terrain during the initial basin deposition period and indicates that the Tanggula Moutains occurred as topographic highlands at least in the Eocene. Paleoflows of the Oligocene Yaxicuo Group were dominantly oriented to the north and then flowed eastwards during its late deposition. This regional variability of paleodrainage patterns of the Yaxicuo Group is interpreted to record the dispersal style of sediments from transverse rivers to longitudinal river system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Oligocene uplift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obstructed by northward paleoflows and created longitudinal river systems parallel to the orogenic bel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paleodrainage patterns suggest that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was situated in the Hoh Xil area and its uplift has progressed northwards through time.  相似文献   
49.
刘辰生  郭建华  苏娟 《新疆地质》2005,23(3):288-291
阿克库勒地区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的次生溶蚀孔隙所占比例远高了: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样品数据统计显示,卡拉沙依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类型.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及储层样品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分析结果,本区石炭系储层主要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其中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溶蚀作用是本区卡拉沙依组储层所经历的最重要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已达到晚成岩B期,早期方解石交代石英颗粒并发生大量溶蚀,生成大量次生孔隙,晚期方解石没有发生溶蚀.  相似文献   
50.
早期煤化作用机制与有机质早期成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熟和低熟油气田的发现、生物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有机质早期转变的研究;而有机质早期转变机制的正确认识对于煤和干酪根中显微组分的成因、后期热演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早期煤化作用机制和有机质早期成烃作用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