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5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29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93篇
地质学   460篇
海洋学   6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23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讨论了1997年冬季在北太平洋西北海域7个站位的表层至200m水深水柱中溶解及颗粒态234Th,颗粒态有机碳(POC)、氮(PON)及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剖面.溶解态、颗粒态及总的234Th的放射性在真光层中显著低于母体238U的放射性,总的234Th放射性在水深大于100m时趋于平衡.利用234Th-238U在海洋表层海水中的放射性不平衡推导出了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冬季真光层海水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以及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的输出通量.在亚北极环流区溶解态234Th的停留时间为40~50d,而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为20d左右.颗粒态有机碳和有机氮从真光层的输出通量范围分别为3.8~8.2和0.50~0.98mmol/(m2·d),西部海区高于东部海区,南部海区高于北部海区.在黑潮-亲潮共同影响区较高的颗粒态有机碳输出通量表明光照量及陆源营养盐物质的提供是两个决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叶绿素a的水深分布和POC/PON的值同Redfield的比值的一致性表明这个海区的冬季颗粒物主要由浮游植物构成.北太平洋西北海域在冬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可高于世界大洋一些海区春、夏季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  相似文献   
952.
地下水中三氯乙烯-苯酚的好氧共代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苯酚作为三氯乙烯(TCE)降解的共代谢基质,用瓦勃氏微量呼吸测压仪(简称瓦呼仪)作为测试手段,分析了经苯酚驯化后的混合微生物对苯酚、TCE的降解特性;并讨论了以苯酚作为共代谢基质时TCE降解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未驯化的活性污泥不能降解TCE; 经苯酚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当TCE的质量浓度为50 μg/L时其降解效果较好,TCE的氧化率达3369%;TCE的质量浓度为100 μg/L时其降解效果较差,其氧化率仅为3.2%;苯酚和TCE共代谢降解时,苯酚的存在促进了TCE的降解,当苯酚质量浓度为40 mg/L、TCE质量浓度为50 μg/L时共代谢降解效果最好,TCE的氧化率为79.11%。  相似文献   
953.
20年来部分黑土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黑土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采样记录,2001年在吉林省黑土区采集了27个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耕层土壤(深度与第二次土普数据相同)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第二次土普查数据对比发现,过去20年间,吉林省黑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增有减,但平均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已有的研究对比分析,高产玉米生产条件下的根系碳输入量可能抵消矿化损失的有机质量,使水土流失不严重区域的黑土土壤有机质水平维持平衡,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土壤可能是水土流失的结果。而在水土流失不严重地区土壤有机质则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954.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nitrogen on Gongga Mountain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SOM and nitrogen (N) of A horizon had an ascend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levation. The vegetation types distributed higher than the mixed broad-leaved and coniferous forest have the irregular trends.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vegetation such as mixed trees and treeline, the content of SOM and N is higher than other vegetation types. The distribution of SOM and N of A horizon is dependent on the synthetic effect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types.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OM and N in soil profiles has the similar trends for all kinds of vegetation types, i.e., the content of A horiz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B and C horizons, which is the same to the distribution of dead animal and plant in soil. The soil C:N is between 7 and 25, which is relatively low comparing to the appropriate C:N of 25-30. The ratio of soil carbon to nitrogen (C: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levation, but its vertical distribution in soil horizons varies with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The N exists in SOM mainly in the form of organic nitrogen, and the soil C:N correlates significantly with SOM.  相似文献   
955.
稳定碳、氮同位素在河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天然存在的稳定碳、氮同位素在河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POM和DOM)来源、转换和运移规律及其与沿岸生态系统的关系、河口区不同来源颗粒有机质的混合过程、河流系统中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过程、系统中的营养行为和食物来源途径以及河流有机物质在陆架上的分配、积累和运移规律的应用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5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微生物硫及其与碳、氮、磷和硫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量C,N,P,S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和土壤微生物量与环境的关系包括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就今后土壤微生物量的研究重点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57.
