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84篇
自然地理   17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近日,丽水市派出5个督查组,对全市重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综合督查调研,其中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被纳入重要督查内容。通过督查,找出当前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地方政府落实整改。这是该市首次将国土资源相关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督查范围。  相似文献   
582.
为科学治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灌区重度盐渍化,对其一处低洼农田水盐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排除漫灌影响,7月初至11月初,农田地下水埋深呈单峰型,表现为监测前期缓慢上升,8月初达到最大值,后波动性降低;而地下水矿化度一直缓慢降低。0~60 cm土壤总盐量表现为单峰型,监测前期缓慢升高,8月达到最大值,后缓慢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整个监测时期,农田地下水埋深、矿化度、0~60 cm总盐量均表现为正相关,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总盐量与地下水埋深、矿化度的相关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583.
河北坝上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集沙仪、风速廓线仪和土壤紧实度仪对河北坝上地区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风蚀因子和输沙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与输沙量相关性最大,是影响风蚀量的关键性因子。回归拟合显示,风蚀因子与输沙量均符合三次函数方程。在各土地利用方式中,退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硬度最大,其次为东西向莜麦留茬地、小麦留茬地、南北向莜麦留茬地,再次为油菜留茬地和弃耕地,最小为翻耕地。输沙量退耕地最小,其次为东西向莜麦留茬地、南北向莜麦留茬地、小麦留茬地,再次为油菜留茬地和弃耕地,最大为翻耕地;输沙量垂向分布随集沙高度增加呈幂函数减少。因此,适宜增加退耕地和留茬地的分布面积,减少翻耕地面积和垄向沿盛行风向分布的地块有利于降低农田土壤风蚀程度。  相似文献   
584.
平原绿化在未来农林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环境卫星(HJ-1 A/B)多时相数据,选择河南省6月冬小麦收割后的CCD数据,直接去除第二季作物,并利用4月份第一季作物播种前的CCD数据,剔除了一季作物,以及[(NDVI4月≥0.22)与(NDVI6月≥0.35)]提取平原绿化的信息,其与26个主要城市城区绿化信息进行的相关分析达到显著水平(R2=0.9166)。因此,该区的平原绿化解译效果好,而南部信阳市以一季水稻为主的地区及“水稻-冬小麦”过渡区,解译效果较差。除信阳外,由HJ-1卫星解译的河南平原绿化总面积6909.8 km2,占2010年河南省森林面积20.53%。  相似文献   
585.
本文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重点区域陕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对比其前后两个10年的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并进一步分析耕地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论文基于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经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并结合实地验证,生成陕北地区1990、2000和2010年耕地现状以及前后两个10年耕地变化时空监测数据集。进而运用光能利用率遥感模型,结合中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卫星遥感数据估算陕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分析耕地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北地区耕地面积及其生产力在研究期前10年小幅增长,后10年明显减少。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为满足当地人口的粮食需求以及弥补城市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大面积草地和未利用地被开垦。耕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城市化也是耕地减少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20年来陕北地区耕地资源总面积净减少42.56%;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期农田净初级生产力下降了41.90%。研究对于评估陕北地区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指导区域土地利用科学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6.
为揭示农田利用可行性 ,提出农田立地概念 ,建立农田评价体系 ,以京郊房山区良乡为例 ,基于GIS技术评价农田质量 ,分析农田立地 ,综合评价农田 ,为划定基本农田提供客观依据 ;根据农田评价评分数值分布 ,通过模糊稀疏度算法模型 ,实现农田自动分等定级 ,减少了界定农田等级指标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587.
农田氮流失与农业非点源污染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氮肥的过量施用,农田氮流失容易造成农业非点源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农业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改变了农业环境的生态结构与功能,造成很大危害.农田氮流失主要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淋溶途径进入水体形成农业非点源污染,降雨状况、土壤特性、施肥状况、农业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田间管理方式等因素与农田氮流失有密切关系.通过农田管理制度或立法、农田氮流失的源头控制和农田氮流失的扩散途径,可以实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调控,降低施用化肥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588.
土壤侵蚀对农田中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碳主要在通气状态下释放出CO2以温室效应的形式影响全球变化。当前,农田土壤固碳过程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领域,其中农田土壤再分布过程能否导致土壤固碳已引起科学上、政治上以及社会上广泛的兴趣。本文从不同的尺度阐述土壤再分布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分别阐述土壤侵蚀和再沉积过程在全球碳循环,陆地碳库研究中的作用,土壤侵蚀与农田景观土壤有机碳动态、活性组份以及碳通量之间的关系,土壤再分布过程引起的土壤固碳机理。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89.
非点源污染对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水资源短缺是全球性关注的问题,水质恶化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定量研究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凶素可为治理水环境提供基础依据.与实测数据及综合污染指数的对比表明,水质指数能够合理反映水质的变化程度和时空变化趋势.利用西苕溪流域1996-2000年水质监测数据的研究结果如下:西苕溪流域水质的空间变化趋势是自上游至下游逐渐恶化,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逐年转好;点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年份(1999年)的水质指数比以前年份(1996-1998年)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说明非点源污染是影响西苕溪流域水质的重要因素;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形式是氮、磷污染,其主要非点源是农田、经济竹林和城镇径流及居民生活污水等.  相似文献   
590.
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举措,是实施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途径。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由于土地的现状改变和归并,势必会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地上他项权利的调整。因此,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的土地权属管理,清晰界定每宗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土地的位置、界线和详实面积,不仅直接关系到土地权利人的切身利益,也是避免以后发生土地权属争议,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防止弄虚作假,使土地开发整理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