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1252篇
海洋学   150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2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盘古梁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志丹县盘古梁长6油层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作了长期、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可识别的短期旋回类型,有向上变深的不对称旋回两种,向上变浅的不对称旋回一种;中期的基准旋回可识别出7个,长期的基准面旋回有3个。最后对基准面旋回对比与传统的沉积旋回对比的方法、过程、分界面的选取标准、对比结果之间的差异及优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2.
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储层环境,对油套管的强度、密封性等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合理选择适合的油套管对油气钻采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渤海、东海、南海东部、南海西部海域进行了基础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油田分布情况、油气藏特点;并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明确了海况参数与油套管技术参数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储层地质特点和差异建立了适用于各海域的海上油田油套管推荐体系;采用Django+MySQL为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形成一套基于Web前端的海上油田油套管数据库管理系统;最后通过渤海海域埕北油田M1井应用案例测试,获得合适的油套管推荐方案,验证了该海上油田油套管数据库的实用性。海上油田油套管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高效、科学的管理油套管的应用信息,有利于未来海上油田的开发。  相似文献   
993.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实践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以来的陆相沉积盆地中,即第一深度空间(5000 m).对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m)陆相和海相,即双相沉积建造中的油、气能源未能给予切实关注,仅为在近年来才得以重视和践行.通过对国内外诸多油、气田中的油、气成藏、储存、运移与深层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广泛陆相沉积建造的深处尚分布着丰富的海相沉积建造;且我国古生代的沉积地层确属变质很浅或不变质的层系;以往的油、气形成温度、压力和孔隙度的门限已逐被国内、外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实践所突破;第二深度空间的油、气成藏具有很大潜力.以上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不仅大为扩展了勘查油、气的深部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第二深度空间将必是21世纪上、中叶在深处发现大型、超大型油、气藏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994.
为深化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储层孔隙及含油性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微纳米CT及激光共聚焦实验技术,对芦草沟组微纳米孔隙类型、成因及含油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纳米级孔隙按照成因分为无机矿物晶间孔和有机质生烃孔两大类.微纳米孔隙中重质组分附着于颗粒表面或充填于纳米级小孔中,轻质组分主要赋存于...  相似文献   
995.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技术(MCI)是应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研究烃类包裹体成分的一种方法。它与常规技术相比具有三个显著优点:可以分析包裹体内烃类组成,达到分子级水平;使用化学试剂氧化处理包裹体表面污染物,避免高温操作影响流体包裹体烃类组成;空白实验贯穿全过程以确保包裹体的清洁性。该技术能够成功解决源岩、成熟度、油气充注期次及油气二次蚀变等问题。选取塔中47井石炭系和志留系的两块样品进行了MCI分析,取得正构烷烃、萜烷、甾烷等分布参数。结果显示,塔中47油藏中石炭系与志留系原油属同源;与油砂抽提物相比,包裹体烃类的成熟度较低;志留系油砂与包裹体烃类有不同的母源;志留系中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其晚期充注的油气有轻微水洗或生物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996.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河流相储层薄夹层的识别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目前大多数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的形势下,分析河道砂内部建筑结构,了解剩余油分布规律,保持油田高产稳产已迫在眉睫。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作为研究的平台,研究储层内部薄夹层的识别,因为储层内部的物性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大小以及剩余油的分布与这些泥质薄夹层的空间分布有着很大的关系。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探讨薄夹层的成因及其识别,这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形成和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都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富油煤提油炼气是弥补我国油气供给不足的重要措施,而富油煤的孔隙发育特征及其渗透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是开发利用富油煤的基础工作。以榆神府矿区富油煤为研究对象,采用低温液氮吸附法、压汞法、核磁共振法以及气渗透法等多元手段对富油煤多尺度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并开展富油煤全段孔隙表征研究。基于富油煤多尺度孔隙结构测试结果,开展富油煤孔隙特征与传统低阶煤样差异性讨论。结果发现:榆神府矿区富油煤微小孔隙极为发育,占比高达70%以上,大孔、中孔发育相对不足,仅占总孔隙的25%~30%;核磁共振结果与低温液氮吸附法、压汞法联合表征结果对比发现,联合低温液氮吸附法与压汞法可较好地表征煤样全段孔隙;相较于传统低阶煤,富油煤具有较大的孔比表面积与低温氮吸附量,分别为27.48 m2/g、40~50 cm3/g,具备富油煤提油炼气的良好物性条件。   相似文献   
998.
石油与天然气的成因长期存在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的争议。近年来, 全球不同大洋洋底热液衍生石油的发现, 为更进一步探索油气成因提供了新的思考。在回顾有机生油假说和无机生油假说基本理论和二者争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热液衍生石油及其有机质的特点和研究进展。然后结合三塘湖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烃源岩中热液喷流沉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认识:①热液衍生石油的有机质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和洋底低等生物,该生物是围绕热液喷口生活的嗜热、嗜毒、耐高温生物;②热液衍生石油不需要埋藏来持续提供热量,海底热液活动为其提供了物质和热量;③在有机质与深源热物质流体发生物理化学作用的过程中,有机质“瞬时”(时间很短)热解成油,部分转化为类似于石油的产品。热液衍生石油及其有机质的研究不仅能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油气成因的认识,而且对非常规石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凉血五花汤超微颗粒联合双草油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HD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HDD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双草油外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凉血五花汤超微颗粒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综合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对照组为71.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五花汤超微颗粒联合双草油治疗HDD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00.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发育海陆过渡相的煤系烃源岩,以生烃潜力为主要依据对煤岩以及暗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进行了评价,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显示其有机质丰度均为中等―好,煤岩表现为S1+S290 mg/g,HI100 mg/g,氯仿沥青"A"1.0%;暗色泥岩表现为TOC1%, S_1+S_22 mg/g,氯仿沥青"A"0.05%,总烃"HC"150×10~(-6)。干酪根元素分析显示煤的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_1-Ⅱ_2型,富氢的显微组分含量较高,壳质组中的树脂体、孢子体及角质体含量达到10%~20%,且含有约20%的富氢镜质体,表明煤具有较高的生油潜力;暗色泥岩的富氢显微组分低于煤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以生气为主。根据镜质体反射率Ro以及S_1+S_2/TOC等指标共同确定了平北地区烃源岩的生烃门限(3 100 m)和排烃门限(3 500 m)。热模拟实验显示平湖组煤具有油气共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产油率,可达130 mg/g TOC,产气率可达125 mg/g TOC;暗色泥岩以生气为主,产油率最高仅为50 mg/g TOC,产气率可达185 mg/g TOC,且生气周期长。基于平北地区较重的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认为煤成油在研究区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