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3篇
  免费   954篇
  国内免费   1283篇
测绘学   360篇
大气科学   710篇
地球物理   1238篇
地质学   2164篇
海洋学   802篇
天文学   142篇
综合类   305篇
自然地理   999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49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206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74篇
  2009年   265篇
  2008年   261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单频GPS接收机天线扼流圈的研制与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多路径效应对GPS共视比对的影响及削弱其影响的方法。结合综合原子时项目的需求,研制了适用于单频GPS接收机的天线扼流圈,并用零基线比对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研制的天线扼流圈可有效地削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并可明显地改善单频GPS接收机NTSCGPS-1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82.
三江平原旱田耕作对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累积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袁兆华  吕宪国  周嘉 《湿地科学》2006,4(2):133-137
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湿地生态试验站综合实验场,对不同耕作年限的湿地土壤(0~20 cm)进行环境累积效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开垦时间的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渐变,物理性质方面,土壤容重和比重逐渐增大,而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年减少;化学性质方面,土壤pH值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则随开垦时间的增加而逐年降低。弃耕后土壤性质有所恢复。土壤性质在开垦初期变化较明显,而后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83.
Fine atmospheric dust includes mineral particles and aggregates, fibrous minerals and fibrous organic material. Generation, dislodgement and transport (deflation) of natural dust with the finer (〈4 microns) components suspended as silt-size aggregates, is widespread in and adjacent to the world's drylands, as well as deriving from volcanic vents. Silica is a highly fibrogenic agent in lung tissue. Long-term inhaling of siliceous dusts can lead to a number of fibrotic lung diseases, including natural (non-occupational) pneumoconioses (notably silicosis, but including asbestosis and others). Different polymorphs of silica show different levels of toxicity in interaction with lung tissue. Particles with highly active surfaces may release radicals, causing cell damage. Some types of inhaled particulates are degraded by macrophages, but many are highly resistant and persist in the lungs, some stimulating fibroblastic cells to deposit collagen. Silicosis is an inflammation of the lung commonly caused by silicate mineral particles, leading to fibrosis. Three types are recognized: nodular pulmonary fibrosis (simple or chronic silicosis), acute silicosis, and accelerated silicosis. Generally, finer particulates have greater oxidative capacity than the coarser fractions. They contain more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their greater bioreactivity making them more toxic to pulmonary tissue. Nevertheless, inhalation of large dust particles (〉 10μm) may constitute a health risk if the mineralogy is toxic, regardless of where the grains lodge in the respiratory system. Dust may absorb harmful gases, disease-generating bacteria and carcinogenic hydrocarbon compounds. Silica-related respiratory disease may also an exacerbate cardiac problem, and epidemiology suggests a link with tuberculosis. Quantification of dust loading and exposure requires stud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supported by meteorological analysis, airflow modeling and satellite-borne imagery. Some acute, short-term health impacts have been assessed using atmospheric and health records both before and after a dust storm or by comparison of populations within and outside such events. Analysis of the size, shap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ambient dust particulates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natural dust sources, dust concentrations, and potential particulate toxicity, as well as providing a datum for assessment of human exposure levels.  相似文献   
84.
85.
从差异波形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时移地震差异波形特征与砂泥岩互层油藏中油层速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建立由5层地层组成的楔形地质模型,运用褶积公式及时移地震求差公式,得到泥岩速度为2 400 m/s和砂岩速度为2 700m/s条件下,互层中砂岩速度变化±150 m/s的时移地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砂泥岩互层的差异波形是一个多峰复合波,泥岩夹层的厚度是决定差异波形特征的一个主要因素,并且存在一个临界值,即四分之一主波长;如果泥岩夹层的厚度小于这一临界值,就会发生遮掩效应,即顶部油层的时移地震响应可以掩盖中、下部油层的时移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86.
87.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地球化学监测在2004年12月10至2005年1月10日之间捕获到一段重要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该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晚上11点半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7点半结束,其中在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7点半这段异常非常特殊,表现出流体地球化学的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流体组分从基本上不含Ar、He及N2跳跃到富含Ar、但亏损He和N2。该异常发生在2004年9.3级苏门答腊地震前1个半小时。由于CCSD现场离苏门答腊地震震中距离大于4170公里,大于该地震破裂长度1200公理的3倍,该地震在CCSD现场产生的静态应力变化微乎其微,不足以导致CCSD现场深部岩石或封闭破裂的岩石物理性质剧烈变化,因而可以排除静态激发效应的作用。在我国的云南和广东等地所观测到的地震异常和地下水位变化等表明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的动态激发效应主要沿东北方向,这和大地震的动态激发具有方向性一致。而CCSD现场就位于该方向上。我们推测2004年苏门答腊地震所产生的面波在CCSD现场激发的动态效应,导致库仑型失稳,增进深部岩石或破裂带的渗透率,释放富含Ar但亏损He和N2的流体,产生CCSD所观测到的气体异常。  相似文献   
88.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水科学进展》2005,16(1):127-133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9.
水稻灌区节水灌溉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节水灌溉尺度问题,指出产生节水灌溉尺度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灌溉过程中回归水的重复利用.结合漳河灌区的实际,讨论了水稻种植区在不同尺度下的水平衡要素及其在节水尺度效应中的作用;说明随尺度的增大,水平衡过程变得复杂化,节水尺度效应现象也更突出.利用漳河灌区田间试验数据和灌区长系列的历史资料,分别从田间、中等、灌溉干渠和灌区共四个尺度,定量地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对水分生产率以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不仅可以提高田间尺度的灌溉水分生产率,也促进了漳河灌区灌溉水分生产率的整体上升.  相似文献   
90.
王可丽  吴国雄  江灏  刘平 《气象学报》2002,60(2):173-180
文中首先利用NCEP NCAR再分析的风场资料 ,分析了南亚夏季风的时空特征 ,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强、弱夏季风年 ,继而利用ISCCP C2、ERBE S4卫星观测资料和NCEP NCAR再分析资料 ,对比分析了强、弱夏季风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状况及其在海、陆差异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 ,南亚夏季风强或弱 ,其前期青藏高原地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有明显的差异。在强 (弱 )南亚夏季风的前期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相对少 (多 )云区 ,其云量变化不仅表明了此区的云—辐射—加热效应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出现的海、陆之间云量分布的“跷跷板”现象 ,进一步改变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而且 ,在强南亚夏季风年 ,这种热力差异不但开始得早 ,而且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大 ,从而对南亚夏季风的形成和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