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9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06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氟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世界上主要地方病之一。它与饮水关系密切。因此,本文探讨了在自然界的富集规律,对寻找天然低水源,改善饮水环境和防治地方性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2.
H. v. Ficker  吕炯 《气象学报》1935,11(4):185-192
二十世纪开始时,在气象学中向不知有所谓平流层也者。其後自法人Teisserenc de Bort及德人Assmann几在同时发现,在雏地面十公里以上,为一与下层构造不同之气层,名之谓为平流层。此名成立虽已多年,然世人知者绝鲜,终不出气象学界之范围。自前数年各  相似文献   
113.
氯霉素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但是,氯霉素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能抑制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引起人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状白细胞缺乏症、新生儿和早产儿灰色综合症等疾病,低浓度的药物残留还会诱发致病菌的耐药性,因此水产品中的氯霉素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1,2]。  相似文献   
114.
高密市北部大范围内地下水含量较高,为典型的高区,生活在区内的居民长期饮用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病。该文对此进行了含量分区划分,研究了中-新生代不同地层中向水中的转化量,探讨了高区的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5.
磷灰石的沉淀可以影响矿物相-水相之间化物的分配,在饮用水除以及延缓土壤中的迁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磷灰石的前驱体矿物透钙磷石,并将其转化为溶解度更低的磷灰石,以研究其转化过程中矿物相的演变及对的固定能力,并探讨了的固定机理。结果表明,溶液中的伴随着磷灰石的沉淀由液相转移至固相中,此过程对的固定量高达21.8 mg/g,是羟基磷灰石对吸附量的2.2倍。透钙磷石转化为磷灰石的过程为溶解-沉淀过程,在磷灰石的生长过程中进入磷灰石的结构中。此外,透钙磷石向磷灰石的转化过程对的去除具有高度选择性,溶液中共存的Cl-、CO32-、NO3-和SO42-等阴离子几乎不影响其去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透钙磷石-磷灰石的转化可以将固定到磷灰石中,从而降低的可迁移性和渗入地下水造成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16.
由于地表水资源稀缺,地下水是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带重要用水水源,因此,系统查明该区地下水砷碘的分布及成因至关重要。基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带233组地下水水样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含水层中高砷、高和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及水化学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环境进一步揭示影响地下水砷碘的来源、迁移与富集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地下水砷、、碘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091.2 μg/L、0.0128.31 mg/L、10.02 637.0 μg/L。地下水高砷、高和高碘水样分别占总水样的7.3%、47.2%和11.6%,砷碘共富集占比为3.0%。砷碘共富集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的民丰县,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Na型。自补给区至过渡区再至蒸发区,地下水、碘浓度明显增大,砷浓度在过渡区和蒸发区均较大;砷碘共富集地下水取样点主要分布于36.060.0 m深度的浅层承压含水层中。浅层地下水受蒸发作用和矿物溶解沉淀作用的影响,随砷碘富集项的增多而增大。第四纪成因类型中风积物对浓度的影响较大,洪积-湖积物对砷和碘浓度的影响较大。细粒岩性、平缓的地形、地下水浅埋条件、偏碱性的地下水环境、微生物降解作用下有机质介导的矿物溶解是利于砷碘共富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7.
季风性波动引起的降雨、径流和排泄过程会引发浅层地下水系统周期性氧化还原动态变化,从而对地下水系统中有害组分的迁移转化产生影响。为探讨氧化还原动态过程对沉积物中砷(As)和(F)释放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河北白洋淀地区沉积物样品,利用发酵罐作为反应器,建立氧化还原动态实验体系,并监测动态变化过程中实验体系各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碱性和还原环境均有利于地下水中As、F的富集。还原阶段较高的pH条件有利于溶液中F-的解吸,且体系中有机物降解会产生大量HC03-和C032-,与F-发生竞争吸附而有利于F-的富集。对于溶液中As的富集,一方面是由于还原条件下体系中的As以As(III)为主,受沉积物的吸附作用较弱,从而有利于As被释放到溶液中;另一方面是因为还原阶段较高的pH也会使反应体系中As和沉积物间的吸附作用被减弱,造成As的解吸附。由于实验所用沉积物砷含量较低,不同S042-浓度条件对氧化还原动态过程中As、F迁移的影响不明显。总之,氧化还原动态变化过程会强烈影响地下水系统中砷、的富集。  相似文献   
118.
闪叶石族矿物是富含Sr、Na、Ca和Ba等的钛硅酸盐矿物的总称,迄今共有19个矿物种,其中的闪叶石矿物首次发现于巴西Serrote山碱性岩中。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测试手段,从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等方面对产出于中国辽宁赛马碱性岩体中的闪叶石族矿物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特征研究,发现其中常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集合体产出的闪叶石的晶体化学式为(Sr1.00Na1.00)Σ2.00Ti2(Na1.98Sr0.33Mn0.26K0.12Mg0.10Ca0.09Ba0.05)Σ2.93(Ti0.69Fe3+0.33Al0.02)Σ1.04(Si3.80O14) O2(F1.16OH0.84)Σ2.00,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m,晶胞参数a=19.271 9(8) Å,b=7.077 9(3) Å, c=5.388 2(2) Å, β=96.780(2)°, V=729.84(5) Å3, Z=2。上述矿物学特征均与巴西发现的新矿物闪叶石的矿物学特征一致,表明赛马碱性岩体产出的闪叶石堪称该矿物种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不仅如此,赛马碱性岩体也有闪叶石产出,而且,迄今已发现多个新矿物,寓示该岩体仍有良好的新矿物发现前景。  相似文献   
119.
地下水是我国乃至国际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尽管众多的研究学者已对高地下水形成机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高地下水中稀土元素的分异特征和迁移规律能否指示地下水中的富集过程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聚焦高地下水广泛分布的贵德盆地,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测试和综合分析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探究了含水层中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研究发现贵德盆地地下水中的平均浓度为2.67mg·L-1,75%的地下水样品中浓度高于1.5mg·L-1,且沿地下水流程呈现出上升趋势。PHREEQC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主要以自由态F-的形式存在(浓度99.5%。)XRD和SEM-EDS的结果表明含水层沉积物中的主要矿物为石英(含量52.9%~56.5%)和斜长石(含量19.8%~21.8%,)且斜长石已发生化学风化作用。贵德盆地地下水中稀土元素浓度较低(0.052~0.26...  相似文献   
120.
环境中氟的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在环境中的缺乏或过剩可能导致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在自然界如大气、岩石、土壤、水体、植物中的来源,分析了其形态及含量受环境影响的因素如地形、雨水淋溶、土壤母质、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等。的来源广泛,目前全球超过2.6亿人受带来的环境问题影响,因此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的健康风险评估常用的风险评估模型有危害系数(Hazard Quotient)、危害指数(Hazard Index),概率方法也常运用于风险分析中,目前还出现应用多途径暴露评估法对进行评估,不确定性和灵敏度的研究对于评估模型尤为关键。本文比较了传统模型的可行性和局限性,认为确定富集的途径,完善复合暴露评估的模式,考虑摄入的生物有效性,对于的健康风险评估十分必要;的健康风险评估下一步的研究还可以趋向于使用模型对的风险进行预测;对于的来源、赋存状态、迁移途径以及含量影响因素等仍然需要深入了解,全面评估其带来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