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3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6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872篇
海洋学   92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5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利用三维地质体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建模新方法。该方法以似三棱柱作为建模的基本体元,根据似三棱柱的特点和知识推理规则,进行复杂地质构造的自动建模,避免了不必要的人为干预,扩展了似三棱柱建模的适用范围和表现能力。最后通过研究实例展示该方法的实际建模效果。  相似文献   
102.
<正>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相似文献   
103.
研究了珍珠加工中前处理方法、作用和效果.在前处理过程中,珍珠内有荧光物质、长碳链饱和脂肪酸(脂)等物溶出。珍珠的颜色不同、前处理工艺方法不同.溶出物质也不同.经过前处理,珍珠的光泽明显增加;漂白速度有所加快。可通过测溶液折射率变化的方法来比较前处理工艺中有机溶剂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海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经济贡献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对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了解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加快创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因而对该海域的深入研究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拟对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这样一个层化结构多变、多种运动形态耦合的复杂动力学系统中的物理环境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揭示海洋环境演变规律,为国防安全、渔业生产等提供科学支持;同时对该项目研究的目的、科学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及预期目标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5.
《西部资源》2012,(5):42
济南以"泉城"而闻名,泉水之多可算是全国之最。这里平均每秒就有4立方米的泉水涌出来。在济南,比较著名的泉有4个:珍珠泉、黑虎泉、金线泉、趵突泉。仅趵突泉每天就涌出7万立方米的泉水。  相似文献   
106.
干旱程度对C3植物红砂和C4植物珍珠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巧娣  苏培玺  高松 《中国沙漠》2012,32(2):364-371
 C3和C4植物混生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较多,而在荒漠生态系统少见。在中国荒漠地区,C3小灌木红砂和C4半灌木珍珠在特定生境下混生在一起,以独特方式适应高温强光和干旱的极端环境。通过在不同干旱程度下测定它们生长期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探讨它们在混生条件下对极端环境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红砂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均要高于珍珠;而珍珠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则要高于红砂。这表明珍珠和红砂在水分匮乏的荒漠生境下采取了不同的生存策略。红砂通过维持较高净光合速率和较高蒸腾速率来生存;而珍珠则通过高水分利用效率生存。  相似文献   
107.
3mm多普勒云雷达测量反演云内空气垂直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彭亮  陈洪滨  李柏 《大气科学》2012,36(1):1-10
垂直指向的W-波段大气云雷达(WACR)不仅测量云粒子的反射率因子Z, 而且测量多普勒速度谱。本文利用寿县气象站WACR在2008年11月1日一个时段的测量, 进行云内空气垂直速度反演试验。首先讨论个例中反射率、 Doppler平均速度及谱宽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然后利用小粒子示踪法和改进的以小粒子示踪法为基础的粒子下降速度w0—反射率因子 (w0-Z) 关系法反演了云内空气垂直速度, 进而结合Doppler谱数据分析反演结果。结果显示: 小粒子示踪法在湍流较弱时能比较精确地反演空气垂直速度, 而湍流较强时, 湍流造成的误差不可忽略; 改进算法在湍流较强时能够减少湍流对反演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利用线性理论模型进行解析和模拟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基础研究方法之一, 其简单明了, 解释了如Rossby波形成等重要的环流现象。近年, 有研究 (Chen et al., 2001) 运用定常线性准地转模型研究副热带高压的形成, 在相似加热强迫下, 其结果与理论研究和GCM的研究不同。本文运用该模型系统研究了由季风降水产生的潜热加热所激发的副热带定常波的结构特征, 以理解其结果与GCM不一致的原因。研究表明基本流对热强迫的定常波的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1) 当基本流为东风或为零时, 定常波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第一斜压结构, 波动振幅随东风的增大而减小; (2) 当基本流为西风时, 呈现向上的传播特征, 振幅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存在一个临界风速Uc(约3 m/s), 此时, 波动振幅最强; 基本流的平流作用具有非对称性, 西风时平流作用远远强于东风。由此揭示了该线性模型解的本质: 加热在热源区所激发的经向地转涡度输送必须能够平衡加热的位涡制造和纬向位涡平流; 基本流的经向和垂直方向的变化使得气旋和反气旋中心偏向热源中心北侧, 并进一步发现当基本流为夏季亚洲季风区纬向平均的纬向风场时, 线性模型的解中位于中低层的反气旋中心显著抬升, 而不出现在地面上, 与完整的大气环流模式的结果接近。说明即使在线性模式中, 洋面副高的形成也不能完全用季风潜热加热来解释; 另外, 静力稳定度对热强迫的副热带环流的影响也很重要, 使热源的强迫作用放大。  相似文献   
109.
黔西南一次中尺度暴雨的数值模拟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乔林  陈涛  路秀娟 《大气科学》2009,33(3):537-550
使用WRF模式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模拟了2006年6月12日贵州省西南部一次典型的突发性强对流暴雨过程, 模式较真实地模拟了这次局地发展的中尺度暴雨天气过程。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辐合线造成了初始的上升运动, β中尺度对流系统首先在地面锋线前不稳定的暖区中生长, 辐合线南侧的偏南气流对水汽和热量的输送是对流能够持续生长的最重要因素。通过非地转ω方程的诊断证明, 在降水开始后, 凝结加热的释放对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最为重要, 它强迫产生的上升运动分量超过了低层暖平流强迫造成的上升运动分量。在相应的热力、 动力结构的调整作用下, 对流层低层出现中尺度低空急流、 中尺度涡旋等动力结构。到降水过程后期, 由于偏北气流的侵入, 降水区上空对流层低层转为对流稳定的层结, β中尺度对流系统无法获得不稳定能量以维持其发展, 降水也逐渐减弱直至终止。  相似文献   
110.
从中期天气过程看近几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鲍名 《大气科学》2009,33(4):708-718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2000年到2007年连续八年梅雨期降水偏少。本文从中期天气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这八年不利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主要因子, 有东亚高空急流中准定常波动、 西太平洋暖池强对流活动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受这些因子的直接影响, 在中期时间尺度上副高环流形势发生变异, 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梅雨期的降水异常减少。在这八年的梅雨期中, 这些因子的特别异常, 更主要的由于它们的组合作用是导致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直接原因。并且, 同样是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 不同因子的组合方式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梅雨偏少的降水异常分布背景。本文还初浅地讨论了在季节内预测长江中下游梅雨时对中期天气过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