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0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381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1303篇
海洋学   372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0年   5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研究区位于酒东盆地东北缘红山地区。通过对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后生氧化改造作用的研究,认为灰白色弱氧化、强水解蚀变带是层间氧化带的一部分。铁和有机质是沉积岩中常见的色素,当含氧水进入目的层砂体时,砂体中的有机质、低价铁(Fe2+)等化合物被氧化,导致岩石褪色;同时氧化作用导致砂岩中长石水解,形成以高岭石为主的白色黏土矿物,使岩石增白。增白与褪色的双重作用是砂岩总体上变白的重要原因,其所形成的灰白色蚀变岩位于强氧化的紫红色-黄色蚀变亚带与灰色原生岩石带之间的一定范围内。铀矿化(体)产在弱氧化、强水解灰白色砂岩与原生灰色砂岩界面附近偏灰色岩石一侧[1-2]。灰白色蚀变带与铀成矿关系密切,可作为区域性白垩系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2.
华南埃迪卡拉系斜坡相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在不同沉积环境的变化,选择了斜坡相带张家界田坪埃迪卡拉系剖面进行碳同位素的研究,系统采集了110件碳酸盐岩样品,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位素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通过MAT-251质谱仪完成了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张家界田坪埃迪卡拉系剖面所记录的碳稳定同位素曲线,除了陡山沱组底部的负异常外,和任何已知的这一时期的碳同位素曲线均有较大的差异。从陡山沱组二段中下部开始,δ13 C表现为长期稳定的正漂移。大致在4.0‰附近波动,变化幅度在2.0‰~6.0‰之间,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灯影组二段的中部,随后δ13 C逐渐减小,并在灯影组三段中部降至负值。从田坪剖面所处的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该剖面陡山沱组碳同位素δ13C值既受控于氧化还原界面的迁移,同时,也叠加了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而灯影组的碳同位素δ13C值则更多地受控于海平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3.
Shallow groundwater and hot springs were collected from north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s and fractionation patterns of rare-earth elements(RE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 Ce and Nd of REEs are abundant in groundwater and rock samples, and the ∑REE contents in groundwater and rock samples range from 126.5 to 2875.3 ng/L, and 79.44 to 385.85 mg/L, respectively.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has slightly HREE-enriched PAAS-normalized patterns. However, the granitic rocks PAAS-normalized patterns, with remarkable negative Eu anomalies,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enrichment of HREE is considered to be controlled by REE complexation and readsorption for most groundwater has Ce and Eu positive anomalies. The Ce and Eu anomalies in groundwater are controlled by redox conditions. Moreover, the Fe-contain sediments dissolution and/or the reduction of Fe oxyhydroxides are another factor contributing to Ce anomalies. The Eu anomalies in groundwater are controlled by the preferential mobilization of Eu2+ during water-rock interaction compared to Eu3+.  相似文献   
174.
都结锑矿的矿石矿物几乎均为黄锑矿 ,分布粒度微细 ,属难选的氧化矿石。经研究发现黄锑矿颗粒含3%的铁并具有弱磁性 ,采用分级强磁选与化学选矿相结合的试验流程 ,获得锑精矿品位 39.2 9% ,总回收率 >95 %的分选效果  相似文献   
175.
河南铝土矿的品级与表生氧化淋滤作用关系明显,表现在矿石的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埋深等方面。活动的贫硅地下水是表生富集的主要营力。表生富集作用对中高品级矿石的影响较大,对低品级矿石的影响较小,其影响深度可达50~200m。  相似文献   
176.
成冰纪全球冰期是地球历史上最极端的冰室气候事件,冰川作用波及赤道区域,全球可能都遭受了冰封,海洋广泛缺氧,生物演化进程迟滞。然而,冰期结束之后,大气氧浓度迅速升高,海洋发生逐步氧化,大型带刺疑源类和真核多细胞藻类在埃迪卡拉纪开始繁盛,出现最早的动物,地表生物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显然,成冰纪全球冰期事件是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转折。认识冰期的环境效应是认识埃迪卡拉纪生物演化的关键,也是打开地表宜居环境演化的钥匙。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成冰纪全球冰期的气候假说、冰期沉积特征、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及冰期后的大气与海洋环境剧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全球冰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7.
