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22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方惠瑛  王健 《台湾海峡》1997,16(1):55-62
1992年11月至1993年8月对厦门YunDang湖及厦门西港部分海域底栖有孔虫及相关的环境化学要素进行了4个季度月的调查,发现YunDang湖的底栖有孔虫可分为三个群落,即正常群落、半污染群落和污染群落,分别代表了湖内不同污染程度环境,同时发现了底栖有孔虫的耐污种类和对污染敏感种类,它们具有指示环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2.
对日本周围海域海底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的有机碳作了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值的比较。东海海域浮游、底栖有孔虫的年代差约为800a ,代表了表层水和底层水的年代差。根据日本海北部的研究结果推测 :该海域全新世海洋储存库年代约为350a。海底沉积物中记录的环境变化和地质变化信息可用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古生物学等方法解释。这些作为最后的解释方法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使用精度尽可能准确的时间刻度法也是很必要的。在海底沉积物中插入的时间刻度法除了岩相层序和火山灰层序等地质学方法、研究生物变迁的古生物学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13.
挪威—格陵兰海晚第四纪有孔虫响应海冰消退的高分辨率记录StefanNees等深海底栖有孔虫的丰度依赖于垂向和侧向有机质营养物的输入(Graf等,1995)。现代研究表明,底栖有孔虫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垂向和侧向有机物通量有关(Lou-bere,1996)...  相似文献   
114.
应用浮游有孔虫定量统计、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和磁性地层学等资料来确定南海ODP1148站深海沉积中的上新统/更新统(P/P)界线。氧同位素期(MIS)64和65之间的P/P界线在1148站位于井深112.75m处,计算年龄为1.805Ma,在地层对比上与Vrica层型剖面的P/P界线一致。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在MIS62出现以右旋壳为主的转变,计算年龄为1.76Ma,此事件和Olduvai极性亚时顶界看来是最接近P/P界线的可靠时间面。除此以外,在1148站P/P界线及其附近没有发现重大的地层学和环境变化事件。相比之下,1148站底栖δ^18O值在3.05~2.53Ma期间快速变重,冬季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了5℃,指示了北半球冰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5.
通过三个断面加密有孔虫表层采样和精确高程测量,发现建川开敞型盐沼存在特征性盐沼有孔虫组合,这些组合与盐沼植被带相应,受高程控制,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垂直带顶面即最高高潮位以上有孔虫突然消失.这个有孔虫垂直分布模式可高精度地恢复古海面(精度最高可达±5cm).该研究为我国高分辨恢复古海面提供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有孔虫标尺,同时该工作也填补了国外仅局限于研究隐蔽型海岸盐沼有孔虫垂直分带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6.
根据对台湾岛以东海域A-24C,A-50C岩芯中放射虫化石的分析结果,并借助WP3岩芯有孔虫,δ^18O曲线分析,测试资料,对两岩芯地层作了对比与划分,结果显示:两岩芯的上部(A-24C为0~30cm,A-50C为0~35cm)属全新世沉积;下部(A-24C为30~234cm,A-50C为35~163cm)属晚期更新世沉积。 两岩芯中放射虫丰度、分异度的变化与黑潮主流线的摆动密度相关。末次冰期时的低海面导致黑潮主流线移至研究区(125℃E)以东,放射虫丰度,分异度出现低值,有的层位出现零值,而随着海面回升,黑潮逐渐移至现在的位置,放射虫的丰度,分异度出现高值,另外综合该区分析资料,推算两岩芯的平均沉积速率为A-24C岩芯全新世3cm,晚期更新世12.6cm,A-50C岩芯全新世2.9cm,晚更新世12.4cm,晚期更新世沉积速率均大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117.
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的氧、碳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海陆架HY126EA1孔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组成曲线对比,可将氧同位素组成变化分为5期,分别对应着冰消期、末次冰期极盛期、末次冰期间冰段、末次冰期初期和末次间冰期.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与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基本一致.δ18O和δ13C的相关性在不同气候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陆源水和海水交换复杂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8.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沉积物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沉积物粒度和软体动物群数据,重建了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受末次冰期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普遍发育杂色黏土。随着冰后期气候回暖,海平面快速回升,海水经多个口门自南向北侵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南部较早接受海侵,约9010cal.aBP海水入侵至中部地区,研究区开始发育河口湾环境,并持续至4510cal.aBP。期间,钻孔记录的微体动物群组成和丰度特征反映了2次短周期的水体条件波动,最大水深发生于约7000~5630cal.aBP,微体动物群的丰度达到最高值。约4510cal.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逐渐增强,发育三角洲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119.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78-380
通过对邢台沙巴沟太原组实测剖面有孔虫动物群进行研究,在太原组灰岩地层中鉴定出有孔虫11科15属23种,建立了Nodosaria-Multidiscus-Glomospira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晚古生代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后,确定有孔虫动物群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0.
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冷泉区是海洋能源和生物资源同时富集的一类特殊区域。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地球化学组成是海底冷泉区发育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海底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及其碳同位素研究,对于探讨冷泉演化、评估古冷泉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综述了全球一些主要冷泉区的底栖有孔虫研究方法及其进展,对比了各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特征及地域差异,评述了冷泉区底栖有孔虫的碳同位素记录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冷泉活动的潜在指示意义,最后提出了南海北部冷泉活动区底栖有孔虫方面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