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24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21.
现代黄河三角洲ZK226孔岩心的~(210)Pb、Al、Fe、Mn和Cu的地球化学表明,沉积物的粒度是控制上述元素的主要因素,这些元素与粒度的相关性是~(210)Pb>Fe>Al>Mn>Cu。粘土和Fe的水合氧化物是吸附~(210)Pb的主要组分。标准化后的~(210)Pb_ex,与Al、Fe,Mn和Cu的比值对黄河中上游流域的土壤侵蚀情况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这为建立黄河中上游流域的土壤侵蚀模式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22.
西藏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酶的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退化高寒草原土壤酶活性研究的结果表明:1)相对于正常草地,轻度退化草地土壤纤维素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呈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度退化草地土壤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亦呈同一趋势,仅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严重退化草地中3种土壤酶活性则均呈显著降低。2)不同土壤酶活性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性总体呈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土壤酶活性大小则均呈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3)不同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值为0.728 8~0.980 8,p≤0.01),与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效钾亦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则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pH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对纤维素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则不甚明显。4)西藏高原高寒、干旱条件下,中度,特别是轻度退化草地一定程度的沙化所导致的土壤通透性能的显著改善对提高土壤酶活性,进而促进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和有机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5)土壤酶活性不仅可以反映不同程度退化高寒草原土壤肥力水平的差异,同时亦可作为评价草地土壤肥力的一个基本指标。  相似文献   
223.
本文以河北衡水试验场土壤水利用试验为例,讨论不同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初步分析得出:(1)冬小麦拔节期,采用不同土壤水利用技术的冬小麦田浅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明显,以沟播不盖秸秆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缩行密植处理的最弱;(2)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深度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呈反S形;(3)沟播不盖秸秆处理沟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垄上;(4)土壤过氧化氢酶对于田间微生态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水利用技术对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4.
科尔沁沙地两种固沙灌木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是科尔沁沙地典型的固沙灌木,它们在退化沙地的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这两种灌木林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比差不嘎蒿对沙丘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改善作用较大。其中,小叶锦鸡儿林地土壤黏粉粒含量比差不嘎蒿高3倍左右,土壤含水量是差不嘎蒿的1.31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是差不嘎蒿的1.35和1.36倍,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是差不嘎蒿林地土壤的2和3倍。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中种植小叶锦鸡儿和差不嘎蒿后,两种灌木均能改善沙丘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但是其改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说,在退化沙地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的恢复方面,小叶锦鸡儿的优势高于差不嘎蒿。  相似文献   
225.
祁乐  高明  杨来淑  王丹  邓炜 《中国岩溶》2015,34(1):86-94
文章以重庆市丰都县三坝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别对土地整理前(2012年12月)52个采集点和土地整理后(2013年3月)28个采集点,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地整理对岩溶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氮(SMBN)及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整理对土壤微生物影响显著,土地整理后比整理前土壤中的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增加。(2)在0~20 cm土层,整理前后SMBC和SMBN含量变化显著,SMBC含量整理后比整理前降低了20.33%,SMBN含量整理后比整理前减少了47.84%;土地整理改变了整理前SMBC、SMBN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递减的规律,使SMBC、SMBN含量分别在亚表层(20~40 cm)出现最小值68.34 mg/kg和最大值33.58 mg/kg。(3)整理前后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均在0~20 cm和20~40 cm同一土层差异显著,蔗糖酶活性在各土层差异均显著。土地整理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蔗糖酶活性提高。(4)有机质对表层SMBC、SMBN含量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H值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26.
以天然钙蒙脱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离子固化剂对其进行改性处理,开展素土与改性蒙脱土在相对湿度(P/P0)0~0.95区间的水汽等温吸-脱附试验,通过吸附速率曲线、晶层间距d001值变化曲线分析蒙脱土水合机制,并采用蒙脱土孔隙比变化曲线关联分析水合-孔隙演化规律,提出不同尺度孔隙吸附水的界限相对湿度区间。在此基础上,基于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以及压汞试验对离子固化剂改性蒙脱土水合过程的孔隙分布特征进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钙蒙脱土,00.8~0.9时,黏土颗粒表面持续吸附弱结合水,此时大孔内逐渐充填水分。离子固化剂通过改变蒙脱土的微观物理化学性质(阳离子与晶层基面)调控其吸附水特性,进而影响不同尺度孔隙的吸附水过程。  相似文献   
227.
 对我国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草原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有递减的趋势,各项值在总体上呈现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土壤养分中除了土壤钾含量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外, 其他含量表现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的趋势;研究认为,荒漠草原的退化明显影响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生物量、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对草原退化有响应。同时,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和土壤生物活性之间呈较好的相关关系,这些指标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28.
流态化法部分热解氯化镁制备镁水泥原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影响流态化法热解水合氯化镁的主要因素,在进口温度750℃下,改变进料速度,可控地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镁水泥原料。  相似文献   
229.
为了研究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和非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酶活性的差异,选取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和交界区为对象,分析了0~30 cm土层微生物碳氮和转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酶活性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与多数土壤酶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在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碳氮均在0~10 cm含量最高,10~20 cm次之,20~30 cm最低。土壤微生物碳氮在生长季表现为含量逐渐增加,但是多年冻土区与季节冻土区差异不大。土壤酶活性在深度方面表现与微生物碳氮含量变化一致。土壤酶并无的季节变化规律。在多年冻土区,转化酶、多酚氧化酶和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非多年冻土区。本研究表明,尽管多年冻土区的植被和土壤总有机碳明显高于非多年冻土区,其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相当,且一些土壤酶活性也相当。说明非多年冻土区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相对强度较大。因此,多年冻土退化后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相似文献   
230.
以小兴安岭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分析和冻融实验,分析了冻融作用下不同年代排水造林湿地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以及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不同年代排水造林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与有机碳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深入认识冻融期间高寒高纬度地区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冻融次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显著(P<0.05),经历9次冻融循环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比冻融前明显减少;在三种不同年代排水造林的湿地中,排水时间越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下降幅度越大,表明长时间的反复冻融交替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量的进一步减少。(2)冻融前后,土壤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多次冻融交替后,-25~5℃冻融处理比-5~5℃冻融处理酶活性更低,表明较大的冻融温差更能降低土壤酶的活性度。(3)随着冻融次数和冻融温度的变化,四种湿地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基本保持稳定,但其与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通过探究微生物活性所调控的土壤过程,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趋势,便于从本质上验证其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