水下文化遗产与历史、艺术、经济和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浅埋沉船是我国今后水下文物遗址探测中所必须考虑的重要类型,海洋地球物理方法在这类遗址探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海洋地球物理声学探测方法在浅埋沉船中的应用研究,分析浅埋沉船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反射系数和极性变化特性,论述海洋地球物理声学探测在浅埋沉船判别、浅埋沉船降解程度评估以及浅埋沉船遗骸3D重建等方面的应用与进展,指出我国浅埋沉船探测研究在可控实验模拟、数据精细处理和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等方面亟待加强,以满足浅埋沉船这一重要水下考古类型的探测需求。  相似文献   
178.
张良 《地质与勘探》2023,59(6):1250-125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宜君地区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具有明显分带特征,通过对不同分带砂岩主量、微量、稀土元素及环境敏感参数特征对比研究,将旬邑-宜君地区古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水-岩作用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和大规模成矿阶段、二次还原改造阶段。(1)古层间氧化带形成和大规模成矿阶段:含氧水进入目的层砂体,使砂体中Fe2+氧化成Fe3+(Fe2+含量最低,Fe3+最高);砂体中的U被氧化为U6+,形成铀酰腐殖酸盐络合物发生迁移(U、Corg、S含量最低、Th/U比值最高);长石高岭土化使Si发生流失(SiO2含量降低);携带大量U的氧化流体运移至氧化还原过渡带(Corg、∑S含量最高、Fe2+含量仅低于灰绿色砂体),还原剂(有机质和黄铁矿等)将U6+还原成U4+,形成沥青铀矿;U4+与SiO44-发生反应形成铀石(Th/U比...  相似文献   
179.
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变化有较高的敏感度,是研究古沉积环境的有效手段。滇中盆地倒石头组是一套富锂的黏土岩地层,其古环境的研究对恢复该时期盆地沉积格局和锂元素富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滇中盆地倒石头组两个典型钻孔样品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倒石头组富锂黏土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及其对锂元素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品Sr、Ga元素含量及Sr/Ba值指示研究区古水体介质为淡水陆相沉积环境;其δU值介于0.51~1.63,U/Th值介于0.11~1.49,V/(V+Ni)值介于0.48~0.86,V/Cr值介于0.45~1.24,同时在U((EF))-Mo((EF))协变模式图中,样品数据均未落在缺氧和硫化区域,表明研究区富锂黏土岩的沉积环境为氧化—弱还原环境;且样品Sr/Cu比值介于0.69~4.87,CIA值介于86.3~99.66,XRD全岩黏土矿物分析显示高岭石为主要的黏土矿物,表明富锂黏土岩在形成过程中处于温暖潮湿的沉积环境并伴随较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0.
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 Re、Mo 和 U 主要依靠扩散作用通过沉积物—水界面,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沉积物中自生富集,Re在轻度还原的次氧化沉积环境中富集,Mo在还原性更强的硫化环境中富集,而 U 具有较宽的富集沉积深度区间。Re、Mo和 U 独特的地球化学行为使其可用于指示海洋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其在沉积物中的自生富集程度与沉积时所处的氧化还原条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e、Mo 和 U 在氧化沉积环境(Re/Al<1.3×10-7,Mo/Al<0.4×10-4)和季节性缺氧区覆盖的沉积环境中富集程度较小,在常年性缺氧区覆盖的沉积环境(U/Al>5×10-4,Mo/Al>5×10-4)和硫化沉积环境(Mo/Al>5×10-4)中富集程度较大。除依据其地球化学行为特征和相对富集程度进行定性分析之外,还可以结合元素富集系数(TMEF<1 表示亏损,TMEF>1 表示富集,TME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