优质产油藻种是实现微藻油脂产业化生产的基础,蹄形藻可以积累高含量的储藏性三酰甘油,但其是否具有微藻油脂开发潜力,目前仍然缺少系统的评价。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技术对分离自暨南大学南湖的一株微藻进行鉴定,通过设置4种硝酸钠浓度(3.6、9.0、18.0和36.0 mmol/L),测定生物质浓度、总脂含量、脂肪酸组成、光合效率等指标,评价该藻株的产油能力,并利用现有模型,计算生物柴油的质量参数。经鉴定该藻株为蹄形藻JNU-3201 (Kirchneriella sp. JNU-3201),在整个培养周期内,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干重)均低于20%,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总脂含量逐渐增加,说明脂类是该藻的主要储能物质;主要脂肪酸包括油酸(C18︰1)、棕榈酸(C16︰0)和亚油酸(C18︰2);该藻株的生长和油脂含量明显受氮素水平影响,在最低氮浓度条件下(3.6mmol/L),获得最高总脂含量(46.92%±1.52%,干重),在最高氮浓度条件下(36.0mmol/L),获得最高生物质浓度[(6.53±0.11)g/L],在18.0 mmol/L条件下,获得最高总脂产量[(2.43±0.06) g/L...  相似文献   
958.
为探讨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水域环境修复作用,本文研究了水培海马齿对不同盐度水质的碳汇作用以及不同形态氮的利用情况。实验设计0、10、20、30、35盐度梯度,海马齿水培时间82 d,然后测定植株干重、营养元素含量以及积累速率,最后在抑菌与不抑菌条件下研究海马齿根际与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无机磷(PO43-)以及色氨酸(Trp)吸收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盐度10条件下海马齿植株干重、有机元素含量以及积累速率最高,有机碳、有机氮与有机磷积累速率分别为(5.572±1.611)、(0.313±0.058)、(0.057±0.013)mg/(d·ind.),而高盐环境35盐度条件下对海马齿生长造成一定胁迫。盐度0~35范围,海马齿均未出现死亡现象。不同盐度抑菌培养条件下,色氨酸与无机氮共存时均能被能被海马齿利用,色氨酸利用量远高于硝态氮、铵态氮;不抑菌条件下铵态氮则表现出增加的结果。海马齿作用在盐度...  相似文献   
959.
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是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灾害,而硝酸盐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海洋富营养化与赤潮暴发机制的前沿技术。为将该技术应用于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机制方面的研究,首先需了解其同化吸收硝酸盐的稳定同位素分馏特征。为此开展了球形棕囊藻室内培养实验,获取培养过程中氮、磷、硅等营养盐的浓度及硝酸盐氮、氧稳定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等参数的变化特征,计算球形棕囊藻同化吸收硝酸盐的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结果显示,NO3-和PO43-浓度随培养时间均呈现先明显下降后稳定的特征,同时伴随直径2~3mm的囊体出现并生长至2~3cm。NH4+浓度先后两次出现升高,推测可能是受到有机氮矿化过程的补充所致。随NO3-浓度降低,δ15N和δ18O的值分别在第13天和第7天达到相对峰值。经计算,球形棕囊藻同化吸收硝酸盐过程δ15N和δ18O分馏系数分别为3.32‰±0.38‰和3.12‰±0.59‰,而前者的分馏系数呈逐渐降低的特点,原因可能是随球形棕囊藻生长,发生酶还原的NO3-较参与跨膜运输的NO3-比例逐渐升高。研究首次给出了球形棕囊藻同化吸收硝酸盐过程的氮、氧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及其变化特征,补充了海洋微藻同位素分馏数据库,为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的营养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60.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研究肝喜片在大鼠血清中的代谢调节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肝喜片低剂量组(0.81 g/kg)、肝喜片高剂量组(4.05 g/kg),每组各10只,连续给药7 d后腹主动脉采血,采用UPLC-MS/MS检测血清代谢物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给药组的代谢轮廓具有明显变化,通过设定VIP值>1、P<0.05阈值筛选差异代谢物。肝喜片低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代谢物主要有40种,肝喜片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代谢物主要有77种,3组之间共有的差异代谢物有26个,其中涉及到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色氨酸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结论:肝喜片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色氨酸代谢和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调控有关。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差异代谢物变化可以为抗肿瘤提供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